生病了在医院里输液,一般都比较费时。一瓶250ml的液体,输注1个小时左右是常有的事。有些药物输注的速度可能更慢。如果需要输好几瓶,大半天就耗到医院里了。
于是有很多心急的病人,会自行把输液速度调快。如果这种行为被护士巡查发现了,往往会被训斥一顿。那为啥输液速度那么慢?为啥患者不能自己调节输液速度?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话题。
输液速度由哪些因素决定?
输液是一种有风险的治疗方式。控制合适的输液速度,第一是为了医疗安全,减少输液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第二也是为了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输液过快或过慢有时候都会对疗效产生负面的影响。
医生在下医嘱时,一般会明确注明输液滴速,护士按输液单注明滴速严格执行。而医生在决定输液速度时,主要会考虑以下这些因素:
1、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等基础状况
一般成年人的输液速度在40-60滴/分钟。儿童、老年人由于器官发育不完全或心肺功能降低,输液速度应减慢。
新生儿的输液速度一般4-6滴/分钟,婴幼儿15-20滴/分钟,学龄前儿童20-40滴/分钟,老年人输液速度不应超过40滴/分钟。一般体重较大或身体素质比较好的患者,输液速度可相对稍快一点。
2、有无心、肺、肾脏疾病
如果有以上系统的疾病,或者患者体质衰弱,一般输液速度应该慢。
3、药物的性质
有的药物血管刺激性较大,输液速度就应该减慢。有的药物需要持续小剂量使用,输入血液浓度过高,会引起中毒反应,浓度过低又达不到治疗效果。也有的药物需要快速输入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擅自调节输液速度,会有什么危险?
1、速度过快,会加重心脏负担
无论是输注什么液体,其主要成分都是水。这些额外的水分被注入血管内,会增加血管内液体的总量。正常情况下,通过肾脏的调节作用,可以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人体外。
如果输入液体速度过快,肾脏的调节作用来不及发挥,就会对心脏造成额外的负担。主要的表现是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对于心、肺功能不好的患者,这种效应尤为明显。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急性心力衰竭。
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比如严重脱水或者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需要迅速补充血容量,输液速度应该快。为了降低颅内压而输注甘露醇脱水时,输液过慢反而达不到足够的浓度,起不到渗透性脱水的效果。
2、血管刺激症状加重
有些药物血管刺激性比较大,比如氧氟沙星,输入过快容易引起手背瘙痒,有一些会出现脉管炎。又比如氯化钾溶液,输液速度偏快会引起明显的疼痛。
3、增加过敏反应的几率
过敏反应的强度跟药物浓度有直接关系。许多药物低浓度或低速输注时过敏反应并不明显或察觉不到。当输注速度加快以后,则有可能出现明显的起疹、面红、发热、恶心、呕吐、心悸、胸闷等不适。
4、出现药物过量,中毒症状
比如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含钾氯化钾、氨茶碱等危险药品的溶液等。但是其中许多药输入速度也不是越慢越好,必须规定严格的滴速,而且有可能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随时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