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BD交易的主要买方均来自跨国公司。作为经验丰富的安进,其商务拓展负责人陈泳峰在茶话会上首位发言。他总结了对2024年非常火热的NewCo的看法和跨国公司的几个案例。
陈泳峰认为,NewCo模式在BD交易中愈发活跃,其概念和实践早已存在。许多跨国公司长期以来都是采用这种模式,通过成立独立公司运营特定的资产,促进内部科学家创业,并实现多项交易。NewCo模式为生物技术公司带来一定优势,包括资金支持、风险分散、专业团队管理和明确的退出路径。然而,该模式也伴随管理身份的双重挑战,需确保双方权益,保持项目推进高效顺畅。
他提醒道,NewCo可能引发母公司财务压力和运营成本增加,以及股东与管理者利益平衡的挑战。同时,NewCo主要依赖于技术IP,IP的维护和价值评估需要在成立前明确约定,以防止后续隐患。
他分享了一个实例,某家跨国公司一个非优先开发的项目被该公司离职科学家带走,并与外部VC成立NewCo。由于当时对非竞争条款考量疏忽,现在该项目展现出良好的数据,该跨国公司想要重新获得授权或引入技术,却面临挑战。“因此,所有想做BD交易的公司,必须考虑license out的产品会否在若干年后引发对自身竞争的不便。”他说。
此外,陈泳峰说,中国公司成立NewCo的初心和动机需要明确。生物技术公司如何快速推进海外临床,成立NewCo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但需要避免资产被贱卖。去年最近几个出海项目价格公道,说明MNC做BD还是相对合理的,他建议公司在衡量出海的哪条路径更合适时,要综合考虑未来回报。
茶话会接下来,石药集团董事、执行总裁姜昊,齐鲁制药集团副总裁兼全球创新研发总经理陶维康,扬子江药业董事长特别助理兼药物研究院院长王如伟、涌铧投资合伙人陈文、埃格林医药创始人杜涛、正序生物CEO牟晓盾、舶望制药CEO舒东旭分别就资本寒冬下的BD交易和各自公司的新进展发表了看法。
姜昊介绍了石药集团在2024年通过license in 和 license out的交易,让大家看到了石药集团在创新发展道路上的决心。这些交易的成功,证明了石药集团在多个治疗领域的技术实力,也通过高效的合作,不仅加速了新药研发的进程,也为石药集团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合作可能。
另一家本土头部企业
齐鲁集
团近年来也加大了交易与合作。
陶维康作为齐鲁集团全球创新研发总经理,曾在默沙东从事新药研发十多年,后在恒瑞医药任副总经理兼研发中心CEO近九年。结合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特点,他谈到,国内药企在提高创新水平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对外合作实现自身产品的全球巿场价值,对药企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国内外企业引进全球创新资源,对外授权合作的关键,依然是产品的创新度、差异化优势和数据的质量,当然BD能力也很重要。齐鲁的基本策略是‘做强自己、拥抱合作’,有重点的自研和有选择的BD齐头并进,近来在多特异性抗体、ADC、差异化小分子药小核酸药物、基因治疗研发方面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并在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同时齐鲁也引进了如siRNA药物等产品补充和加强创新药管线,加快创新药布局,力争早日解决临床需求,造福患者。”
扬子江药业药物研究院院长王如伟
表示,由于集采政策、合规转型、创新药企业lPO受阻等因素,医药行业面临资本寒冬和诸多挑战。未来几年,BD商务拓展成为创新药研发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通过项目的里程碑授权、并购重组、销售权益等,为企业发展注入持续的现金流。需要重观并提高对BD岗位的专业性要求,特别是与MNC谈判,需要有出色的研究数据支持,科学性和逻辑性是非常重要的谈判因素,占据先机,才能争取到更好的交易条件。同时,中国公司在出海BD交易时,需考虑如何与国际接轨,例如利用NewCo模式等综合策略,实现创新药资产价值的最大化。避免项目被贱卖,谈判时处于弱势情况。
对于NewCo这一模式是否长久,涌铧投资合伙人陈文的态度是“观望“。他说,NewCo对资产许可方是一种创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能快速响应市场机会,灵活地快速决策,企业可以将新项目与其他部分分割,减少整体风险。不过也可能增加企业的管理复杂性和协调成本,对投资人而言未必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