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圈外孙圈圈
孙圈圈,外资咨询公司项目总监。本号反鸡汤反鸡血,反对盲目努力。别努力啦,你根本不是因为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薪人薪事企小薪  ·  月薪5000元,交满20年社保,最后能拿到多 ... ·  3 天前  
薪人薪事企小薪  ·  中秋国庆加班工资是另付3倍还是总共3倍? ·  5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1万单只能出现3条差评?霸王茶姬回应 ·  6 天前  
HR笔记本  ·  HR对招聘裸辞的员工更谨慎吗?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圈外孙圈圈

这一次,我们的理想可能有点大 | 圈外RISE产品首批用户招募

圈外孙圈圈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04-19 21:24

正文


一、从学校到社会的路,我走了5年


   

看过我书的读者都知道,在序言部分,有份问卷,问的问题包括“努力是不是一种天赋”、“是否觉得自己性格不够好”、“是否认为自己意志力不够所以无法坚持学习”、“是否知道自己所在行业的发展动态”等等。


问卷一共30道题,从后台留言的情况统计,70%以上的人,只能答对20道以下的问题。


我们想要在世俗社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我们既不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也不了解外部市场需要什么、还不清楚努力的路径和方法,怎么做得到呢?


当然,之所以说“我们”,是因为我自己也亲身走过了这些弯路


大学毕业之后,我花了1年时间,才知道如何进行清晰的表达,让老板和客户一下子明白我想说什么;


我花了2年时间,才知道内向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也知道了性格只代表偏好,不代表能力,而沟通、社交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方法的;


我花了3年时间,才意识到:澄清问题比提出解决方案更重要;


我花了5年时间,才知道要根据自己的优劣势进行选择,之后选择了适合的工作、客户,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了快速晋升;


……


从学校到社会,从“记忆答案”到“重视思考”,从“奔向既定方向”到“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个转变,我差不多走了5年


而这个时间,还是基于我做咨询这个大前提:因为我为企业服务,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受过系统的培训知道如何说服客户、管理团队,还能够接触到国外前沿的人才发展研究成果


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这条弯路可能要走很多年。



二、这条路为何如此艰难


  

我在之前文章里引用过一个故事,《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帮Google中国研发团队找“出工不出活儿”的原因,发现那些工程师都不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优先完成它们。后来,Google总部派了一些人过来培养他们,才最终提升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Google工程师这帮聪明人都需要学习工作方法,更遑论普通人。但就这一条,还只是我们从学校到社会过渡的一个小障碍。其它的,还有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独立思考、与人沟通等等。


CEB SHL(一家人才咨询服务公司,全球500强80%以上在用它的测评服务)在2013年做了关于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调查,我随手拿了金融行业的数据。




图上面,毕测值是大学生毕业时候的测评结果,评价值是1年之后的结果,期望值是企业所需要的水平。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几乎所有维度上,企业需求跟人才现状都存在很大差距,其中最接近的就是遵从指示、学习研究,而这是大学里可以教的。


其它诸如应对改变、创新、沟通人际、处理压力等等,这些企业最在意的能力,我们在大学里却从未学过,所以差距也是最大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据都来自全球性大企业,所以在1年之后,虽然还有差距,但这些大企业的良好培养体系已经让差距在缩小了。但问题是,大量的普通企业,并没有这么系统的培训体系。


理查德·莱文:“大学有义务帮助社会,让这个社会像大学一样,成为一个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实现自己潜力的地方”。


然而我们的大学,跟社会的需要却是脱节的。我们的教育更重视记忆、重视答案、重视专业,却从不重视思考过程、举一反三。


这种脱节,在近几年的时代剧变下,让问题比以往更加突出。因为从前在工业化时代,企业讲究专业化分工、流程明确、按部就班。我们的大学教育体制,跟那个时代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冲突,如果我们去看大学里面的专业设置,跟工业化时代企业的部门设置,基本是匹配的。


在工业化时代,教育体制被诟病的地方,还只是不够实操、只重理论。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除了传统制造业,其它企业已经很少讲什么分工明确,在很多公司里,岗位之间、部门之间、层级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阐述了这种趋势:未来,你可能不属于任何公司


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是听从,而是创新。所以这个时候,大学教育跟社会脱节的,就不仅仅是实操的问题了,而是整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在教育体制落后、时代剧变的双重压力下,现今任何一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在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时候,几乎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就是:迷茫、焦虑。



三、关于教育,我的一点小理想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John Henry Newman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


教育让他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内心特别激动。因为,它完美地诠释了我想做的事情。


2年前,我还在咨询公司的时候,就一直想做这样的事情:做一个学习产品,帮助每一个像我当年那样的年轻人,提升他们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说白了,就是做一个职场人的社会大学


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思考、表达、说服、创新、看清问题,也就是John Henry Newman提到的那些能力,也是前面所说的,企业最看重人才的能力。


而这样的学习产品,应该是怎样的呢?它不应该只是知识的输入,而是能够提供输出的场景。


能力的学习,跟我们去学习某个知识(比如牛奶是白色的)不同,不会只是信息理解和记忆。因为从我们知道一个方法,到真正理解它跟其它知识的联系,再到能够用它来解决问题,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中间需要一系列的刻意练习。



四、RISE这个产品,有何不同


   


所以,就有了RISE——在圈外训练营成功运转(首期训练营完课率就达到了60%,至少十倍于行业平均数字)经验的基础上,圈外团队打磨了4个月、内测了300用户、迭代了N个版本的产品。


在做RISE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做这件事的艰难之处。


做1次直播、讲1次课、录1个视频……这种知识传递型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如何把知识讲得有趣生动


但是,如果是练习型的学习产品,就复杂很多。比如,这个课程里,知识体系是什么、跟其它知识的联系在哪里、学员的盲点是什么、可以用在什么现实场景中、什么样的案例能够帮助学员理解、如何激励学员多练习,等等。


尽管我在选择这条路的时候就早有预期,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是比想象中多得多。所以,RISE上线从2月份推迟到了4月份。参加内测的用户会知道,我们的课程和产品功能,经过了多少次改变。


虽然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做这件事,但是,要说我们解决了中国教育体制对人才培养的缺失,还离得太远。RISE只是跨出了很小的一步,但是我抱着这样的乐观心态:这一小步,或许对某个用户来说,就是全部。


那么,RISE的特点是什么?


1)所有课程设计都做到体系化;

2)学习方式更强调了练习;

3)除了课程本身还有教练、线下活动等支撑体系;

4)移动端和PC端一起用,随时学习,满足不同的场景。


我画了张图来说明:



这些特点,具体是什么呢?


1

课程设计:实用化、体系

我们的课程,都是以生活和职场常见问题为基础的。一个课程在6-12个小节,如果每天学习1小节(大概20-30分钟)的话,1-2周时间可以学完一个课程。


这个设计方式,可以让我们每天学一点、练一下,可以更好地培养思考习惯。

 

所以,我们称每个课程为一个“RISE小课”。比如,这是我们初期更新的部分RISE小课:



另外,每个RISE小课的介绍,都是一样的结构,包括:为什么学习课程(Why)、课程知识体系(How)、学习大纲(What)、适合人群(Who)等等信息。


而每个RISE小课呢,其实就是一个大问题,知识体系就是如何解决这个大问题的步骤或要点。

 

比如“面对热点事件保持独立思考”的RISE小课,介绍是这样的:



2

学习方式:输入、输出、反馈的循环


每个RISE小课,都分了章节,而每小节的组成是一样的:知识理解、巩固练习、应用练习。


其中,知识理解是本节内容的讲解巩固练习是通过一些选择题,将内容融入到生活工作场景中,巩固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应用练习,则是真正将所学内容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比如,让你用学到的讲故事方法,设计一段表白词,等等。


另外,每个RISE小课的最后1-2小节,都是对这个小课的回顾,以及相应的案例练习


除了内容和练习本身,每个小课还会有论坛,在这里,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其他学员可以进行评论和探讨,这个过程就是相互反馈的过程。




3

支撑体系:教练体系、线上活动体系、线下活动体系


有了产品和课程设计的输入、输出和反馈,尽管已经比单纯接收知识好了很多,但我们觉得还不够。

 

所以,这段时间,我们还做了这些事情:

 

1)教练体系

 

就像咨询公司的顾问成长体系一样,我们设计了圈外教练成长体系。


圈外的优秀学员里面,我们会选拔一些能力强、意愿高的人,成为见习教练,我和圈外的课程负责人会亲自设计给他们的培训,并且也亲自实施培训。


这些培训,不仅对成为圈外教练有用,更是能够帮他们提升个人竞争力。

 


一方面,这些教练能够为学员提供点评和指导,从而让更多人可以得到反馈、学得更好;另一方面,对于学得好的学员来说,这是继续进阶的一个途径,不仅可以学到更加精深的课程,还能够以教带学,更能够加入圈外的教练圈子,认识更多牛人。

 

2)线上活动体系

 

我们定期会针对热点小课,举行线上的案例讨论会,和一些案例征集赛,会用语音直播的方式来做,RISE的付费用户都可以报名参加。


另外,针对暂时没有小课的问题,我们也会邀请一些大咖来进行直播分享。比如很多学员之前提到“如何分析一个行业”,我就邀请了一位朋友,之前在香港高盛,现在是Bloomberg某行业的全球主管,预计就在5月份。


总之,圈外的线上直播,跟课程一样,频率不高,但都是精品,邀请合作讲师也是不看对方的流量、只看内容质量

 

3)线下活动体系

 

圈外的训练营用户以及RISE付费用户,都会加入我们的微信群,按照地域来分。每个地域,会定期举办线下学习活动。每个活动都有自己的主题(比如临场发言、问题分析等等),都由当地的认证教练来主持。

 

这些活动,我们都有固定的流程机制,是我亲自参与设计的,确保学员能够学到东西、又能够让大家认识更多的圈外好友。

 

对于RISE付费用户,参加每场线下活动,只需要支付场地、零食、物料等成本价即可

 

下面的照片,是我们在上海的线下工作坊试点场景:



4

学习工具:无需下载,随时学习


RISE是基于微信服务号开发的,所以完全不需要另外下载app


另外,我们支持移动端和PC端,而且考虑了不同的学习场景,进行了不同的工具适配。比如,需要输出打字的应用练习和论坛,是支持PC端输入的;其它无需太多打字的部分,是支持移动端的。


 

五、报名前,你还需要知道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现在就可以报名,成为RISE的首批用户啦!


但是,报名之前,你需要知道(以下内容很重要!):


1.圈外训练营以后还是会开


两者的区别在于:RISE是课程更多、学习更轻的方式,而训练营则是集中时间、由教练带领、深入练习某个课程。前者培养广度,后者针对深度。我的建议是,先有广度,针对自己特别薄弱、工作又非常需要的部分,再去挖掘深度


2.目前RISE线上能看到10门小课,一周内还会上线3门,我们的内容团队也在持续更新。今年之内,至少会有50门RISE小课上线


我们每一门小课的开发,都有非常复杂的流程,一个人一个月只做一门小课,所以速度不会特别快,放一个我们内部的课程开发流程图:



3.虽然已经内测了3批用户,迭代了N次,但我们的产品还在改进,所以这次开放,只招募500人。未来随着产品完善,会逐步开放更多名额,但可能也会逐步涨价。


4.对于每个RISE小课,我们会限制一个最低学习天数(小节数/2),你可以很快学完,但在这个天数内,无法开启第二门小课,还需留在第一门小课内继续练习。因为任何能力的学习,都是需要时间内化的,我们不赞成一口吃个胖子。


5.如果你不确定,可以付费之前,试用3小节课程再决定(在界面上选择“试用版”即可)。但是,一旦报名,不接受退款


6. 针对不同的版本,我们有不同的服务,当然,也有不同的价格



关于以上服务,有以下说明:


1)关于作业案例直播:定期针对各个课程,以学员作业为案例,进行语音直播讲解和答疑,帮助理解。


2)关于线下学习活动:每场20-30人,圈外教练带领学习,并促进学员间进行职场社交,4月在上海施行,6月内推广到北京、深圳、广州,其它二线城市(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陆续推出,北上广深每个城市1年不少于6场。所以,报名精英版的童鞋注意啦!需要看你们是否在以上城市。


3)关于大咖直播分享:定期针对学员需求,邀请相关大咖进行直播分享。


4)关于成为圈外教练:是需要通过考核认证的,通过之后可以免费使用圈外所有学习产品,并接受线上线下的专属培训。



六、报名方式


   

先关注服务号“圈外学习号”,再点击服务号下方菜单的“RISE”,按照步骤往下即可。


关注“圈外学习号”的方法(不是这个号哦)


方法1:搜索ID:iqycamp,或者,搜索昵称:圈外学习号


方式2: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 

 


如果想要先试用,届时可以点击“试用版”;如果直接付费抢名额,可以点击“正式版”。


如果名额已满,可以先关注我们,然后等待下一批开放通知啦!


最后再强调一遍:这是个需要投入精力来练习的产品,如果抱着随便看看的心理,就不要报名了。


 

每一次你花的钱和时间,都是在给你想要的世界投票、给你想成为的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