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作为一座老牌城市,近年来其产业结构在不断进行调整,这也是广州经济持续保持韧劲、并最终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
谢良兵表示,“广州过去以汽车、电子、石化为传统支柱产业,不过随着“制造业立市”、“产业第一”等战略陆续推进,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已成为稳经济的新制程。”
数据显示,
2023年,广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以上。
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至1.3万家和2.1万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实现翻倍增长,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22家,增量全国城市第一。
广钢气体、慧智微、安凯微等广州企业在2023年实现了科创板上市。截至23日收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别为141.04亿元、54.76亿元以及34.1亿元。
可以看到,当前在广州的资金投向,也更多地在往新兴领域倾斜。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两大重点行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5.5%和26.6%。
去年,广州还大手笔成立了总规模2000亿元的母基金,真金白银助推广州产业升级和科创发展。据牵头组建方广州产投介绍,1500亿元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和500亿元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重点布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领域。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两大母基金已达成协议超600亿元,新设4支专项母基金及重大项目投资专项基金。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创投日报记者表示,广州发布2000亿元规模的母基金,旨在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这一举措有助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广州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广州产投方面表示,2024年将进一步推动两大母基金高质量运作。“加快设立一批子基金,并在现有投资机构中筛选一批与产投投资风格契合的机构加大合作,实现合作伙伴的优中选优。”
在日前召开的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表示,广州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新型储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抢占人形机器人、生命科学、蓝色能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目前,广州2024年一季度重大项目已正式动工,
共开工319个项目,总投资超3200亿元,产业建设项目占比最高,达158个,总投资1969亿元。
对于广州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谢良兵表示,结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看,广州产业动能转化正在提速。一组数据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30%,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装备2个集群获评全国优秀;代表性行业中,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65万辆、增长1.08倍,‘智车之城’日渐成型。同时,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13%,122家‘四化’平台赋能智能工厂转型不断加速,广汽埃安已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
其进一步表示,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经济发展不可独善其身,必须与整个湾区融入且联动;同时应继续扶持中小企业,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毕竟广州的超大企业不多,但“专精特新”和“独角兽”富集,后者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力军”。
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则对创投日报记者表示,对于广州GDP突破3万亿元这点,还应当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广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二是广州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三是广州如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联动发展;四是广州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广州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谢良兵表示,广州经济发展目前也面临着挑战。
“一方面是与其他地方相比,广州近年来获得的国家战略倾斜并不算多,同时作为为数不多采取三级财政的省会,其创造的税收既要用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还要支援支援粤东西北的发展,因此,广州的可支配财力相对有限,自身发展就会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