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资产只是扩大政府和民间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项,使得通过融资内生货币成为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任意挥霍宝贵的资本,只有大量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项目,投资才不会形成不能带来新增收益的无效资产(甚至带来净支出的负资产)。因此,真正的货币创造,必须有能带来净现金流的项目。只要能创造出有正收益的项目,银行贷款根本不成问题。
十五五规划要将项目生成,作为重中之重。发展和改革部门要从简单地“汇总”各部门项目,变成主动“生成”有收益的项目。鉴于项目策划需要专业的金融知识和实践,发改委下成立专门的项目设计机构,不仅自己生成项目,同时要向全社会广泛征集项目,推动项目落地。同时,将盈利项目谋划作为政府各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生成项目(而不是纯粹招商)的能力,将成为十五五期间各级政府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下行并不意味着“缺钱”,相反,在紧缩周期,银行会积压大量库存货币,此时的融资成本极为低廉,只要能生成足够多的项目,就可以借势执行“反周期”的战略,大举融资。因为此时融资越多,本地货币越多,消费能力就越强,从而在其他地区采取紧缩政策的时候,形成区域消费落差。一旦本地成为消费高地,自然就会成为投资流入洼地,吸引更多外部的投资,货币增加又会进一步扩张本地市场。
要想反周期运行,首要条件就是创造高流动的抵押品。除了大宗商品(能源、矿藏、粮食等)外,发达经济的信用主要来自资本市场,比如国债、股市、期货。对地方政府而言,其他的资本市场都是中央事权,唯一可控的抵押品就是房地产。由于中央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警惕短期无法纠正,房地产依然是中国经济最主要的权益市场。地方政府的十五五计划一定要尽快恢复本地房地产资产的流动性——大幅度减少供地,回购烂尾资产。特别是在房地产下行周期,要争取先于其他地区完成出清,恢复房价的正增长。这是各地新一轮经济大洗牌,拉开与其他地区增长差距的关键机会。
需要指出的是,十五五期间的投资主体不应只靠政府,而是要尽可能动员社会需求,无论国有经济还是民营经济,只要融资,都是在创造货币,扩大内需。其中,城市更新是一个重要的项目来源。由于城市资产高度密集,很多资产控制在业主而非政府手中,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应该成为十五五计划期间的重要战略。由于现在这些动力大都因为被认定是“违章”而受到压制,制定新的适用于存量资产更新、升级的法律法规变得至关重要。哪个地方率先突破制度束缚,激活民营投资动力,就会率先走出经济下行,振兴本地需求。
扩大内需无论对于政府还是经济学都是全新的课题。以往我们熟悉的、围绕投资的产业政策都不再适用。这需要十五五计划必须寻找新的工具、创造新的方法,而不能把微观的“常识”直接用于解决内需的问题。提振消费尤其是如此,不能就事论事,认为靠补贴、减税甚至发钱就可以扩大内需。我们要从一个更大的宏观视角理解内需的形成,这个视角就是货币。只有对需求有正确的理解,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从底层设计正确的制度和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