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读完无比窒息:
小时候,妈妈带她去游乐场玩。
因为喝了太多水,才玩了一会儿,她就对妈妈说想要上厕所。
可妈妈因为在聊天就让她再等等,结果她憋不住尿了裤子。
旁边的小朋友们立马躲开,游乐场的工作人员也嫌弃地大喊:“这是谁家孩子?”
她吓得一动都不敢动,直到看见妈妈走过来,才觉得有了希望。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妈妈走过来后当场甩了她一个耳光:
“为什么要尿裤子?!我不是说了让你等等吗?是不是故意让我难堪!”
她说,直到多年后,再想起这件事,依然会痛到揪心。
她说自己永远记得被母亲“抛弃”的那一刻,是多么无助和羞耻。
《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曾写过:
儿童大多有着天然的自卑情结,父母的言语羞辱和奚落,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怯懦。
没有孩子会从不犯错。
错误本身不至于给孩子造成太大阴影,但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却会影响他们一生。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曾聊起一件她和儿子身上发生的趣事:
她儿子因为成绩不好,被请家长。
沈奕斐对儿子开玩笑说:“咱俩都去,那就是两个人受批评;我一个人去,就是一个人受批评。所以还是妈妈自己去吧。”
儿子对她说:“妈,你真有担当。虽然我不能保证老师以后再也不找你,但我至少能给你保证以后会好好上课。”
沈奕斐说:“对于一些错误和问题,孩子是有能力自己总结的。父母不要做审判者,而是该去做情感支持者。”
确实如此,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总会犯各种不同的错。
但只要不涉及原则,都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予孩子不同的支持:
比如对于6岁前的孩子,不仅要讲道理,还要趁早立好规矩;
对于6~12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可以考虑到问题背后的多种观点,所以当他们犯错时,要讨论错误背后的本质和原因;
而对于12岁以后、开始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不是危害他人,或者对他自己产生严重损害行为的错误,都应尽可能地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去聊,而不是用严厉的态度去管。
父母,要先和孩子站在一起。
可以和孩子一起面对错误,一起解决问题,唯独不要把孩子推到对立面,让他们孤独地被羞耻感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