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下五千年故事
最大的史记研究者和爱好者社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里的故事,你我共赏!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上下五千年故事

北宋最猛书生,六年开疆三千多里,却因一事被活活吓死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12-01 18:00

正文





清代学者蔡上翔曾说,“(王)韶以书生知兵,诚为不出之才,而谋必胜,攻必克,宋世文臣筹边,功未有过焉者也”。北宋积贫、积弱,但其版图在神宗时期有一次大的开拓。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书生出身的王韶。

王韶是江西德安人,生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早年任耀州(今陕西耀县)司户参军,因科举考试不力,便游历陕西,访查边境风土民情,掌握了许多难得的敌情资料。出于忠君爱国思想,王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以解除辽、西夏威胁为己任。后来,王韶中了进士,任新安主簿和建昌军司理参军。

熙宁元年(1068年),也就是神宗即位后改元之年,王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当时,神宗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有志于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使大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焕发生机活力,便开始起用王安石等能臣。在这一背景下,王韶主动请缨,积极投身于神宗主导的改革浪潮中。

王韶入朝后,立即送给神宗一份见面礼,即洋洋洒洒的《平戎策》。王韶所说的戎,主要是指西夏。西夏建国以来,不断与北宋开战,虽然仁宗时两国签订了《庆历和议》,但侵宋事件仍屡有发生,“俘掠人民,焚荡庐舍”,致使“农桑废业,闾里为墟”(《宋会要·番夷》),成为北宋中叶时期的头号外敌。


当时,西夏版图之外,左为辽国,右为河湟地区。辽国自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后,相对安稳老实,但私下里经常与西夏勾结,仍对北宋构成威胁;河湟地区在汉唐时期均为中原政权控制,安史之乱后脱离唐廷,成为吐蕃的一部分。三者中,西夏居中,三者若联起手来,武力威胁中原,北宋将难以应对。

正是洞悉这一潜在威胁,王韶提出了征服西夏的宏观策略,“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宋史·王韶传》)。王韶认为“人之能为人者,以其有左右臂也,右臂既损,它能为人哉?方今夏人右臂是也,义不可弃”(德安《王氏重修宗谱》)。王韶的观点很明确,欲制服西夏,须先断其右臂。

一介书生,眼光如此犀利,策略如此独到,神宗非常欣赏,但仅授予王韶一个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的低微官职。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王韶《平戎策》中的军事主张也赞赏不已,不但支持王韶在河湟外围一带屯田、兴商、办学、招抚,还提拔他为太子中允、秘书省著作郎,提举秦州西路蕃部及市易司公事。

基础打好后,王韶便开始了“断臂”行动。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王韶不顾危险带人直抵青唐,对当地酋豪俞龙珂进行劝说,通过晓以利害,俞龙珂率部十二万人归降北宋,其他民众也望风而降,表示愿意投入宋廷怀抱。仅此一次,王韶“拓地千二百里,招附三十余万口”(《续资治通鉴》)。


此后,王韶作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继续对河湟一带用兵,连破数城。熙宁六年(1073年)二月至十月,王韶再次扩大战果,“伏覩修复熙、河、洮、岷、叠、宕等州,幅员二千余里,斩获不顺蕃部一万九千余人,招抚大小蕃部三十余万各降附者。奋张天兵,开斥王土”(《王荆公年谱考略》),威震天下。

从献上《平戎策》,到收复汉唐时期的故土,王韶前后用了六年时间。那么,王韶共拓地多少呢?德安《王氏重修宗谱》云:“六年之间……拓地三千七百里,降服诸羌七十万一千余”,战绩辉煌,功勋卓著。因为拓地有功,王韶加官进爵,升任左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王安石也受到了神宗高规格赏赐。


因为收复河湟,取得了北宋在结束十国割据局面后八十年来的一次最大军事胜利,对于饱受外患的北宋是极大的鼓舞,王韶名垂青史。王韶一介书生,“用兵有机略”,“每战必捷”,且敢于深入虎穴,不惧刀箭,不顾个人安危,危难时刻往往“鼻息自如”(《宋史·王韶传》),堪称北宋最猛书生。

虽然取得了如此功绩,但王韶也被扣上了“勤兵废财”的帽子,王安石失势后,王韶也被一贬再贬,最后成了知州。王韶晚年,神智错乱,行为癫狂,活了五十二岁就离世了。至于病因,《宋史·王韶传》载“既病疽,洞见五脏,盖亦多杀征云”,说他拓地时杀戮太重,导致内心不安,是活活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