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报恩的道理,路人皆知,但是如何报恩,却有些疑惑,在获得帮助之后,及时请别人一顿饭,这样的回报太轻了,并且人家不一定领情。
生活忙忙碌碌,吃顿饭都赶时间,因为开车,也不能多喝酒,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饭局,偶尔到饭局,也是勉为其难。
《菜根谭》有言:“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
用来日的时光,把恩情扩散到更多的人身上,把美好的事情留在人间,这才是最好的报答。
简而言之,就是做到“三个守”,时间长了,守得云开见月明。
俗话说:“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人家帮你了,那就是把情分给你了。接下来,看你如何回敬一份“感情”。这是礼尚往来的道理。
你要相信,愿意帮你一次的人,也大概率会帮你第二次、第三次。从而情分越来越多。
若是你被帮助之后,情分弄丢了,那么你就是“忘本”了,别人自然不会继续帮忙了。
在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被后母骊姬视为眼中钉,要除之而后快。
无奈之下,重耳带着几个亲信,逃出晋国。先后去了齐国、楚国、宋国、秦国等,奔波了十九年之久,大家都很苦,却没有怨言。
在秦穆公的帮助下,他可以回到晋国去做君王。
苦尽甘来,重耳骑着马,飞快地跑在前面。还要求随行的亲信,到了黄河边,就丢掉炊具和帐篷,把体弱的老人,放在队伍最后。这样可以加速赶到晋国的都城。
此时,大臣狐偃放声哭泣,说:“您正在抛弃流亡中,可以依赖的人和物,令人哀伤。”
重耳顿悟,把旧物收好,把老人安顿好,回到都城,让轻信都得到重用。还把在齐国、秦国娶的妻妾,也接到身边。
此后,他还推动了秦晋之好,把秦穆公对他的帮忙,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一个念旧的人,是很善良的人。
一把伞,用旧了,但是不舍得扔,因为陪伴了你很久;一朵玫瑰凋谢了,不舍得扔,可以变成香囊,因为花是有情人送的,曾经弥漫了香味......一段情,变淡了,不能忘记,告诉子孙,人脉也许还用得上。
很多帮忙,一开始是有条件的,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无私、无痕”。
比方说,妻子嫁给你,还给你很多嫁妆。其条件就是,要爱一辈子,生老病死都不能嫌弃。
老人教授你的知识,并没有提出什么条件。但是无形之中,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德约束。
手下的人帮你处理了难题,并没有提出要求,这是工作必然。实际上,下属在内心会认为,这样做,可以升职加薪。
一些不太熟悉的人,也帮了你,还不留名字。实际上,他也希望得到表扬,提升自己的名气,树立正面形象。
北宋时期,宋仁宗过世了,但是他没有儿子,无法确定谁是太子。
曹太后做主,选择会孝顺、有才华的赵曙作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宋英宗继位后,对亲生父母,总是很客气,还常常去请安,对于年迈的曹太后,却冷淡多了。
大臣富弼在朝堂上,对宋英宗说:“当初你因为孝顺,被作为太子,现在你却忘记了孤苦的曹太后,于心何忍。别忘了,是谁让你做皇帝的。”
宋英宗顿悟,从此常常去给曹太后请安。
俗话说:“一诺千金。”
你兑现了被帮忙时的承诺,那么你本身,也变得金光闪闪,更有价值了。
千万不要,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就把需要做的事情,忘记了,否则你的人品就很糟糕,得到的目标,也会弄丢。
如何回报帮忙的人?
看过一个故事:一只老虎踩到了锋利的树枝,痛到无法走路。
一位路人,斗胆走过去,帮忙把树枝拔掉,过了几天,老虎叼来一头小鹿,放在路人的家门口,老虎都知道报恩,这是常人对故事的解读。
深层次看,老虎是用小鹿的生命,实现了自己报恩的目的。报恩的方法,着实很残忍。
想一想,若是你外出,给某个穷苦的人,买了吃的。穷苦的人,立马去偷钱,然后转给你。这不是害你吗?
若是没有报恩的本钱,还不如什么都不做,起码不会犯错误。
“100-1=0定律”告诉我们,做一百件好事,若是做了一件坏事,那么所有的恩德,都会弄丢。
因而,把握报恩的尺度和方法,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去报恩,至关重要。否则你得到帮助了,就是别人在助纣为虐。
更可怕的是,别人帮你,你却不领情,变成了透支社会的善良。比方说,你在某地讨钱,得到了好几百,从此你就好吃懒做,变成了职业乞丐,社会道德就被破坏了。
回报帮忙的人,这是最好的自律,也是善良的人品。
没有人无缘无故对你好,你就不要自以为是了;持续帮你的人,你也不要因此有恃无恐。
请你,借助别人对你的“情”,顺势就做一个好人,做很多好事。
选择合适的方式,回报别人,一定不要让善举,到你这里结束。
守旧情,留新情。
守诚信,情谊长。
守规矩,德行正。
关于行气的要领,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吸气曰纳,出气曰吐。“吐故纳新”即吐出碳气,吸纳新鲜氧气。纳时深吸至于丹田,然后徐徐吐出废气。吐气有吹、呼、唏、呵、嘘、呬六种方法。《养性延命录》云:“凡行气以鼻内(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呼吸之法要细、长、深、匀。吸气时要细微徐缓,不可闻声,葛洪所谓以鸿毛着鼻口上而鸿毛不动。深者谓吸气深入达于脐下丹田。匀谓呼吸要匀称。细微、徐缓、深长、匀称,此即道家所谓“绵绵若存”。
(2)行气宜在早上林间,空气清新的地方锻炼。古人称:“从夜半至日中为生气”。(《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司马承祯谓:“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时为之。”(《导引论》
(3)导引行气是把肢体运动、乾浴、按摩与气功,内外结合起来。《导引经》说清旦起来,叩齿、闭目握固、调息、导引正是讲的内外功的结合。
(4)行气要节食,不宜过饱。《养性延命录》云:“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
(5)行气要注意意念活动,要把调息练气与练心(思想、意念)结合起来。意念活动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图》云: “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则气住,练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关,在道书中又称“守一”。《抱朴子•地真》云:“思一至饥,一与之粮。”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诸神等说,其实就是使精神专一,凝神聚气。道家以耳为精窍,目为神窍,口为气窍。意动形摇则伤气;目动心摇则伤神;邪思精摇则伤精。故《庄子》云:“勿摇汝精,乃可长生”。(《在宥》)意念专一则耳不闻,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气;目不视,可以保神。心静守一则气平,气平则息匀,息匀则气聚,气聚则凝神,神气合一,性命归根。所以“存思”的要点在排除杂念,闭目内视,所谓“智静神凝,除欲中净”。(《老君存思图》)《神仙绝谷食气经》说:“诸行气皆无令意中有忿怒愁忧。忿怒愁忧,则气乱;气乱则逆。思一,则正气来至;正气来至,则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则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长;鼻息微长,则五脏安;五脏安,则气各顺理。如法为,长生久寿。”(《云笈七签》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气功要精神上轻松愉快,心情安静,排除一切烦恼和杂念,常保心气和平,这样练功持之以恒,自可健康长寿。《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欲则心平气和,心静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专一,是行气功的前提条件。
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说:导引行气就是现在的气功、保健按摩、柔软体操、武术锻炼等结合起来的一套保健强身之术。导引行气如能长期坚持锻炼,无疑能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可以却老延年。但道教认为可以长生不死,显然是妄诞的。汉代的王充就批判过道家以为导气养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虚妄。(见《论衡•道虚》)葛洪认为行气导引“可令内疾不起,风湿不犯”,“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极言》)行气重视意念活动,意念活动是心理卫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密切结合起来,说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已有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医学中讲男女性生理和性医学的知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房中者,性情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作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术的要旨,说明男女结合是性情之极至,其要在“乐而有节”。如果没有节制,沉迷荒淫就会伤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书中把房中亦称为“合气”或“男女合气”。早期道教的经典《太平经》中就有“兴国广嗣之术”。天师道的教徒们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认为房中是保精、养生、却病的一种修炼方法。所以《黄庭经》说:“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道教的理论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阴阳和谐,阴阳合而万物生。所以《玄女经》说: “一阴一阳相须”。《抱朴子》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说:“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释滞》)。《养性延命录》谓:“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这说明男女合气的真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不交及纵欲过度都会产生疾病。所以葛洪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术的要点是:(1)注意节欲而不能纵欲,葛洪所谓“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抱朴子•释滞》);(2)禁忌醉饱以后或劳累过度的性生活。《素问•厥论篇》说:“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由是肾衰”。《养性延命录》亦云:“醉饱、远行归还,太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术的功用,据葛洪说:“夫阴阳之术,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虚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于道教认为房中之法可以“采阴益阳”,“还精补脑”,“增年益寿”,能医治百病(见《抱朴子•释滞》),这显然做了不适当的夸张。
房中、服食、导引行气等都是道教修炼养生之术。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长,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之术,可以度世矣;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矣;学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说这些浅见之人,总是强调自己知道的一点,认为就可以成仙,其实乃是片面之论。精、气、神是构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炼贵在爱精、保气、全神。房中的目的在爱精,导引行气在保气,服食药饵是综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气、全神。《抱朴子•杂应》说:“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认为人的身体是个有机体,各方面密切联系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像治理国家,必须“文武礼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废。如像音乐一样,必须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调。养生也是这样,应该把服食药饵、导引行气、房中之术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强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如青牛道士封君达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饥饿——引者)。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并《养性延命录》引)袁了凡讲聚精养生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摄生三要》)这些都是养生经验的总结,是颇有价值的。道教的长生成仙之说,当然是虚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着许多医药和食疗保健的知识,导引行气是气功、保健功与按摩相结合的强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医学的知识,这里面都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视这分文化遗产,剔除其虚妄迷信的东西,发扬其科学的内容。
滴水之恩,放大了,也能藏下一片海。
本文作者:布衣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