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读文摘
有品,有趣,有料,有态度。一个读书人的聚集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凤凰网读书  ·  去西伯利亚生活的一年 ·  2 天前  
十点读书会  ·  被骂了3个月的麦琳,水灵灵地开始带货了 ·  2 天前  
蓝钻故事  ·  第一文学失足青年,从”边缘人” 到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悦读文摘

从《人民的名义》看交友的三个层次

悦读文摘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4-21 08:00

正文

作者 | 左生生

来源 |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FranklinReadingClub)


要说这个四月最火的电视剧,非《人民的名义》莫属。


这部正气浩然的反腐剧,从视频网站火到了朋友圈,又从朋友圈火到了表情包,撩拨着观剧群众和各路粉丝的神经。


大家看剧的视角也应有尽有,有的看到了婚姻百态,有的看到了嫁人哲学,有的看到了职场技能,还有的看到了年轻人的现状。


我从这部剧里感受最深的,却是男主 侯亮平所结识的三个朋友 ,这三个朋友反映出交友的三个层次,可谓令人唏嘘。



-1-

知人知面,却不知心


第一个要说的,是侯亮平的发小 蔡成功


蔡成功是侯亮平从小就认识的,也算是相识几十年。


按侯亮平的说法,他觉得自己很了解蔡成功,虽然侯亮平也认为蔡成功为人精明,但他相信这位发小的本质是好的。


于是,当这位发小来到北京,向当时任职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的侯亮平说要举报的时候,侯亮平对他是深信不疑的。


他相信蔡成功的说辞,认为他确实是受奸商和腐败分子陷害,才会破产,最后导致厂里工人抗拆迁,酿成一场恶性社会事件。


所以,他按照蔡成功的举报,去调查案件、收集证据,以此证明这位发小确系被陷害,也由此突破腐败窝案。


他志在必得,组织一场三堂会审,结果一审下来,结果让他大跌眼镜。


他的这位发小,不仅没有对他说实话,更隐瞒了自己欠下高达10亿巨额债务的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导致案件进展严重受挫。


侯亮平深受打击。


借剧中另一位被调查人的话来说,千万不要相信什么发小,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根本不知道他已经变成什么样了。


的确,那此我们自认为很了解、很熟悉的朋友,其实他们的真实品质到底如何,也许我们并不那么清楚。


相识多年,并不能成为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充分条件,人是会变的,在社会的大风大浪中翻滚,谁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多年认识的人,我们天天谋面的人,也许他的想法就会让我们大吃一惊。


所以, 朋友之间的信任不能只凭认识,更不能因为相识多年就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很了解对方。


特别是在我们遇到需要做重要决策时,一定要理性分析,全面了解情况,不要因情感左右自己的决策,最终酿成不可收拾的后果。


-2-

肝胆相照,携手共进


说完这位差点坑死侯亮平的发小,接下来要说说他的大学同学 陈海


侯亮平和陈海,是大学时代住同一个宿舍上下铺的同学。


两人学生时代关系就很好,毕业了,又一起进入政法系统工作,成为了并肩作战的好战友。


从剧中两人的互动,能够看出两人的关系确实很好。


侯亮平在北京查案,可以在手续没有下来的情况下,直接电话要求陈海协助办案。


而陈海,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侯亮平来到京州,陈海请他在家里吃饭,侯亮平直接翻出他藏在柜子里的螃蟹,还逼他拿出平时舍不得喝的好酒,关系不到一定程度,肯定不可能如此亲昵。


陈海遇车祸住院,侯亮平经常去看他,陪他聊天,跟他说自己办案中的疑惑、困难。


他们两个人的关系,真可谓是肝胆相照,一个战壕时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


他们之间相互信任,可以无话不谈,因为他们不仅了解对方的性格,更相信对方的人品。


这样的朋友,他能理解你的理想追求,也能容忍你的暴躁脾气。


在你遇到困难时,他给你支持;

在你困惑茫然时,他为你指路;

在你春风得意时,他善意提醒;

在你低沉失落时,他给你打气。


他是人生的知己,也是事业的伙伴。


这样的朋友,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上,与你一道砥砺前行。



-3-

化敌为友,并肩战斗


最后想说的这一位,是开始视侯亮平为敌,最后却握手为友的人,他就是京州市公安局局长 赵东来


由于对同一案件的立场不同,一开始就导致这两人针锋相对。


为了查清“116”案的真相,侯亮平想要将举报人蔡成功提到检察院进行询问。


而赵东来也出于同样的目的,想要把人提到看守所。


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可是一开始都对对方心存猜忌,所以恨不得动手把举报人抢走,双方僵持不下。


所以,从一开始,他们就把对方看成是自己办案的阻力,各种猜疑各种设防,明明都是一条船上的,硬生生成了对手。


不过,在侯亮平得知赵东来居然也派了人在医院暗中保护受伤昏迷的陈海时,他就对赵东来放下了戒备。


两人深谈一番,终于发现原来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于是,从原来的敌对,转变为联合办案。


能化敌为友,光知道真相还是不够的,这需要两人都有足够的胸襟和气度,才能不记前嫌。


生活中,职场上,我们都会遇到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


有时可能只是因为双方沟通不畅,导致不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于是造成诸多的误会。


这样的误会,会让我们错失优秀的伙伴。


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成见,与对方坦诚相待、坦白沟通,就有可能消除误会,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



-4-

以诚相待,不失理性


人是社会动物。


人的社会属性就决定了,在这个社会,我们无法孤家寡人般地生存下去。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类,分别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


进入现代社会,生理和安全需求的满足已经不是问题,所以,人们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所以,我们需要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而这些,都与人际关系、社交网络密不可分。


我们需要朋友,才不会在茫茫人海中感到孤独,才能在失落无助时有人倾诉。


我们需要朋友,才能在打拼事业有人相助,才能在遭遇难题时有人伸出援手。


但是,如何才能交到值得信任的朋友?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 首先,三观一致才能做朋友。


交友,第一步要做的是明确对方与自己的三观是否一致。三观一致,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三观一致,你的想法才会得到对方的支持和认同,才不会在原则性问题上出现分歧,才有可能互相支持、互相勉励,共担风雨。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三观不同的朋友,也许可以一起吃吃喝喝,但如果涉及到双方更重要的问题,就不那么容易相处了。


比如,你认为做人要诚实、不能贪小便宜,而对方觉得撒谎没什么大惊小怪、便宜不占白不占,当你要找个生意伙伴的时候,你敢找他吗?


所以,三观相同是深度交友的前提。


  • 其次,了解深入才能有托付。


对朋友的了解,可不是只限于平时一起吃吃饭、聊聊天,那只能算是酒肉朋友,离真正的朋友还有差距。


对朋友的了解,需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他的脾气、他的品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