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是就就~
2012年4月,微信开放朋友圈功能。
11月11日,我发出人生第1条朋友圈。当月共发22条,收到点评320条,平均每条20个点评。
七年后。
2019年11月,共发7条,其中4条是公司宣传广告,1条朦胧心情,2条日常记录,收到点评42条,平均每条6个点评。
不咸不淡,不念不忘;
食之无味,弃之不敢。
曾经的朋友圈,
纯粹又红火。
不仅有神回复、酸点评、撒狗粮的、晒娃狂的、求赞的、拉票的、走步多的、跑步快的;还有小布尔乔维亚情调式的文案,若隐若现闷骚的修图。
更有各种暗操作:拉黑、屏蔽、分组设置、不让他看/不看他、三天可见——嘿,那叫一个热闹!
而今,
圈内经营惨淡,一片凋零。
幸亏某些行业,比如地产、保险、商业零售和银行,总是号召员工在朋友圈里发广告;幸亏微商和广告号,每天努力变着花样介绍产品;幸亏我妈和大姨们,时不时发点鸡汤、节气及养生知识……强行为我撑起一片热闹。
否则,这朋友圈一打开——
嘿,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愿发圈了?
你的朋友圈设置是什么样的呢?
三天可见?一个月?半年?
你知道自己的朋友圈里有多少人吗?
你每天还会花多少时间刷刷朋友圈?
朋友圈里消失的朋友们,你们去哪了?
以前的朋友圈,是
熟人圈。
那感觉就好比,邀请要好的朋友,同学,同事来到私人别墅开Party,举杯畅谈。
发儿子照片时,不会担心隐私泄露;发个“想当年”感慨时,总有人同声同气与你共鸣。
如今的朋友圈,是
露天广场。
那感觉就好比,集工作、生活、娱乐、教育、购物、吐槽等功能于一体的
综合大型社交场所。
除了在某次行业论坛上偶然加的人,还有因临时任务加的人。
更有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小帮手——快递小哥,门卫大爷,Tony老师,牙医助理,瑜伽私教,幼儿园老师Lily和Lucy,各类课外老师ABCDEFG…………
在公众场合说私事,好像有点奇怪。而且
从安全角度考虑,也不方便说太多。
所以,朋友圈里,与个人有关的内容骤减。
既然圈里已经变成公共场所,那么朋友们就另寻战场,转身钻进了各种【群】。
它们就像一个个
私密小包间
,想聊的人,都在里面。
除了自发形成的闺蜜群,同学群,工作群,部门群之外,还进一步
按技能分类,
自发组建各类功能群。
将小众聚合的“社群效应”发挥到极致——读书群,写作群,跳绳群,登山群,彩票群,麻将群,甚至是午饭AA群……
我们从“圈里”冲出来,又一头栽进了“群里”。
无数个“小我”,在某个专业群里,特质放大,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携手修仙。
所以,我们不再留恋、也不再流连于朋友圈。
除了变成微商的新老朋友,朋友圈里还充斥着大小商家的植入。
朋友圈已经从个人生活记录空间,变成了
商业展示用地
。所以,人们逐渐失去发圈的热情也不足为奇。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不能放弃朋友圈呢?
关闭它,会失去什么呢?
关闭朋友圈的人
将会失去什么?
离开现有的企业、平台、组织的你,是否仍具有影响力?
个体崛起时代,即便没打算做微商,或者带货变现之类的商业行为。
仅作为普通人,
拥有流量聚集能力,则意味着拥有更多话语权,
有机会促成更多有意义的链接,达成更伟大的目标。
如果你有过硬的本事,若能加上影响力这个赋能系数,效果就是几何式翻倍扩大的。
普通人可用渠道原本就不多,放弃朋友圈,等于
放弃了一块重要阵地。
发圈力,需要长期锻炼和反复打磨才能具备。
你以为迅速地用9张图或140字来传达思想、体现价值,还要在人群中刷出独特的存在感,是件很简单的事吗?
真心不容易啊!
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朋友圈编辑后,修修改改,却总觉得词不达意,一气之下全删了,不发了……久而久之,表达欲越来越弱,到后来就是隐形。别人看不见我,我也懒得看别人。
一别两宽。
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这段时期,偏偏也是我写作力跌到谷底的至暗时刻——根本不愿意写,也写不出来。
当我对着电脑一片空白,人生似乎也一片空白。对周围事物、事件的判断,感知,变化,
越来越漠视与无感。
所以,不要小看发圈力。它也并不是发几张照片,配图说几句话这么简单。
而是用图文,
准确表述出当事人观察所得和内心思考
,达到既定达意目标,进而获得广泛影响的能力。
放弃发圈,就错过了一个敏锐捕捉瞬间,
精准表达的训练机会。
面对同一条信息,因角度和立场不同,每个人的反馈也不尽相同。
那些留着下面点评和留言,正面的,负面的,都记录在此。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你要不要展示Ta,接受Ta,拥抱Ta?
我特别佩服一个老师一件事,就是她几乎每天都坚持发圈。
而且,不管是倒霉事,还是烦心事,
她总能看到积极、有趣的一面。
即便是特别糟心的过程,她也总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并能将这段经历变成案例或者故事,作为滋养肥料,分享给更多人,让别人获得感悟和启发。
这不就是反脆弱的能力吗?对当下不利的情况,用稳定的情绪应对,从中获得成长,甚至将逆境化为顺境。
所以,
放弃发圈,等于
失去了一个修炼自我的场所。
可面对鱼龙混杂的朋友圈,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发、都看吧?
怎样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佳效果呢?
打开微信【通讯录】,下滑到最低端,可以看到一个数字,那是你微信里的人数。
根据:
先将他们简单粗暴的分组成四种类型。
属于强相关的人际关系,比如家人,闺蜜好友、现任老板,同事,下属等。
发圈原则:
不用非得完美人设,偶尔自黑更受欢迎。
当然,第一类型建议尽量面对面沟通,比朋友圈互动效果更好。
互联网时代,大家都是能文字不语音,能语音不电话,能电话不视频,能视频不见面……都那么忙,有远程沟通工具干嘛见面呢?
之前,我也是。忙起来三餐不定,特别是午饭。直到胃病犯了才算长了记性。
起初,纯粹是为了约束自己按时吃饭,特意将每个工作日的中午,都提前约好饭局,这样就必须吃饭。
然后我发现,
一边吃饭一边解决问题,比开会效率高太多
,办起事来顺畅多了。
初次体验,尝到甜头以后,慢慢地,后来我再也没一个人吃过午饭——约上级领导,跨部门经理,同行,下属,客户,家人,朋友……很多执行方案,都是在饭桌上确认的。
后来才知道,卡耐基早就有这样的建议:
永远不要一个人吃午饭。
职场老鸟都知道,会议就是用来做纪要的。指望靠一次跨部门会,就解决资源分配和交叉合作这样的难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用好中午的1-2个小时,职场效率和效果都会让你惊喜。
不如现在就拿起手机,发条微信:“哈喽,今天中午一起约个饭啊?”
比如,行业大佬,领域专家,孩子老师等。
原则:线
上多关注,主动链接,争取转化为线下发展。
提供具体几种方法:
第二类朋友在圈里发过的书籍、电影、链接,资料等,都是可以作为学习资料,深度思考,并在看完后给出反馈。
不要只会搬砖转发,要训练自己在朋友圈里用140以内的文字,清晰表达观点、立场和情绪。
在朋友圈里主动做出点评,或者私信互动。不搭理也没事,一次不行就两次。
关注第二类朋友在圈里发出的动态,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最好是能参与并互动,有可能的话,创造线下见面沟通的机会,转化成第一类型。
遇到领域内问题,可以发圈向大家求教,大咖看到了,也许会私信给你建议哦。
遇到共同回忆的某地、某人、某物时,可以发一条真诚的感谢在朋友圈,再艾特这个特别的朋友,做一个懂感恩的人。
不用天天看朋友圈,但考虑定期关注第二类朋友圈动态,及时主动做出反馈。
比如,快递小哥,门卫大叔,Tony老师……这类服务于你的生活小助手。
原则:
分组设置,屏蔽私人信息。
这绝对不是对行业有什么想法,而是因为大家互加微信的初衷,就是为了
方便联系
,而不是关注彼此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