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就TALK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田俊国讲坛  ·  我问DeepSeek:为什么这么多人来到田俊 ... ·  21 小时前  
田俊国讲坛  ·  AI时代,人类教师如何守住“不可替代性”? ·  昨天  
贵州高院  ·  学有所获 听听学员代表怎么说(二) ·  2 天前  
贵州高院  ·  学有所获 听听学员代表怎么说(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就就TALK

为什么喜欢发朋友圈的人,会越来越优秀?

就就TALK  · 公众号  ·  · 2020-11-08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一起在职场中精进、成长~

朋友圈里,一城一池的得失不会决定未来。
但是这砌一砖一瓦的能力,却能决定你的一生。
——就就

作者|Ruby Wu
来源|有意思教练(ID:MessageCoach)


hello,我是就就~


2012年4月,微信开放朋友圈功能。


11月11日,我发出人生第1条朋友圈。当月共发22条,收到点评320条,平均每条20个点评。


七年后。


2019年11月,共发7条,其中4条是公司宣传广告,1条朦胧心情,2条日常记录,收到点评42条,平均每条6个点评。


不咸不淡,不念不忘; 食之无味,弃之不敢。



曾经的朋友圈, 纯粹又红火。


不仅有神回复、酸点评、撒狗粮的、晒娃狂的、求赞的、拉票的、走步多的、跑步快的;还有小布尔乔维亚情调式的文案,若隐若现闷骚的修图。


更有各种暗操作:拉黑、屏蔽、分组设置、不让他看/不看他、三天可见——嘿,那叫一个热闹!


而今, 圈内经营惨淡,一片凋零。


幸亏某些行业,比如地产、保险、商业零售和银行,总是号召员工在朋友圈里发广告;幸亏微商和广告号,每天努力变着花样介绍产品;幸亏我妈和大姨们,时不时发点鸡汤、节气及养生知识……强行为我撑起一片热闹。


否则,这朋友圈一打开—— 嘿,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愿发圈了?


你的朋友圈设置是什么样的呢?

三天可见?一个月?半年?

你知道自己的朋友圈里有多少人吗?

你每天还会花多少时间刷刷朋友圈?

朋友圈里消失的朋友们,你们去哪了?



01
朋友圈的三个演变趋势


01  从熟人圈,向公共社交过度


以前的朋友圈,是 熟人圈。


那感觉就好比,邀请要好的朋友,同学,同事来到私人别墅开Party,举杯畅谈。


发儿子照片时,不会担心隐私泄露;发个“想当年”感慨时,总有人同声同气与你共鸣。


如今的朋友圈,是 露天广场。


那感觉就好比,集工作、生活、娱乐、教育、购物、吐槽等功能于一体的 综合大型社交场所。


除了在某次行业论坛上偶然加的人,还有因临时任务加的人。


更有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小帮手——快递小哥,门卫大爷,Tony老师,牙医助理,瑜伽私教,幼儿园老师Lily和Lucy,各类课外老师ABCDEFG…………


在公众场合说私事,好像有点奇怪。而且 从安全角度考虑,也不方便说太多。


所以,朋友圈里,与个人有关的内容骤减。


02  从「圈里」,向功能「群里」过渡


既然圈里已经变成公共场所,那么朋友们就另寻战场,转身钻进了各种【群】。


它们就像一个个 私密小包间 ,想聊的人,都在里面。


除了自发形成的闺蜜群,同学群,工作群,部门群之外,还进一步 按技能分类, 自发组建各类功能群。


将小众聚合的“社群效应”发挥到极致——读书群,写作群,跳绳群,登山群,彩票群,麻将群,甚至是午饭AA群……


我们从“圈里”冲出来,又一头栽进了“群里”。


无数个“小我”,在某个专业群里,特质放大,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携手修仙。


所以,我们不再留恋、也不再流连于朋友圈。


03  从个人平台,向商用空间过渡


除了变成微商的新老朋友,朋友圈里还充斥着大小商家的植入。


朋友圈已经从个人生活记录空间,变成了 商业展示用地 。所以,人们逐渐失去发圈的热情也不足为奇。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不能放弃朋友圈呢?


关闭它,会失去什么呢?




02

关闭朋友圈的人

将会失去什么?


01  失去一个扩展影响力的渠道


离开现有的企业、平台、组织的你,是否仍具有影响力?


个体崛起时代,即便没打算做微商,或者带货变现之类的商业行为。


仅作为普通人, 拥有流量聚集能力,则意味着拥有更多话语权, 有机会促成更多有意义的链接,达成更伟大的目标。


如果你有过硬的本事,若能加上影响力这个赋能系数,效果就是几何式翻倍扩大的。


普通人可用渠道原本就不多,放弃朋友圈,等于 放弃了一块重要阵地。


02  失去一个表达力训练营


发圈力,需要长期锻炼和反复打磨才能具备。


你以为迅速地用9张图或140字来传达思想、体现价值,还要在人群中刷出独特的存在感,是件很简单的事吗? 真心不容易啊!


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朋友圈编辑后,修修改改,却总觉得词不达意,一气之下全删了,不发了……久而久之,表达欲越来越弱,到后来就是隐形。别人看不见我,我也懒得看别人。


一别两宽。


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这段时期,偏偏也是我写作力跌到谷底的至暗时刻——根本不愿意写,也写不出来。


当我对着电脑一片空白,人生似乎也一片空白。对周围事物、事件的判断,感知,变化, 越来越漠视与无感。


所以,不要小看发圈力。它也并不是发几张照片,配图说几句话这么简单。


而是用图文, 准确表述出当事人观察所得和内心思考 ,达到既定达意目标,进而获得广泛影响的能力。


放弃发圈,就错过了一个敏锐捕捉瞬间, 精准表达的训练机会。


03  失去一个反脆弱的修罗场


面对同一条信息,因角度和立场不同,每个人的反馈也不尽相同。


那些留着下面点评和留言,正面的,负面的,都记录在此。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你要不要展示Ta,接受Ta,拥抱Ta?


我特别佩服一个老师一件事,就是她几乎每天都坚持发圈。


而且,不管是倒霉事,还是烦心事, 她总能看到积极、有趣的一面。


即便是特别糟心的过程,她也总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并能将这段经历变成案例或者故事,作为滋养肥料,分享给更多人,让别人获得感悟和启发。


这不就是反脆弱的能力吗?对当下不利的情况,用稳定的情绪应对,从中获得成长,甚至将逆境化为顺境。


所以, 放弃发圈,等于 失去了一个修炼自我的场所。




03
如何打理自己的朋友圈?


可面对鱼龙混杂的朋友圈,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发、都看吧? 怎样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佳效果呢?


打开微信【通讯录】,下滑到最低端,可以看到一个数字,那是你微信里的人数。


根据:

  • 1  重要程度

  • 2  沟通频率


先将他们简单粗暴的分组成四种类型。


第一类  很重要,且频率高


属于强相关的人际关系,比如家人,闺蜜好友、现任老板,同事,下属等。


发圈原则: 不用非得完美人设,偶尔自黑更受欢迎。


当然,第一类型建议尽量面对面沟通,比朋友圈互动效果更好。


互联网时代,大家都是能文字不语音,能语音不电话,能电话不视频,能视频不见面……都那么忙,有远程沟通工具干嘛见面呢?


之前,我也是。忙起来三餐不定,特别是午饭。直到胃病犯了才算长了记性。


起初,纯粹是为了约束自己按时吃饭,特意将每个工作日的中午,都提前约好饭局,这样就必须吃饭。


然后我发现, 一边吃饭一边解决问题,比开会效率高太多 ,办起事来顺畅多了。


初次体验,尝到甜头以后,慢慢地,后来我再也没一个人吃过午饭——约上级领导,跨部门经理,同行,下属,客户,家人,朋友……很多执行方案,都是在饭桌上确认的。


后来才知道,卡耐基早就有这样的建议: 永远不要一个人吃午饭。


职场老鸟都知道,会议就是用来做纪要的。指望靠一次跨部门会,就解决资源分配和交叉合作这样的难题,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用好中午的1-2个小时,职场效率和效果都会让你惊喜。


不如现在就拿起手机,发条微信:“哈喽,今天中午一起约个饭啊?”


第二类  很重要,但频率不高


比如,行业大佬,领域专家,孩子老师等。


原则:线 上多关注,主动链接,争取转化为线下发展。


提供具体几种方法:


  • 顺藤摸瓜法


第二类朋友在圈里发过的书籍、电影、链接,资料等,都是可以作为学习资料,深度思考,并在看完后给出反馈。


  • 原创展示法


不要只会搬砖转发,要训练自己在朋友圈里用140以内的文字,清晰表达观点、立场和情绪。


  • 积极互动法


在朋友圈里主动做出点评,或者私信互动。不搭理也没事,一次不行就两次。


  • 线下联络法


关注第二类朋友在圈里发出的动态,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最好是能参与并互动,有可能的话,创造线下见面沟通的机会,转化成第一类型。


  • 线上求助法


遇到领域内问题,可以发圈向大家求教,大咖看到了,也许会私信给你建议哦。


  • 共同回忆法


遇到共同回忆的某地、某人、某物时,可以发一条真诚的感谢在朋友圈,再艾特这个特别的朋友,做一个懂感恩的人。


  • 定期定点链接法


不用天天看朋友圈,但考虑定期关注第二类朋友圈动态,及时主动做出反馈。


第三类  不重要,但频率高


比如,快递小哥,门卫大叔,Tony老师……这类服务于你的生活小助手。


原则: 分组设置,屏蔽私人信息。


这绝对不是对行业有什么想法,而是因为大家互加微信的初衷,就是为了 方便联系 ,而不是关注彼此的生活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