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蒲公英Ouryao
蒲公英论坛(ouryao.com)官方微信。制药人士的工作、生活交流第一微社区,制药行业最专业、最活跃的自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蒲公英Ouryao  ·  国采中选企业,快来报备联系人信息啦 ·  2 天前  
蒲公英Ouryao  ·  两药企被暂停生产→ ·  2 天前  
丁香园  ·  年薪 69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蒲公英Ouryao

2024年度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突破及2025年技术革新前瞻

蒲公英Ouryao  · 公众号  · 医学  · 2025-02-10 19:06

正文


作者 | 牟春琳( 华域生物联合创始人
来源 | 蒲公英Ouryao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干细胞研究的重要分支,其来源于中胚层,广泛存在于全身多种组织中,几乎来源于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如骨髓、骨膜、脂肪组织、牙髓、滑膜、脐带、胎盘、羊水及胎儿组织等, 不仅获取简单,也避开了可能存在的伦理风险。


MSCs除了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之外,还在造血支持、调节免疫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等功能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并且由于其低免疫原性,不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临床移植后安全性高,无免疫排斥作用,在再生医学与细胞治疗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应用潜力,广泛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性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退行性疾病、组织器官损伤等。




2024年,随着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加速,MSCs技术和应用在多个疾病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文系统梳理了2024年MSCs治疗的关键进展,并展望2025年的发展趋势。




1

干细胞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全球及中国的干细胞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干细胞医疗行业市场竞争形势分析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全球干细胞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150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488.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3%

中国干细胞医疗行业市场规模逐年上涨,从2018年的474.26亿元上涨至2023年的800亿元 (有数据显示2023年为1257亿元,可能与统计口径或数据来源不同) ,再到2024年预计的265亿元 (仅指干细胞治疗市场规模,采集制备储存市场规模近160亿元)


数据来源: 2024中国干细胞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近十年众多企业入局细胞行业,竞争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且业务从干细胞到免疫细胞多样化发展。然而, 干细胞存储在细胞存储市场中占比约八成,仍然是当前最主流的细胞存储类型 。因此, 干细胞企业面临的替代性竞争风险较小 ,尤其有新生儿干细胞存储市场优势的企业积累较为深厚,持续性经营能力或更强。


数据来源: 《2024中国干细胞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这些数据表明,干细胞存储和干细胞医疗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2

政策扶持加速产业发展


为推动细胞产业规范发展,我国近年来陆续颁布了多项监管和产业支持政策,行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2024年度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性国家和地方政策,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支持,为细胞治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月新修订的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将细胞治疗药物、细胞培养明确列入鼓励类产业目录 ,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细胞治疗领域的重视和支持达到了新的高度,为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5月,北京药监局核发了全国首张干细胞《药物生产许可证》,意味着我国干细胞药品研发和生产正式进入了有证可依的新阶段。


8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干 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被列为其中6个重点专项之一 ,体现了国家对科研资源和政策支持的持续重视,不仅为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与资源,也为研究人员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9月,工信部发布了 《关于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的通知》 ,在药品领域,聚焦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重点创新方面,布局建设智能化绿色化中试放大平台,鼓励采用CRO与CDMO模式,有效缩短细胞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为行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动力,推动细胞治疗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同时,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也在9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 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大自贸区及海南自贸港,允许外国投资企业参与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的深入研发和应用 。这一政策为外资企业在我国进行尖端医疗技术研发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推动了国内外医疗技术之间的互动与联合。


12月,海南博鳌乐城发布了 《海南自由贸易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生物医学新技术促进规定》 ,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供政策支持,开辟了干细胞技术从临床研究向转化应用的快速通道,在先行区依法依规开展合理性收费水到渠成。


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细胞治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相关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了细胞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



3

技术创新驱动功能升级


干细胞技术创新在2024年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人工智能、生物材料、3D打印,基因编辑以及抗衰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干细胞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再生医学和疾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从数据规范化共享到AI模型的设计,再到深度学习在干细胞命运预测中的应用,这些进展不仅推动了干细胞科学研究的进展,也为临床应用中的标准化和效率提升提供了支持。将人工智能与活细胞成像技术结合,可以从复杂细胞群体中实时提取空间和时间信息,以了解其组成并预测进化过程,从而设计将干细胞分化为特定细胞类型。


在干细胞与生物材料结合方面 华东理工大学刘昌胜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体MSC原位授权”策略,通过植入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生物活性材料在体内构建类骨组织,借助发育早期的炎性微环境来激活MSCs的免疫调节功能。 该方法所获得的自体MSCs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可在宿主中长期存活,且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免疫调节能力。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实验显示获得显著效果,降低死亡率,重塑结肠部位炎症生态位。这种由植入活性材料而产生的自体来源MSC为干细胞治疗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性的工程化方法,将干细胞与水凝胶结合形成生物墨水,并运用3D打印技术,精准创建出结构复杂的骨类器官,植入体内后表现出自发矿化和成熟的特点,最终形成了完全分化且血管化的骨组织 [2]



北京吉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和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两种糖脂代谢调控分子作为“药物子弹”装载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既能实现对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还可利用归巢特性实现靶向局部治疗,起到保护胰岛β细胞和抑制并发症的效果,在矫正2型糖尿病代谢紊乱和修复组织器官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人GLP-1和FGF21双因子高表达脂肪干细胞注射液”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2024年获得CDE默示许可,是国内首次使用基因修饰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试验申请。



除了干细胞本身以外,其来源的外泌体因其体积小、低免疫原性、富含多种活性物质,也是研究开发的重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海峰教授团队与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郭希民研究员团队开发了 工程化牙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细胞外囊泡与透明质酸基多功能水凝胶结合的水凝胶支架材料 ,可用于治疗由于创伤、骨折、炎症、先天性疾病或者肿瘤等导致的严重骨缺损,促进受损骨组织重塑 [3]


北京理工大学张金凤教授团队与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敏副研究员团队利用将MSCs来源的外泌体作为天然的生物活性载体,同时递送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谷胱甘肽(GSH),形成 一种全生物活性的纳米药物 ,能够有效治疗四氯化碳(CCl4)和极量肝切除术诱导的急性肝衰竭 [4]


上海东方医院江华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观察了静脉输注MSCs治疗老年衰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该研究共筛选了110名潜在的参与者,最终30名老年衰弱患者被随机分配到MSCs组和安慰剂组,以评估干细胞疗法的效果。 这项研究不仅证实了MSCs治疗老年衰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揭示了其在改善生活质量、增强机体功能和抗炎作用方面的潜力。 随着对MSCs治疗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更多临床试验的开展,未来这种治疗方法有望成为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5]


以上学术和临床进展为未来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在基因修饰促进成药性方面,在与材料结合方面,在细分治疗领域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细胞新药研发进入「快车道」


2024年我国干细胞新药研发进入快车道。 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记录了146个干细胞新药的临床试验申请(IND),其中109个新药成功获得了临床试验的批准。 从2024年1月1日到12月25日,中国新增了32个干细胞新药的IND申请,且有28个新药获得临床试验的默示许可。这些进展显示了干细胞新药研发的活跃态势和快速增长。

2024年,28项新药临床试验获批,这些批件由27家不同的公司获得,显示出行业的广泛参与和发展。 在这些新药中, 2项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产品,3项经过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产品,以及1项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产品 剩余的22项均为MSC产品 ,其中17项来源于脐带,2项来源于脂肪,1项来源于骨髓,1项来源于宫血,还有1项来源于羊膜。 这表明MSC产品在新药研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脐带来源的MSC,其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其中脐带来源MSCs竞争尤为激烈 [6]


值得振奋的是,我国干细胞疗法在临床应用上终于迈出关键一步。 2025年1月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上市 ,这款异体来源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产品用于治疗14岁以上消化道受累为主的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


该产品所有公司铂生卓越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早在2013年就递交了IND申请,并于2020年2月首次获批临床,2024年5月由北京市药监局核发了全国第一张干细胞《药品生产许可证》,并于6月被CDE纳入优先审评审批,历经十多年。 目前该药物仍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虽然此次是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获批上市,但依然是国内干细胞产业在商业化应用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


就在此前不久, 美国FDA于2024年12月18日重磅批准了RYONCIL ® (Remestemcel-L)上市 。这款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首款间充质干细胞产品源自同种异体骨髓,针对2个月及以上儿科患者的类固醇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R-aGVHD),此产品同样经过了10几年的研发上市之路。

美国与中国先后成功获批干细胞治疗产品均为间充质干细胞药物,且适应症均为GVHD,说明 GVHD的严重性和医疗需求可能加快药物审批,可作为干细胞成药的一个切入点


另外,2024年版的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将MSCs关节内注射列为B级证据推荐,减少关节内炎症细胞、促进关节软骨生长并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功能,可作为治疗轻度至中度骨关节炎的潜在方法。



5

技术瓶颈持续攻坚


尽管干细胞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存在技术上的瓶颈:



0 1

药代动力学与疗效机制不明确

MSCs在体内的动态分布、迁移效率及长期存活率仍不清晰,影响剂量标准化。研究表明,大多数静脉注射的MSCs驻留在肺部,如何使MSCs归巢到损伤部位发挥作用十分重要。



02

干细胞异质性导致疗效差异

同一干细胞群体中存在基因表达、蛋白质表达、表观遗传修饰、细胞形态、代谢途径等方面的生物学差异。虽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等技术可识别出多个功能亚群,并分析每个亚群的主要功能差异,但仍需解决将所需功能亚群细胞分选的技术难点和特殊培养基的定制难度。攻克这些难度,才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一致性,加强治疗效果。



03

生产标准化难题

不同来源、不同培养条件、冻存技术均会导致MSCs的异质性,从而导致疗效波动。2024年全球仅2款MSC产品获批,也凸显了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每种干细胞MSCs产品需严格控制生产流程,统一标准以减少可能的疗效差异。



04

临床转化障碍

尽管临床前研究成功率高,但部分III期试验未能验证疗效(如武田制药同种异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产品Alofisel),可能需要采取细胞功能优化及患者分层策略。


6

2025 年展望:从技术突破到临床普及


2024年标志着MSCs从“概念验证”迈向“临床刚需”,取得了里程碑进展,但标准化生产和疗效验证仍是核心挑战。 未来需加强跨学科协作,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快速转化,最终实现再生医学的全民可及性。

2025年,随着生物材料、基因编辑、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学的深度介入,MSCs有望突破传统治疗边界,从“潜力股”转化为普惠医疗工具,成为攻克多种临床难治性疾病的重要武器,从而见证技术与商业化的双重爆发。



参考资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