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具有高复发、高致残和高死亡的特征,也是卒中防治领域的世界难题。中国是世界上卒中疾病负担最沉重的国家之一,如何突破这一难题意义尤为重大。 而这一难题之所以存在,难在治疗方案、急在药物缺乏、紧在治疗时间。
首先是治疗方案的局限:在卒中治疗中,传统的治疗方案是单一治疗,即仅使用阿司匹林,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两种抗血小板药联合使用却增加出血风险,这是困扰世界各国数十年的难题。
其次是缺药的困境: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静脉溶栓是治疗的第一选择,传统静脉溶栓药物阿替普酶由德国原产,由于生产工艺复杂、产能有限,导致药物全球短缺成为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也高度依赖进口。
最后是治疗时间窗口: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多年以来,传统静脉溶栓时间窗始终被“锁定”在4.5小时,但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国家而言,约有67%至75%的患者无法在这个时间窗内到达医院接受溶栓治疗。
而获得了该领域国际最高奖的王拥军,是如何带领团队一起逐项破解难题的呢?
治疗方案角度,他改写了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和欧洲在内的全球诊疗指南:通过CHANCE系列研究,王拥军提出CHANCE方案,找到了被国际上称为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21天定律”,也就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药联用的“甜蜜点”——即早期、轻型、短程(21天)使用,这一方案既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病复发,还不增加大出血风险,正式开启全球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双抗时代”。
CHANCE方案被世界卒中组织主席马克菲舍评为2010~2020十年间全球卒中研究领域三大突破之一。
接着,王拥军又找到导致部分人群使用氯吡格雷效果不佳的遗传性原因,并提出了“绕行基因”的替代方案。这项研究,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率从11%下降到6%。
针对药物缺乏难题,他与团队彻底解决了脑血管病溶栓治疗的药物短缺,解决了溶栓药物的“卡脖子”难题:对新型溶栓药物替奈普酶、瑞替普酶、尿激酶原进行临床研发,证实这三种药物在卒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这3种使用更便捷、价格更低的药物已经陆续通过中国和欧美国家药物监管部门的批准,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这一突破还可支撑中国贡献全球溶栓药物50%以上产能,打破卒中领域溶栓药物的国际垄断。
治疗时间角度,王拥军和团队开发了识别可挽救脑组织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上第一次设计并证实了扩大静脉溶栓时间窗至24小时的溶栓治疗新方案。这就意味着,9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机会得到溶栓治疗,在不显著增加颅内出血风险的同时患者致残率能够相对降低37%。这也被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认为“对全球临床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传统急性卒中诊疗模式中,患者进入医院到接受溶栓治疗平均时间大约60分钟,王拥军和团队突破了低场强核磁应用卒中治疗的两大科学难题,即不能敏感除外和诊断脑出血,以及清晰度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低场强磁共振为基础的新型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急诊卒中单元。这一治疗模式大大解决了院内治疗延误和提高了再灌注治疗率,将院内启动针对性治疗时间从过去的60分钟缩短到20分钟以内,进而降低患者的致残与死亡。
这一系列研究,推动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进入“新再灌注治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