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广西百色一中学教师被举报性侵学生、丽江机场“ ... ·  11 小时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闪送”骑手被索赔一万五 事件背后的舆论关注分析 ·  11 小时前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各地盲目“对标”杭州,要警惕发展误入歧途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四川筠连山体滑坡已致1人遇难28人失联丨一览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舆论场观察丨山西大同“破门亮灯”风波中的三大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铁头”被处理了,但是铁粉都还在,该咋办?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公众号  · 舆情  · 2024-08-28 19:5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关于网红“铁头”被处理的事件,分析了铁头现象的背后原因,包括其打假行为、粉丝增多、影响力扩大以及社会心理基础等问题。文章还提到了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和懒政问题,以及社会食品安全、假货横行等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铁头被处理事件概述

网红“铁头”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

关键观点2: 铁头打假行为的分析

如果铁头坚持打假而不敲诈,他可能会继续吸引粉丝,扩大影响力,成为更大的网红大V。

关键观点3: 铁头现象的社会心理基础

现实生活中的虚假现象和假货大行其道引发了民众的不满,铁头等民间打假英雄的出现反映了民众对真实和正义的渴望。

关键观点4: 相关部门的不作为与懒政问题

文章指出相关部门对于假丑恶现象的容忍和麻木不仁,强调相关部门应该更加重视民众的声音,积极履行职责。

关键观点5: 社会问题的延伸讨论

文章讨论了社会食品安全、假货横行、社会诚信等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在每个社会都存在,但需要解决的是问题的本质,而不仅仅是表面现象。


正文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博士


这两天,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网红“铁头”被处理。据媒体报道,公安部门 已对董某某(网名“铁头”)等人以涉嫌敲诈勒索罪依法立案侦查。


问题在于,如果铁头没有敲诈,而是一直坚持打假,并在网络直播,那会怎样呢?


当然,在分析铁头网红现象的时候,我是希望和他的“爱国流量”做个隔离。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网络的爱国热情是个现实的现象,也是个正面现象,但是另一方面,当有人将群众的爱国热情当做流量的源泉,并且试图运营这种流量的时候,事情就走到了反面,变成一种生意,把爱国群众当成了发电的柴火。群众一旦清醒,也会感觉到被冒犯。我想,理性的人们,也会抵制这种做法。因此,铁头的爱国流量,讨论的时候是需要隔离开的。本文探讨不包括铁头的爱国流量部分。


那么回到刚才话题: 如果铁头没有敲诈,而是一直坚持打假,结果如何? 大概率的可能是,他的粉丝继续增多,他的影响越来越可大,最后成为更大的网红大V。


有人说,铁头注定走不远,因为他的初衷就是积累影响力之后再开始赚钱,而敲诈就是收入途径之一;还有的人说,他这种打假也是一种经营模式,不过是危险的模式,必然会导向危险的结局。


但是,铁头本来并不必然要走向敲诈勒索的路子。他完全可以继续打假,各方对他也无可奈何,他有大量粉丝基础,也有部分民意支持,然后做成数百万、数千万粉丝的大V。一旦影响力到了一定级别,粉丝到了一定数量级,有更多的营销模式可以选择。


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即便铁头此次被处理了,但是挡不住还有“钢头”“铜头”或者带着其它帽子的民间打假英雄出现。


而且,此次铁头折翼,并不是他的打假模式的必然结果,只是敲诈勒索的结果。就是说,铁头的打假路线,已经被证明可以营造影响,吸引粉丝,做大规模。只要不敲诈,那么就具有可持续性。


我们应该从铁头的走红,以及这个网络现象进行反思, 铁头走红的网络和社会心理基础是什么?


很显然,那就是现实生活中百姓对于各种虚假虚伪现象以及假货大行其道现象已经满腹愤怒,但是现实各种制度却与此等现象相安无事,和平共处,背后是相关部门的麻木不仁和熟视无睹,容忍了假丑恶现象,并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痛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却只能徒呼奈何。直到铁头类似网红出现,登高一呼,民众精神为之一振,不禁感到天降大任于斯人,从而围观他,支持他,一个民间打假英雄就此横空出世。


在铁头之前,在前网络时代,其实也已经出现了一个更大的打假英雄王海,最后结局也是被处理了,同样是因为敲诈。


在铁头出现后,引发了截然相反的评价。支持者自不必说,反对者似乎更多。就我本人来说,我对铁头的评价和看法是复杂的。我认为对他及其行为有个观察角度的问题。他比此前吹毛求疵的“战马行动”和起诉莫言的毛星火,拥有更大的民意基础,以及更能说得过去的道德理由。如果不是他误入歧途,触犯法条,或许他的影响力会持续下去。


但是因为他打乱了现实的秩序,并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所以成为敏感人物,并最终被人举报。但是此前,他的逻辑,他的做法填补了社会空白点,从而可以安然游走在社会和体制的缓冲区,处于一个灰色敏感也让人无可奈何的灰色地带。就是说,他是灰色的,却基本是安全的。


铁头的出现是必然的。 他是在法律和有司躺平的时候、和假丑恶和解的时候,民间道德奋起自救的必然结果。道德向来就是法律和权力的有力补充,也是维系社会人心的不可或缺的群体心理纽带。


我们今天在用复杂的眼光打量铁头及其追随者的时候,只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个“麻烦制造者”,有关人士还会盯紧他,寄希望于找到他的空子,然后一举拿下,认为这样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但是问题真会解决吗?显然是很难的,因为他的粉丝群体,以及民意基础还在那里。


我们曾经批评一些部门不解决问题,却惯于解决暴露问题的人。我们今天拿下冒犯了法律的铁头,也要防范我们踏入这样的观念误区。因为在更大的程度上,铁头只是暴露了问题的人,而不是问题本身。就是说,铁头只是疾病的表象,他是社会机体的一个病症,要恢复健康,不是仅仅把他解决,而是需要解决疾病本身。


那么问题和社会疾病是什么?那就是社会食品安全的问题,假货横行的问题,社会诚信问题,等等。但是应该说,类似问题在每个社会都有,都会发生,但是为何我们的百姓如此不满,以至要寄厚望于一个看起来哗众取宠的民间网红来做个“罗宾汉大侠”?


所以可以说,更为本质的问题,是个有关方面懒政、不作为,忘却为民服务初心的问题!


在铁头被处理、在形式主义成为全民公敌的时候,拉拉杂杂,写下一点感想,希望有助于社会观念的提升。



作者简介:
  1.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2. 资深媒体人/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3. 往期精选:

  4. 解读央视对于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的最新访谈

  5. 近期热点事件中出现了一个特殊传播现象

  6. 举报县委书记毛奇:不能搞混事件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7. 马翔宇事件通报:苏州的不甘、屈辱和保卫城市的决心

  8. 胡锡进面临的五种风险分析

  9. 关于近期几起网络举报热点事件的一个总结

  10. 内蒙古这起土地舆情,是一种典型的新型舆情

  11. 社会“犬儒主义”,决定了王某某不会是最后一个

  12. 关于罐车煤油食用油混用事件的几个观点

  13. 极端言论为何频发?源于网络治理导致的“意外后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