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之音|诗意地栖居……
美乐·美文·美心
本期音乐:3首音乐MV
后面这两天(威尼斯我共安排了4天),
我感觉到才真正地融于威尼斯那种旅游文化,
心更沉静了!
从容不迫地用完早餐,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
看着那些古朴的窗棂,那些上千年的石板路,
那些饱经风霜的雕塑,
还有湛蓝如洗的天空……
晚上九点多,威尼斯的傍晚才降临,
此时的天空,则是厚厚的深蓝色云彩,
就像画家在画布上的几笔浓墨重彩,
和下面的教堂,钟塔,博物馆完美融为一体,
就像一幅巨大的油画挂在天地之间,蔚为壮观!
凉爽的风吹在身上,舒心怡人。
对面的河面上几十条游艇在中心开一个音乐、烟花的party,
游人们在岸边席地而坐,很多很多人,
就在圣马可教堂旁边。
坐在圣马可教堂的顶上,透过小拱门看过去……
圣马可大教堂
你会看到一幅很美的图景:
一边是庄严肃穆的宗教文化,
一边是真实怡人的世俗生活。
两者和谐地融为一体,
人们似乎感受到天父的慈爱与宽容,
同时也更感恩神对自己的眷顾,
坚定对神的信仰!
心无所依,人间最苦!
其实,人间有宗教,这个人们可以安心的地方,
其实挺好!
那时感悟:旅行不是任务,不是送快递,不是用来完成的目标。
旅行是修行,是心境,是用来触景生情,触景生悟,恢复觉性,圆满心性的过程!
离开威尼斯人潮如织的地方,
我最惬意的便是“扫街”,
在那些纵横交错的巷子里!
威尼斯是建筑在一个冲击洲上,
为躲避日耳曼人的入侵,
罗马人逃难聚集到这里,
他们把森林里的树木砍回来,
把木头打桩进入沙洲,
再在大木桩上铺上一种石头,
最后在石头上用较轻的砖来建筑房子。
无数根大木桩撑起整个威尼斯,
所以有说法是:威尼斯上面是房子,下面是森林。
那种木头特别妙,泡在海水里,
越泡越硬,永不腐烂!
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的故居,
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
出水后见了氧才朽。
这样得来的陆地是多么的金贵,
所以这里的民房
有点像我们的城中村,
房子与房子之间的巷子是很窄的,
但威尼斯人硬是把这些大大小小的巷子,
管理干净而精致……
这是小巷子里的随手拍……
再加上血管一般的水路夹杂在巷子之间,
所以在这些巷子中穿行,有一种“微探险”的好奇与激动,
因为你不知道前面的巷子里会有什么别有洞天的景致。
那些大大小小的酒吧、咖啡馆、各种主题的博物馆、
个人艺术创作室、教堂等就藏在其间……
饿了就买块披萨饼席地而坐,
吃饱了又继续走。
来自世界各地的帅哥美女大叔大婶就这里走街串巷,
我也跟着走了两个多小时,
哎呀,觉得累。
快一个月了,我每天早上出门,
博物馆、教堂、户外景点,
要么站着,要么走路……
感觉到有点累了。
觉得,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看来,上路想起来浪漫,
行起来,其实挺辛苦的……
累了一天后,找个酒吧,
来上一杯啤酒,一块面包,
看蓝天白云,任凉风习习,
威尼斯的小艇、快船就在酒吧旁的水道中游弋,
看着身边的游人,在水上的石拱桥上小憩拍照嬉笑,
那种笑而不语的感觉,非常美妙……
昨晚在圣马可教堂旁边去听了一场音乐会。
非常棒!
是圣马可室内管弦乐团演奏的,
演奏的曲名主要是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维瓦尔第的
《四季》!
维瓦尔第还是一位神父,
所以在这里演奏他的音乐,
既应景又意味深远。
维瓦尔第
演奏厅不大,大概坐满也就是100人左右,
他们也不怎么做营销,
就在演奏厅前面摆一张不起眼的桌子,
如果桌子上不放几张CD,我根本就不知道那与音乐有啥关系。
那个小厅推开门就是人潮涌涌的圣马可广场,
当时我想,这会不会影响演奏效果,
实际证明我想多了。
门一关,鸦雀无声!
后来我仔细看:那一座古老的演奏厅,
墙体是一米多厚的石头砌成,外面的声音还哪里能传进来。
最终现场约50人左右(全是游客)。
你看,就是他们在演奏!
注意最左边的那位帅哥,他是首席小提琴手,拉得激情飞扬深情款款,节奏把握的非常好,是全场的灵魂人物,这是在谢幕的时候(音乐会随便拍照不礼貌,所以草草拍了两张)……
但演奏真的很精彩,超过我的预期。
由于是小场演奏,我们就比较靠近演奏者。
声音经过那个演奏厅墙体的声音折射与共鸣,
声压够够的,但也绝不至于有压迫感,正好!
当小提琴的声音一响起,我浑身电流感乱窜,
太好听了!
我曾经也听过《四季》,一方面录音问题,
另一方面,在现场看演奏,你听到的不只是声音,
你还清晰地看到了每一个音符演奏家们是怎么拉出来的,
他们的神情、体态、情绪都和声音一并传递出来,
那是一个个真实的灵魂,在现场用心演绎音乐,
那完全是不同的感觉,
所以我建议微友们,一年中,你一定要抽出哪怕一个晚上
到现场去听听音乐会,非常值得。
正是昨天那场音乐会,
我觉得此次威尼斯之行圆满了。
看了很多的东西,
在这场美妙的音乐会中得到融合,
就好像一切有关威尼斯的记忆,
因为这场音乐会而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
下面我们来听听维瓦尔第的《四季》吧!
他是个天才,值得你用心欣赏……
《四季》之《春》、《夏》
已经过去快一天了,这熟悉的旋律一响起,
又让我激动不已!
如果你很喜欢,可以欣赏下面完整的表演:
昨晚,我听了喜不自胜,
又不好手舞足蹈,我的手指就不停地动,
音乐会结束的时候,
坐我旁边的一位外国老太太(我估摸着得80岁了)
问我是不是从柏林过来的,弹钢琴的?!
朋友们,我像吗?!
这老太太太可爱了,我就喜欢她这样说瞎话……
威尼斯的旅行要结束了,
带着美好的记忆与眷恋去向最后一站米兰,
我在那里呆上两天就回国了。
这是个一段长长的旅行,
对我来说又只是一个开始!
恩雅的《long long journey》,非常经典的曲子,今天再听听……
外面的世界,有太多不同的地方,
只是,需要外面慢下脚步,
打开心房,让这些新鲜的事物进来,
或补充,或唤醒,或激活,
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刷新,
就像《四季》的春夏秋冬一样丰富而完整……
曾经是中世纪欧洲最大教堂:威尼斯圣马可教堂,是一个集拜占庭、巴洛克、哥特式、古罗马特色于一身,却能和谐一致的艺术奇迹……它见证和参与了威尼斯几乎所有的重要活动,也是威尼斯的名片!
附:
《四季》导听
《春》
鸟儿欢快鸣啭,热情迎接春天。
微风轻拂泉水,细声密语潺潺流。
乌云笼罩天空,电光闪闪,雷声隆隆。
云散雨止,小乌又唱起动人的歌曲。
在鲜花丛生的牧场上,
在簌簌作响的枝叶下,
牧童和他的忠实的狗正在入睡。
在春光明媚的灿烂天空下,
应着农村风笛的欢歌,
仙女和牧童翩翩起舞。
1、Allegro开始的副歌确定整个乐章的标题“春光重返”的意境。意大利原文的节奏就几乎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一兴高采烈的曲调,或反之,这一曲调暗示了语言的节奏:
第一个形成对比的小提琴独奏插部的乐队中的另两把小提琴独奏作为伴奏,这里标有“鸟之歌”,由轻柔的颤音和细致的独奏跑句组成.这一插部的中途继续着十四行诗“鸟儿欢快鸣啭,热情迎接春天”。
开始的副歌很快地重复之后,小提琴中的轻声絮语组成第二个插部(相当于十四行诗的C字部分),它先现了一个半世纪后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中的森林的喃喃细语。
副歌的第二次再现(字母D)后是“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由小提琴声部迅速跑动的音阶相随后整个弦乐组中低音上的碎弓加以描绘。
2、Largo e pianissimo sempre 慢乐章于字母F处开始,乐队描写牧羊人小睡(独奏小提琴的徐缓而流畅的旋律)外加一个显然不能纳入十四行诗的描绘性片段。 牧童的“忠实的狗”显然在清醒地守卫着,因为中提琴被要求以“非常响亮而短促”的重复音符来模仿狗的叫声.听众可以感觉到这一天真的细节给维瓦尔第带来的心情愉快,因为狗在整个乐章中自始至终吠叫不停
3、Allegro乡村舞曲开始的曲调(十四行诗中的字母G)令人想起农村的风笛.小提琴中的轻快活泼的曲调,和模仿风笛嗡嗡声的低音弦乐器中的持续音都造成这样的印象
《夏》
赏析:
第一章乐队轻弱断续地奏出音调,象是烈日下人们挥汗喘息。它懒散地蠕动着,缺乏生气。接着,独奏小提琴飞涌出急驰的音流,在高音八度上点点闪烁的音响,就象是杜鹃在啼叫。随后,乐队也加入了杜鹃小合唱。在乐队长音背景下,独奏小提琴奏出婉转的音调。小提琴齐奏的轻盈音似阵风徐来。转瞬之间,炎热又咄咄逼人了。热风与凉风的对抗,酝酿着暴风骤雨。独奏小提琴唱出悲调,表达了牧人沮丧和担忧的心情。
慢板的第二乐章倾诉了炎夏恼人的情景。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轻奏出同音反复的单调音型,模拟蚊蝇的嗡嗡声。在这个烦扰的背景下,独奏小提琴奏出一支不安的旋律。它时时被乐队齐奏的隆隆雷声打断,然后,又以急切的音调祈求获得身心的片刻安宁。
暴风雨在第三乐章降临。乐队以急板速度奏出飞动的音符,象是大雨倾泻而下,低音区发出雷鸣,更催来几乎寻觅不到旋律线的急驰音符。乐队的五次齐奏和独奏小提琴的四次独奏,毫无例外地融汇于暴风雨的横虐进发之中。作曲家在这个乐章卷会注释上写着:“夏天,剧烈的季节”。这首乐曲人们也常称为“夏日的雷雨”。作曲家充分发挥了小提琴华美的演奏技巧,取得了精彩的艺术效果。
《秋》
F大调,作品第8号,
1、农民载歌载舞:A1iegro第一乐章相当于十四行诗的头四行(A—B—C).开始时的刚劲有力的副歌上标有头两行的字句(字母A).以后的两行(B和C)是一个有补充标题“醉汉”的插部。酗酒者狂饮,脑子越来越不清醒,步履蹒跚,东倒西歪,这些都由那位技巧辉煌的小提琴独奏者担当,醉汉的天昏地转变得更为狂野,与此同时,比较清醒的庆贺者的歌曲以副歌的形式一再重现。醉汉们终于瘫倒,沉入梦乡,这时维瓦尔第突然离开第一乐章的正常急速,顿时慢下来,进入Large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