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字免费订阅,
神通的境界与功用
佛经中有句话说:神通不敌生死,如来不破死魔!但神通确实可以通过修炼获得,佛陀在世时就制定戒律,要谨慎使用。
宾头卢尊者,十八罗汉之一,全名宾头卢·颇罗堕,又名坐鹿罗汉,其名译为「不动利根」,如如不动,利根坚固。现童颜白发长眉笑面之相。尊者曾为优婆填王之大臣,机缘成熟,看破放下,出家修道,证六神通。
尊者曾以显神通于世人之前,受佛陀呵责,不许住于阎浮提,令至西瞿耶尼洲施化,后虽听还,而不许其入于涅盘,为末法之人作福田。[1]
宾头卢尊者是至今还没涅槃的几位尊者之一。另外三位还在世上的跟随佛陀出家的阿罗汉是君屠钵叹尊者、罗睺罗尊者、大迦叶尊者。[2-3]
有诗赞尊者曰:“端坐神鹿,若有所思;泰然自若,高雅平易”
“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
「神通广大」这句话是常常听到说的,在一般人似乎比佛教徒说的机会更多。但是,「神通」两字的内容,不唯一般人弄不清楚,即使多数的佛教徒们,也未必弄得清楚。
因此,来谈「神通」这个问题,虽不是要紧的「热门」,想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当然,作者无意来谈神通的经验,所谈神通的种种,只是将曾见于经律论中的数据,作一番综合的介绍而已(注一)。
何谓神通?
首先要知道的,是神通的定义(注二)。
变化莫测,谓之神,无拘无碍,谓之通,所谓神通,合起来讲,便是既能使人莫测他的所以,又能为所欲为而了无障碍。当然,除了已经成佛的过去诸佛,菩萨也好、罗汉也好、天神也好、修得禅定的凡夫也好、阿修罗神也好、外道的仙人也好、乃至鬼神也好,虽各各皆有或大或小与或多或少的神通,总也不能到达绝对莫测与究竟无碍的境界。除了佛陀之外,其它的神通之莫测与无碍,都是比较的,都是相对的。
在佛教所称四圣六凡的十法界中,从大体上说,除了未修的人与畜生,以及地狱道中的罪苦众生之外,其余的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固然都有神通,即使六凡之中的天神、修罗神、鬼神、乃至人与畜生之中的修定者,也有神通的。
因此,神通的类别,有的分为三种:
一、由报而得的神通。系指诸佛菩萨,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人,以及各种神鬼的神通,皆依各各的果报,自然感得。
二、由修而得的神通。系指三乘圣者,从「戒、定、慧」三学的修持之中,所得的六通,以及外道仙人,从世间禅定的修持之中,所得的五通。
三、由变化而出的神通。系指三乘圣者,以其神通之力,所变现的种种神通。
由此可知,神通所指的范围,的确非常广大。从佛陀境界的随类应化,下至鬼神的感应,乃至一般凡夫与凡夫之间,偶而发生的心灵的交感,均在神通的领域之内。正如璎珞经中所说的「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凡是体验到了天真之心的,即为神;凡是透发了智慧之性的,即能通。天心是定境,慧性是智照。神通是不能离开了禅定与智慧而独立存在的。如由神通而想超出三界,了脱生死,那又不能离开了戒律的持守而可求得的。三乘圣者之能有六通,比凡夫外道之仅有五通,圣者多了一项漏尽通,而可了脱生死,便是由于戒定慧的同时并修。凡夫外道,不持戒,所以仅有得到五通的希望,而不能了脱生死。
故在楞严经中,有这样的四段话:
一、戒淫:「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二、戒杀:「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师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剎。」
三、戒偷盗:「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
四、戒妄语:「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即三摩地(禅定),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其中所言「尘」者,便是惑障,便是烦恼生死。故在四十二章经中说:「透得此(情爱)门,出尘罗汉。」了脱生死,即是出尘罗汉。
可见,神通是神秘可爱的,如果不能持戒,神通也是无用的。
五通与六通
三界的凡夫外道乃至鬼神,可得五通。出世圣人可得六通(注三),六通的名目,根据大智度论的次第,是这样排列的:
一、神境智证通,又称身如意通,又有称为神足通的(注四)。
二、天眼智证通。
三、天耳智证通。
四、他心智证通。
五、宿命智证通。
六、漏尽智证通。
如果到了佛的境界,又将六通演为十通了,唯此十通,仍属六通的范围,只是把六通之中的第一神境智证通,另化为五通,而成十通。实际上,能够使人看得到的种种神迹,也多出于神境智证通。比如最有名的十八神变是:右胁出水、左胁出火、右出火、左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履水如地、入地如水、空没在地、地没升空、空中行、空中住、空中坐、空中卧、现大身满空、大复现小。这十八神变,都是神境智证通所现的。现将五通六通与十通的配合,列表如下:
现在,再把这些神通的内容,介绍一下:
神通之皆称为智证通或智通者,乃因神通之产生,不离于智慧,由禅定产生智慧,由智慧产生神通,虽在世间凡夫外道的五通,有的可由药力和咒力产生,但那不能持久,多半的五通,皆依世间有漏禅定之所产生。
神足通(注五)之所以具有好几个名称,正因为神足通所包括的范围广大,诸如来去自如,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虚空之中,行坐住卧,变化种种形状,示现种种境界等等,皆属神足通的职责。能使身体如意变化,自在隐现,速疾往还,所以称为身如意通,简称为身通;能够变现不可思议之境界,比如佛能化娑婆世界为清净佛土,能化一身为千百亿身,能使十方诸佛国土,纳于佛的一根毛孔之中,置之一根毫毛之端,所以称为神境通;又因能以神通之力,无远弗届,来去迅速,所以称为神足通。如能得到这一神通之后,钻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那是不成问题的事。有了这一神通的人,又何止只有孙悟空那样的七十二变,那简直可以随心所欲,要怎么变就怎么变。
比如提婆达多向十力迦叶学得了修习神通的法门,他便:「初夜后夜,警策修习,于后夜分,依世俗道,获初禅,发神通,转一为多,转多为一,或现或隐,山石壁障,身皆通过,不能为碍,犹如虚空;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在虚空中,跏趺而坐,犹如飞鸟;或时以手扪日月……。」(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四)
这是依世间禅定初禅的工夫,所得的神足通,如与出世间定所得的神足通比较,自又不能同日而语了。
再说天眼通(注六),天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他的眼力,便可与天人一样,天眼所见的范围,六道众生,万事万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若覆若露,乃至众生的死此生彼,自己以及众生的未来生死,都能看到。神怪小说中的千里眼,能够见到千里以外的东西,有了天眼的人,何止能看千里以外?
至于天耳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他的听觉,便可与天人一样,天耳所听的范围,凡是六道之中的一切声音,无所不闻,天上的天音乐声,天女天子声,天人娱乐声,人间的男声、女声、乐声、苦声,乃至种种傍生之声,各各饿鬼之声,以及地狱受罪之声。要听什么声、就有什么声,虽能使得听觉的距离无远弗届,但却各各分明,毫不混杂。这与神怪小说中的顺风耳,自又胜一层十层,乃至千百万层了。
说到他心通,他心通是能够知道他人的心念,若善若恶,若悲若愁,若苦若乐,若喜若怒,若净若垢,若瞋若恼,若疑若怖,并亦自己观得心念的生住异灭。有了他心通的人,既可知道他人的心思,便可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了。但是,他心通只能用于有心念活动的人,如无心念的活动,也就莫测高深了(注七)。
这有一个故事:在唐朝代宗时代,从西天——印度来了一位大耳三藏,他有他心通,皇帝见了,便介绍给慧忠国师见面,并予试验,慧忠国师问大耳三藏说:「你有他心通吗?」他答:「不敢当。」慧忠国师便问:「你说我现在在什么地方呢?」他答:「和尚是一国之师,怎么会去西川看赛船呢?」又问:「现在我在何处?」他答:「和尚是一国之师,怎么却到天津桥上去看弄猢狲呢?」慧忠国师第三次再问:「现在呢?」大耳三藏观察了好久,也观察不到忠国师的心,不知忠国师的心究竟到那里去了。原来是忠国师止住了心念的活动入了定,所以虽有他心通,也是不济事了。因此被忠国师骂道:「你这野狐精,他心通呢?」到了无念之时,他心通是用不着的。(见传灯录五)
什么是宿命通?宿命通能知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如果有了宿命通的人,过去生中的事,便能回忆,正像人到老年时,仍能回忆童年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中年时代的往事一样。甚至人之回忆,尚有遗忘的许多事,宿命通对于过去生死的种种情形,是不会遗忘的,如果有了宿命通,他对他自己曾经做牛做马,变狗变猪,上升天堂,下堕地狱,谁是过去的父母,谁是往世的眷属,谁又是前身的怨仇,便可历历如绘,了如指掌了。宿命通与天眼通,是相互为用的,天眼通能知未来生死,宿命通则知过去生死,有了天眼通与宿命通,便可知道过去与未来了。
最后说到漏尽通,漏是漏洞,有了漏洞的水缸,水是永远注不满的,边注水,边漏水,不把漏洞塞住,注水等于白费工夫。我人修行也是一样,修行的人如果不断烦恼,即使修行,永远也不会了生脱死,有烦恼,便会作恶,作恶便是修行功德的漏洞,修行而有漏洞,修行的功德,永远也不会圆满。持戒,便是堵塞这一生死漏洞的唯一方便。所谓漏尽,便是断除了生死烦恼之根,能断生死烦恼之根,便是得到漏尽通了。所以,前五通凡夫外道乃至鬼神,都可由其报得或由修得,唯有第六漏尽通,凡夫外道以及异类鬼神是没有份的,一定要证到了三乘圣果以上的圣者,才能得到漏尽通。能够不受六道生死的束缚,超出了三界生死之外,所以叫做漏尽通。因此,漏尽通者,即是生死无碍的意思。
六通与三明
前面说过,神通虽是莫测与无碍的意思,但也是相对的比较的,除非成了佛,才是绝对的究竟的。
因此,神通的境界,乃有千差万别了。
外道的五通仙人,以神足通所变的种种幻象境界,最多保持延续到七天的时间,其所能够变的境界与种类,也是有限并且局部的;佛及佛陀的罗汉弟子,所变的境界是无限的,全面的,没有暂久的。不过,即使在佛与罗汉之间,神足通的通力,也有极大的距离。这有一个故事:有一次,目连尊者思念他已经去世的母亲,便用天眼看到他的母亲,已生在摩利支世界。他即向佛说:「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护,能够难作能作。我的慈母现在生于摩利支世界,距离此间太远太远了,很少有人能到那个世界去教化她皈依三宝的,但愿世尊慈悲,能去教导我的母亲。」
佛陀立即答应了,并问目连尊者:「那么用谁的神力去呢?」
目连尊者心想,佛陀常常说他是弟子之中的神通第一,所以便说:「唯愿世尊慈悲,给我加被,以我的神力去好了。」
于是,目连尊者,便运用他自己的神力伴同佛陀,向摩利支世界出发:每移一足,即蹈一个世界,即过一座大须弥山。就是这样,一连走了七天,才到摩利支世界。
但当教化目连尊者的母亲之后,以佛的神足通,带着目连尊者,回到我们这个世界时,佛陀只说:「当还本土」,「以我神力」,即在言下,佛与目连尊者,便已还到了本土,到了印度的逝多林下了(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四)。以此可知,佛与罗汉的神通,其相差的程度,也是不可以道里计的了。
外道的五通仙人,以天眼通所看众生的未来生死,也是有限的,外道的五通仙人不能看出每一众生的最后归宿,也不能看到自己的最后归宿,甚至只能看到未来的一生,除了知道从此死了究竟往何处投生之外,至于再往下看,就看不到了。天上的天人,往往都是如此的,当他们的色相衰败时,便知死亡将至,便可看到死后的去处。同时,天人的天眼,也有差别不等,欲界天人的天眼,只能看到欲界以下的事物,而看不到欲界天以上的事物,下一层次的天人,看不到上一层次的事物,只有色究竟天的天人,可以看到三界众生的一切活动,其实,到了无色界天,根本无有形色可看,所以天眼用在察看上的实际范围,只是欲界与色界而已。再往上去,至三界以上,已不是天眼通的范围而是天眼明的领域了。佛及圣者的天眼,皆称为明,通是无碍,明是觉照,天眼明能够觉照一切众生的未来生死。天眼通,只能知道死此生彼的过程大略,天眼明则能知道每一众生,每一生死过程中的种种行业因缘,丝毫不差。
因此,天眼的名称也分三种:转轮王以下的,称为假天眼,四王天以上的天人,称为生天眼,罗汉以上的圣人,称为清净天眼。
宿命通的境界,也是万类不等,有了宿命通,能知过去生中的情形。但是,除了佛陀,不能追溯到无始以来屡生屡劫的过去生死,通常的神鬼,只知过去的一生两生,通常的五通仙人,也只知过去的一世两世,由于修持工夫的深浅以及各人善根的厚薄,能知过去的十世百世,那是了不得的成就了。直至阿罗汉与辟支迦佛(独觉),能知过去八万大劫中的生死之事,八万大劫以上,就不得而知了。这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佛与舍利弗尊者,看到一只蚁子,佛问舍利弗,那只蚁子本来是什么?舍利弗便用宿命通看那只蚁子,一直看到过去的八万大劫,蚁子还是蚁子。只有佛陀看到那只蚁,曾经为人,由于业报,一堕蚁身,竟已超过了八万大劫。这个故事,本为说明人身难得,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劝人及时修行的,但也说明了阿罗汉的宿命通,也是有限的。唯有诸大菩萨,诸佛世尊,才能推知过去的无量意劫,事实上,佛菩萨的已是明,而不是通了。
他心通,到了无念之境,便用不着,对于三界以上,很少用到他心通了。
漏尽通,唯有出了三界生死的圣人才有,所以三界以内的众生,对它根本不能想象。
以此可知,神足、天眼、天耳、宿命,此四通的境界,自诸佛菩萨,而至外道鬼神,虽都有份,但却高下不等,境界悬殊;他心通虽通于凡圣,用途多在凡界或对凡界而用;漏尽通则唯属圣人,不及三界。到达罗汉果位之后的六通,实则仅有三通,其于三通,便称为明。在罗汉与菩萨称为三明,到达佛境,虽亦可称三明,但已另有一个名称,而称为三达了。
六通与三明,关系殊为密切,六通是三明的根本,三明是六通的升华,有了三明的,无不具足六通,具足六通的,亦将得到三明。六通与三明,可以下表说明之:
以凡圣的阶层,来说明五通、六通、三明、三达的配合,则如下表:
三明既是六通的升华,何以在六通之中,只有三通可升为明,其余三通就不能升之为明呢?这在大毗婆娑论卷七十七中,有这样的解释:「身如意(神足通)但工巧,天耳通但闻声,他心但知他人心,故此不立为明;余三所以为明者,天眼知未来苦,宿命知过去苦,俱能厌离生死,又,漏尽能为正观而断烦恼故。」
根据这一解释,通与明的确立,端在能否使人出离三界的生死苦海而定。再则,我们也可看出,凡是偏重于三界之用途的,便不能成之为明,凡是偏重于出离三界之用途的,便可成之为明。换句话说:凡是仅用于有形有色有行动的神通,只称为通,若能兼用于世出世间乃至仅用于出世间法的,才有成之为明。
又根据大智度论卷二,对于神通与明的解释,是这样的:「直知过去宿命事,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名明(宿命);直知死此生彼,名通,知行业因缘,际会不失,名明(天眼);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漏尽)。」
大体上说,小乘圣者,均可能有六通,但在未证大阿罗汉以前,只能称通,而不得称明,到了大阿罗汉以上,则又将天眼、宿命、漏尽的三通,称之为三明了。但在一般的说法,三明六通,可以连起来称的,也可以说,三明六通是阿罗汉所具的功德。比如观无量寿经中:「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但是,上面曾说,神通的境界,除了佛陀,其余都是未圆满不究竟的。所谓明,是明白的觉照,但尚未能透达至最高深处与极无限处。唯有佛陀,才能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万法,无不明白觉照,透达穷尽。所以,三明的工夫,到了佛果圆成之时,便称之为三达了。三达,又是六通的再度升华,也是三明的至极之境。
神通不是万能
看了神通的境界与神通的功能之后,也许有人以为神通是万能的,有了神通,便可解决一切的问题。我也曾听有人这样说过:「今天的时代太乱了,人命太没有保障了,主要的原因是出了一些人间的魔王。如果今天,能有一个像孙悟空那样的人物出世,把那些人间的魔王,在不知不觉中杀死,或者给他们一些神通的颜色看看,让他们感到恐惧之时,我们的时代社会,也就不再会如此的可怕了。」
以一般人的猜想,这样的观念,虽然幼稚,但却并不可笑。然以佛教的观点来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因为,神通不是万能的(注八)。在一切凡圣的神通之中,以佛的神通最为究竟,但是佛陀虽为无时不觉无所不知的大觉智人,佛陀也非万能,佛陀也有三种不能办到的事:
第一、不能度无缘众生。
第二、不能令众生界空。
第三、不能灭众生定业。
佛陀广度众生,只能誓愿度尽众生,却不能度脱一个与佛无缘的众生,比如有些人们,生在佛时,竟未闻有佛之出世;有些人,舍利弗与目犍连能度他们出家,却不受佛的度化,这都是缘的关系。佛陀虽然发誓度一切众生,却不能度尽所有的众生,教化的责任在于佛陀,学佛修行的责任则在每一个众生,不受教化的众生,佛也爱莫能助。佛陀虽已断尽了一切烦恼,并教众生灭除烦恼的方法,但是各人先世所造的定业,定业成熟,必然受报,虽为佛陀,也是无可奈何。所以即使成佛之后的释迦世尊,由于先世的业因,仍要感受到十种烦恼的果报:
一、六年苦行。
二、孙陀利杀女谤佛。
三、乞食罗阅城时,木枪刺足。
四、毗兰邑安居三月中,食马麦。
五、琉璃王灭释迦族,头背疼痛(注九)。
六、娑利那村乞食,空钵而回(注一○)。
七、旃荼女伪装怀孕,谤佛通奸。
八、提婆达多推下山石,伪破足指出血(注一一)。
九、在阿罗婆伽林,入夜寒风破竹(注一二)。
十、娑罗双树间臂痛。
至于佛的诸大弟子,除了薄拘罗尊者是无病长寿之外,其余的诸大弟子,几乎都有业障的,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舍利弗的神通,曾与目连比过,远在目连之上(注一三),因其智慧盖过了神通,故称智慧第一,但他也是多病第一,舍利弗的一生,几乎是在病中度过的;另有一位毕陵伽婆差,也以神通闻名,并以神通护法救人,但其自从出家之后,也是经常生病。
目连尊者是有名的神通第一,但当释迦族遭受灭族之难时,虽以神通将钵救人,救出之后,活人都成了血水;目连常以神通救人度人,但他自己到最后,竟又被执杖外道围打而死。
迦留陀夷是大阿罗汉,他以种种善巧方便,种种神通变化,度了九百九十九家信佛学佛,并皆证到初果以上的圣阶圣位,但当他度到第一千家时,竟被暗杀而埋尸于粪坑之中。
仙道比丘本为国王,后来出家已证阿罗汉果,当其在返国途中,其子误以为他将收回王位,而派人来取他的脑袋。他不怕死,但他不忍使他的儿子造下杀父与阿罗汉的双重逆罪,故想以神通之力,逃脱被杀之祸,但他竟然不知如何发起神通,甚至连神通一词也想不到了。
莲花色比丘尼,乃是尼众之中的神通第一,但当她在阿兰若处静坐之时,遇到了一个色狼,她虽已是离欲的阿罗汉了,那个色狼仍不放她,她问爱她什么,说是爱她美丽的眼睛,她便以神通,把眼球挖出送他,那个色狼竟然恼羞成怒地说她玩弄妖术,并将她狠狠地毒打了一顿。因此佛陀制戒,不许尼众住阿兰若处。
像这种例子,在佛经中是很多的。这不是说神通不灵,而是说神通不是万能,神通是敌不过业力的。阿罗汉是最后一生,即使在最后一生中,也要算清最后一次的业账,因为「定业」,必定受报,如果业不受报,便违背了因果定律,那是不会有的事。
再说,神通的产生,虽说有三种,实则不外报得与修得的两种,变化而得的神通,可以包括在修得的神通中去,所以通常说的神通,总是说报得与修得两种。
报得的神通与修得的神通,在功用上是相同的,但在发起或使用上是不同的。从大体上说,报得的神通,是随时可以使用的,随时灵通的,修得的神通,则必须由定力的发动,才可使用神通。所以,阿罗汉可能有神通,但却未必每一位罗汉皆必有神通。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三,有这样一段记载:「时彼长老圆满,有大智慧,不修神通,而作是念:我虽断诸烦恼,不修神通,同诸外道,所有神通。」「断诸烦恼」的,便是阿罗汉,阿罗汉不修神通,便无神通。罗汉有慧解脱与定慧俱解脱的不同,大抵慧解脱的罗汉,若不修神通,便没有神通。
另有一个例子,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二,载有一位妙贤苾刍尼,已证阿罗汉果,有一天沿街托钵乞食,经过阿鮏世王的宫前,王臣见她美丽,将她软禁起来,强为她换上宫人的服装,佩上宫人的饰物,把她送给阿鮏世王,王见其美,她遂被污了!第二天,才由莲花色尼以神通飞至宫内的空中,对她说:「姊妹!你已破除烦恼之魔,何不发起神通,逃脱此处,而受这种凌辱呢?」于是教她如何调心,如何修神通。即在须臾之间,妙贤罗汉尼,便得神足通,乘空飞返尼僧的僧团之中(注一四)。
由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罗汉并非皆有神通的。神通主要是从禅定而来的,所以有了神通的大阿罗汉,平时也跟凡夫一样,所见不出数百公尺,日行不过百里左右,所闻不超常人的范围,所知不越一般的领域,所有的仅是血肉之躯。如果要用神通,必须运心方得。
同时,除了圣者的神通不会失去之外,凡夫的神通,是会失去的。由于贪心、嗔心、痴心的旺盛,便会失去神通。所以提婆达多由十力迦叶教他依止世俗道,修得初禅而发神通之后,因为自傲自狂,并作无恩之言,而说:「彼十力迦叶与我何力?我自日夜,常求精进,得第一禅定力,是我自求,不关十力迦叶事。」即在言下,便失神通(破僧事卷十三)。
佛经之中又有记载,在久远以前,有五百个五通仙人,乘空飞过一个王宫的上空,闻到宫中宫女奏乐娱乐游戏之声,由于一念贪着,五百个五通仙人,竟像段羽之鸟,全部失去神通,跌落在宫中,王问他们是什么人,他们说是飞空的仙人,王令他们再飞走,他们却不会飞了,于是被王当作贼人办了。又有释迦世尊在因地时,曾作五通仙人,并能指令天神不再降雨。经过干旱十二年后,当地国王的公主,便带了许多美女去接近仙人,仙人在淫欲的贪乐中,竟把他的神通丧失了,天也下雨了。
还有,神通的使用,在修得的神通,固然需要入定之后,始能发通,即使报得的神通,在贪、嗔、痴等重大烦恼现前的时候,也会不起作用的。比如龙的神通是由报而得的,龙能变化自如,但是龙有五时不能变化:生时是龙,嗔时是龙,淫时是龙,眠时是龙,死时是龙。
佛教不重神通
神通的境界,虽以佛教最高,佛教却是一个不重视神通的宗教。基督徒们,总喜欢夸赞耶稣的神迹,比如耶稣使水变酒,使聋子能听,使瞎子能见,使几个饼几尾鱼,吃饱了几千个人,耶稣能够赶鬼,耶稣能在水上行走等等。其实,这些神迹,在佛教中,简直数不胜数,除了佛陀,即在佛教的高僧,能有这些神迹的,也是不胜枚举。但是佛教,并不重视这些(注一五),佛教多数的高僧,不以有了神通而成为高僧,乃由于他们的人格,他们的道行(道德的行为),超过了常人,所以成为高僧。在佛教史上,虽然也有好多「神僧」,高僧传中,也以神僧列为一科,但是最受后人敬仰,并予后世影响最大的高僧,却不是神僧,而是有学有行,有德有成,有作有为的出家人。神通的作用,虽能轰动一时,但不能影响及后世。
佛教是人的宗教而不是神的宗教,佛教学佛,是教人从人的本位上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起,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也不主张仰赖神通度化众生,甚至禁止弟子们现神通。佛陀曾说:「苾刍(即比丘)不应于俗人前现其神力,若显现者,得越法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律摄卷九则说:「若对俗人现神通者,得恶作罪。……无犯者,为显圣教,现希有事,自陈己德,或欲令彼所化有情心调伏故,虽现无罪。」可见,佛在原则上是不许弟子们现神通的。佛在僧团之中也很少用神通,佛在人间游化时,在印度境内,由南到北,由北到南,来往周游于恒河两岸,也绝少乘神足通的。弟子之中的目连尊者常用神通,化度众生与折伏外道,佛也绝少明白地要他使用神通,但他所用神通,都能恰到好处,否则,佛陀也是不许的。比如宾头颅尊者,有一次为了得到一只挂在半空中的钵,在俗人面前现了神通,便被佛陀呵责了一顿。又有一次,莲花色比丘尼,在佛前现作转轮王身,也被佛陀呵责了一顿。
虽然,为了折伏凡夫的傲慢心,为了显现佛及佛的罗汉弟子们的圣行圣德,并且因此而可化度无数的众生之时,佛及佛的弟子们,是会现神通的。佛陀为度外道迦叶,曾现十种神通,为降伏六师外道,曾大现神通;为彰薄福善来(大弟子)的德行,便使他去以神通降伏失收摩罗山的毒龙。
但是,佛教虽有神通,并也会在必要之时利用神通,佛教却不是一个重视神通,更不是以为有了神通为光荣的宗教。佛教的伟大,乃在有其伟大的智慧与伟大的文化,尤其是伟大的慈悲精神,并不在于区区的神通而已。
一九六三年二月写于台湾美浓大雄山朝元寺(香港佛教卅五期)
注一:禅定者于印度宗教一般视为最重大之事。
禅定可发神通:吾人之精神若常离外界而住安静之状态,不涉思虑、不加分别,自然能判断一切而无误。
精神既得自由而不受物欲之束缚,不受五官之束缚,则智慧自然显发其本性。其见闻觉知之作用,遂出于肉体五官以上——精神可以自由役使肉体,即所谓神通是也。
神通或云四如意足,或云五神通,或云六神通者。神通力用者终不外智慧之自在力而已,以智慧之自在力能使肉体之作用如意变化故。(境野黄洋着,印度佛教史)
注二: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寻伺寂静住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入第二静虑具足住,离喜住舍,具念正知,领受身乐,圣者于中,能说能舍,具念乐住,入第三静虑具足住。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静虑具足住。菩萨如是修静虑时,于诸静虑及静虑支皆不取相,发起殊胜神境智通,能作无边大神变事。(大般若经卷三五○,大正藏卷六·七九七页)
注三:五眼六通。参阅大般若经三五○、四○四、四○五卷。
注四:(一)四神足
1.自在三昧行尽神足:「意所欲心所乐,使身体轻便,能隐形极细。」
2.心三昧行尽神足:「心所知法,遍满十方,石壁皆过,无所?碍。」
3.精进三昧行尽神足:「无有懈倦,亦无所畏,有勇猛意。」
4.诫三昧行尽神足:「知众生心中所念,生时灭时皆悉知之,有欲心无欲心,有嗔恚心无嗔恚心,有愚痴心无愚痴心,有疾心无疾心,有乱心无乱心,有少心无少心,有大心无大心,有量心无量心,有定心无定心,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一切了知。」(增一阿含经卷二一「苦乐品」之七)
(二)佛说:「世俗五通非真实行后必还失,六通者,是真实行。」
像舍利弗说:「游于世谷禅至究不解脱,不得灭尽迹,复习于五欲;无薪火不燃,无根枝不生,在女无有胎,罗汉不受漏。」(增一阿含经卷四六「放牛品」五九·四)
(三)「转轮圣王在世游化,成就此七宝及四神足,无有缺灭亦无亡失。」(增一阿含经卷三三「等法品」三九·八)
按:此四神足与罗汉四神足不同,此指颜貌端正,聪明盖世,身无疾患,寿命极长。
注五:(一)神足比丘:「尔时世尊告诸神足比丘大目连、大迦叶、阿那律、离越、须菩提、优毗迦叶、摩诃迦匹那、尊者罗云、均利般特、均头沙弥……。」(增一阿含经卷二二「须陀品」之三)
(二)佛上三十三天说法时「便作是念,我今当以神足之力自隐形体,使众人不见我为所在」,世尊在「善法讲堂」「纵广一由旬」的金石上「结跏跌坐遍满石上」,天人围绕听法,而在人间的阿那律尊者「正身正意系念在前以天眼观」「已观三千大千剎土而不见之」。(增一阿含经卷二八「听法品」三六·五)
注六:(一)罗汉天眼多能见大千界量同大自在天。(二)天眼四用:透视障碍,明瞩微远,能见未来。遍观诸趣。(三)修四禅方发得天眼通。(四)佛说:「我以天眼观众生之类,生者终者,善趣、恶趣,善色、恶色,若好若丑,随行所种,皆悉知之。」(增一阿含经卷二四「善聚品」之四)
注七:(一)则天武后延载元年京师有女人自称圣菩萨,太后召见,所言皆验,后延大安禅师入宫,试女,问心至阿罗汉地便不知,女即变作牝狐,下阶而去。(佛祖统纪卷三九)(二)慧忠国师试太白山人的山、地、字、算、皆胜之。(佛祖统纪卷四一)
注八:(一)在大饥馑时,有神足的比丘皆可往郁单曰乞自然粳米,但被佛陀阻止了,为了许多未得神足的比丘不「使长者居士普怀憍慢之心,受罪无量。」(增一阿含经卷三六「八难品」四二·三)(二)「计目连神足之力遍三千大千剎土无空缺处不如世尊神足之力,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如来神足,其力不可量也。」(同上)(三)佛说:「舍利弗比丘神力最大」,又说:「然舍利弗所入三昧,目连比丘不知名字。」(增一阿含经卷二九「六重品」之二)(四)佛又说:「所以然者,舍利弗比丘智慧无有量,心得自在。……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同上)
注九:(增一阿含经卷二六等见品三四之二记载释尊患头痛:「今患头痛如似石押,犹如以头戴须弥山。」)
注一○:阿含及律中均说这是由于波旬捣乱,使村人不供沙门瞿昙。
注一一:十诵律卷三六:「石堕佛足上,伤足出血,深生苦恼,佛以精进力遮是苦已。」
注一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声闻品之三:「佛在阿罗毗祠侧,尔时极为盛寒,树木调落。」「今盛寒日,万物凋落,然复世尊坐用草蓐,所著衣裳极为单薄。」
注一三:参考有部律药事卷十六及增一阿含经卷二九一六重品」之二。
注一四:增一阿含经卷四三善恶品四七·七:「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圣律教,谶比丘尼得阿罗汉道,十二年中闭在宫内与共交通。」
注一五:佛说:「由禅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获无为际,还随五欲中,智慧最为上,无忧无所虑,久毕获等见,断于生死有。」(增一阿含经卷三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四三)
前沿资讯公众号:世纪风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