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
文
丨
燕博士
在
DeepSeek
横空出世之后,杭州就火出了圈,接着,杭州“六小龙”企业也作为“实力偶像团队”被推了出来,杭州一时被重新发现:原来隐藏的实力如此之强,以前大家还以为只有一个阿里巴巴!
就这样,
deepseek
以崭新的大模型震惊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杭州也以城市实力也震惊了国内的各大城市。
由此近期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各大城市纷纷在反思:为何本地没有出现
deepseek
这样科技黑马?
01
反思一直被视为是个美德,它起码意味着,不固执、不我执,保持开放思维和学习心态,面对强手和新变化,主动寻找不足之处,从而汲取经验教训,确保持续前进。
比如各大城市反思自己地方为何没有像杭州那样出现
deepseek
或者“六小龙”,一方面是源于能级相近城市之间的竞争思维;另一方面,也是各大城市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崭新思考,那就是如何抢抓时代技术风口,为地方发展重新赋能?
反之,如果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自己毫无反思之心,客观理由找一大堆,反倒是一种缺乏责任、缺乏担当的表现。城市面对挑战不躲避、不推诿,直面困难进行反思,反倒是一种勇气,会激发出上下一股干劲。
一些城市的反思,客观上凸显了城市的胸怀坦荡和发展公心,以及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对于城市形象是一种加持。网民不仅不会因此对城市抱有负面印象,相反,会感受到城市雄心不老,依然朝气蓬勃。
02
但我的看法是,如果这一轮反思,不是反思营商环境、重新为权力之手和市场之手科学划分界限,并进而反思为何名不见经传的小型民营企业获得重大突破、国家投入重金反而进展缓慢等方面,而仅仅“对标”杭州的现状、瞄准杭州的
deepseek
和“六小龙”的辉煌,甚至懊悔错过人工智能机遇,那么这种反思反倒没有益处。
各地的反思常常蕴含着这样的一种自我拷问:我为何没有抓住这股机遇?为何本地没有诞生
deepseek
?
这种反思,似乎隐含这样的观点,那就是似乎杭州是抢抓到了人工智能的机遇,然后短期内促生了
deepseek
等“六小龙”,城市也跻身成长为全球人工智能的明星城市,让别的城市望尘莫及,只留下反思和遗憾。
但是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为了这个“六小龙”,杭州已经努力了
20
年。
从相关资料看,早在
2003
年,浙江就提出了“数字浙江”的口号,杭州确立了“硅谷天堂、高科技的天堂”的发展目标。直到
2023
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
18737
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数字浙江”推动了网购、移动支付、数字贸易、共享单车、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先后在杭州诞生。杭州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推动杭州从“电商之都”发展为“算力之都”。在
2017
年人工智能成为国家战略之后,杭州这种产业集群效应,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创造了优良的土壤,在营商环境、上下游产业生态、资本等因素的加持下,
deepseek
等“六小龙”才会出现。
杭州今天出现了“六小龙”,可以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来形容。这是个关于产业规划、营商环境、耐心和生态的故事。背后是个营商环境、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生态的土壤问题。做时间的朋友。时间是最好的复利。这个哲理在杭州这一轮爆发中体现得特别鲜明。
因此,其它城市如果仅仅反思当下、聚焦杭州的辉煌,遗憾自己错过了一千个亿,这反倒会误入歧途。
03
面对杭州,各个城市更应该做些什么?
如果看到杭州成功,就生搬硬套,开始大干快上人工智能产业,大概率会再次上演以往失败故事,可能将人工智能产业搞成政府权力的“手工智能产业”,产业不温不火,甚至可能沦为烂尾工程。
从过往现实看,政府砸钱搞芯片、搞人工智能,似乎效率普遍不高,而且各种皮包公司趁机披上
3D
打印的科幻外衣,一夜之间转型为人工智能公司的现象,不在少数。
再从历史看,各个地方在外地参观学习之后,回来一比一地复制样板,最后留下一地鸡毛的案例,难道还少吗?
因此,面对杭州这一轮的爆发,各大城市要稍安勿躁,更需要自我检视:
我的城市的产业基因是什么?
我能在哪方面扬长避短,找准适合这片土壤的产业和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
世界上只有一个杭州。别的城市想再复制一个杭州式的产业集群,看来有一定难度。正如美国硅谷只有一个,其它地方再无第二个。
Deepseek
在杭州横空出世,并非偶然现象,它的背后是地方营商环境、产业集群生态等因素共同造就的,是在量变到达质变的时候,产业和城市才爆发的。
简而言之,杭州在这方面具有一种有利于这个产业发展的“产业基因”。
从上面分析能够看出,杭州为了培养产业,已经埋头苦干了
20
多年,堪称是历史上发生于此地的“卧薪尝胆”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从过往城市竞争的做法看,各个地方很容易在发展思路、招商引资、产业结构等方面陷入同质化竞争,你拉来了这个项目,我千方百计也要去拉来类似项目,这源于“你有,我也要有”的狭隘的竞争思维,而缺乏“你有我无”“你有我新”的开放性、创新性思维。
从其他国家的产业发展看,一旦某个公司在这个领域做大做强了,别的公司就去另辟蹊径,另外发展产业,重新变成新的产业巨头。这当然是源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因,但是背后主要是开创性思维、不甘于模仿的进取思维在起作用。
因此,当下各个感觉到“杭州震撼”的城市,反倒迎来了一个好的契机,就是把脉自己的城市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找到自己的产业基因,
优化营商环境,做好生态建设,走出一个有别于杭州的特色产业。
比如深圳,作为多个产业巨头聚集的城市,也在为没有出现
deepseek
而焦虑和反思。但是其实更需要考虑,这里诞生了华为、腾讯和大疆等巨头,是不是存在更多的硬件产业的产业基因?为何不能利用
deepseek
为自己的企业赋能,继续做大这方面的产业生态?何必再煞费苦心去搞出另一个
deepseek
?很显然,深圳这方面的产业基因并不比杭州优越,接下来更可能的情况是,杭州在已有基础上,产业会快速更迭,和其他城市的距离越拉越大,这是一种“马太效应”的体现,也是产业基因决定的。深圳需要考虑的是在自己现有产业基因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已有产业,以及上下游产业,并拓展相关生态。
这就要求各大城市找准自己的产业基因。如同利用一段莲藕,培育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荷花池。
这需要时间和耐心。“荷花定律”谈的是成功定律,
说的是池塘里的荷花,到第
29
天才开满一半,但是到了第
30
天,会突然满塘开花,惊艳世人。就是说,在最后一天的“满堂彩”之前,需要耐心等待数十天。
今天的杭州,就验证了这个“荷花定律”,别的城市,今天开始种植莲藕,时间不晚。
04
上海在练好内功、保持定力这方面,是个有说服力的样本。
多年以来,上海就饱受质疑。最典型的一次,是在
2018
年前后,满世界都在质问上海,为何错过了互联网的浪潮?这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压力,上海承压不小。
在过去数十年的网络化浪潮里,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开放活力的大型都市之一,竟然在此领域乏善可陈,而深圳、杭州等地却在大放异彩。
比如,当年有文章说,“今天你去问一个互联网创业者,你会首选在哪个城市创业?他不会首选上海,因为风投家们都扎堆在北京组饭局,那里才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试验场”“
BAT这种级别的公司,和上海从来没关系
”,等等。
上海当然对此感到巨大压力,但是我们会发现,上海并未因此乱了阵脚,而是按照既定的城市规划,坚定走自己的产业之路。在已有的产业布局之外,也慢慢培育出了拼多多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拼多多的技术架构和获客逻辑,和京东、淘宝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后者是“人找货”,前者则是
“
货找人
”
,这其实也是一种创新。
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开启了针对中国企业进行制裁的时候,深圳表面成为
“
重灾区
”
,但是上榜地区反倒成为
“
荣耀榜
”
,这又引发一些上海人的反思;在此次
deepseek
爆发之后,上海也有人进行了反思。但这就是舆论特点,是一种言论自由,上海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在最新出台的
2024
年十大城市榜单中,上海成为唯一一家
GDP
超过
5
万亿的城市。即便没有
deepseek
和“六小龙”,但是对于上海的发展,毫无影响。上海与各个兄弟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05
再谈谈南京。
此前一段时间,一直有不少网民紧盯南京,说产业结构不年轻,体制色彩过于浓厚,留不住年轻人,等等。
南京作为长三角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历来备受关注。从网络舆情的规律看,舆情都是围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展开的,而且往往都是从批评的视角来审视城市的一举一动和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的,发展数字稍有涨落波动,都会吸引媒体和自媒体的焦点关注,这本质上是一种城市发展的监督机制和动力机制。再看杭州,虽然现在由于
deepseek
的爆发而备受瞩目,但是杭州几乎每年都会卷入各种热点舆情的漩涡中心。正所谓
“
萝卜快了不洗泥
”
,发展中的城市常常矛盾缠身。
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舆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一般而言,一个城市要积极做大正面声量,积极做好风险管理,而且能够知错就改,即便出现负面声音,也都是正常现象。反过来说,一个大城市衰落的标志之一,就是无人关注,被舆论边缘化,沦为一个平庸的城市。
南京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在其感受到兄弟城市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的时候,自己却慢慢成了一个
“
网红城市
”
,最近几年的黄金周长假,南京的流量一直占据榜首位置。
通过总结网络舆情,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任何一个经济体,包括大城市和大企业,只要它们能够持续保持发展和成长的状态,即便负面舆情缠身,但是网民基本还会对它们保持正面的评价。我们看各大互联网平台企业,负面舆情从未断过,但是发展本身构成了免疫力和形象护城河。这提醒我们,发展本身就是正能量,发展就是最好的危机应对的方法。
南京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即便以极小的地域面积跻身十大城市,但是网民依然不满,这表明人们对南京有更高的要求。面对杭州“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南京与其反思,不如好好梳理自己的产业基因,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和产业,保持战略定力,争取做时间的朋友,绝不能被热点诱惑牵着鼻子走,否则,那如同陷入
“
八卦阵
”
,会自乱阵脚。
我在前文《
Tik Tok
、小红书、
deepseek
……技术热点带来的三个社会启示
》提出,十大
GDP
城市,除南京之外,
“
另外几座城市,在直辖市之外,分别是各自所在省份全力建设的城市,是举全省之力建设一市的成果。杭州市在浙江省的首位度,和合肥市在安徽省的首位度其实是差不多的,而且两个城市近年来都实现了地理面积的大扩容
”
。南京和他们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此外,我们会发现,国内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中心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获得政治资源的支持高度相关的,这方面,恰恰是南京需要尽力争取的。
由于南京的产业结构更为传统,这带来一个后果,就是体制气息过重,营商环境存在更大的改进空间。这一点是毋庸讳言的。衡量营商环境高低好坏的标准很多,但是地方对待民营企业的态度、理顺
“
市长之手
”
和市场之手之间的关系并划定一个合理而科学的界限、能否放下
“
架子
”
全心全意做好企业服务,肯定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几个方面。
1
月
2
日,南京召开“新年第一会”——全市科技大会暨产业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在会上表示,要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闭环,以十年磨一剑、久久成其功的决心和韧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全面打造科技强市、产业强市、人才强市。南京依然值得期待。
06
作为总结,想再谈谈杭州。
杭州真正的杀手锏在哪里?以我粗浅的看法,可以一言以蔽之,赢在营商环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本来就有一个明确的城市定位,就是“世界休闲之都”,这产生了城市的吸引力。浙江省又是国内对于民营经济特别友好的省份,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马云的阿里巴巴的种子萌芽于此并发展壮大,网络文化和网络流量带来了“马太效应”,城市营商、亲商环境更为优越。
各种风险资本、产业上下游、人才人口、文化资本、创新理念等纷至沓来,生产力要素富集。这都是年轻的产业结构,年轻人被吸引来了,初创公司也被吸引来了。比如,此次大出风头的创业公司,甚至有的是从深圳等地循迹而来。年轻的产业结构和年轻人的聚集,带来创新文化和精神自由,产生了创新可能性。
看看
deepseek
的人才结构和成长历程,给人感觉何等不可思议!这还是一些国内大佬已经在
AI
领域准备对美国举手称臣的情况下诞生的。难怪美国人隔着太平洋会臆想,比如,
OpenAI
前政策主管、
Anthropic
联合创始人
Jack Clark
认为,
DeepSeek
“雇佣了一批高深莫测的奇才”。其实这是一个自然和自由成长的创新故事。
杭州的政府和权力,真正厘清了“市长之手”和市场之手的关系,政府主要负责做好服务,不光搭台让企业唱戏,而且还锄草松土,优化创新土壤。资本是聪明的,它们自己就知道往哪里流动;放水养鱼,鱼会自然成长,甚至不需要喂鱼食;优质的产业种子自己就会发芽、长大。这种环境,给城市带来的收获是丰厚的,因为各种市场主体会疯狂成长,会一起给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如果各个城市从营商环境这个角度来反思、来借鉴,这反倒是杭州给大家最大的启示。
-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
资深媒体人/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
-
往期精选:
-
2024年回顾:网络舆情的“两个战场”和全球视野
-
集采药效降低背后:有一种社会现象在恶化事态发展
-
-
-
-
-
-
-
-
-
社会“犬儒主义”,决定了王某某不会是最后一个
-
关于罐车煤油食用油混用事件的几个观点
-
极端言论为何频发?源于网络治理导致的“意外后果”
-
关于近日国企舆情的一个重要教训
-
草根郭有才爆红背后:算法在重构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