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有个朋友,他每天都在转发各类课程的帖子,并附着“我要报名”之类的话语。
只要发现哪里有优质的课程,他都会报名,学习。
这样的学习精神,围观的我们只能默默地点赞。
然而,某天的同学聚会上,他突然吐槽:
学了那么多,根本啥用都没有。
一下子,我们都愣了,像他那样刻苦努力的学习,怎么会觉得没用、没效果呢?
回顾一下我们日常的学习模样:
制定计划
实施学习
回顾和整理
似乎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并没有什么问题。但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学习模式下的我们只负责吸收信息,而不负责取舍信息。
《学会提问》一书作者将其定义为“
海绵式思维
”。
这种思维的漏洞,就在于
你缺乏了与信息提供者的互动,即主动思考的过程
。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真正合理的学习模式应该是“
建构式
”的,即
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起来
。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提问”展开,因此当你在学习时,不妨多向自己问问以下四个问题: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经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主动提问,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上述问题就像是向导,引领你构建属于你的知识。
好的学习者,除了主动构建的能力,作家采铜认为还应该具备潜入事物深层的能力,即
解码的能力
。
漫画家几米曾这样自述学画的经验:
遇见“任何书里的任何图”都要拿来看,然后仔仔细细研究它们的细节,揣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画、这么去表现。
像英文的刊物如Times、Business Week之类,里面的漫画即便不能完全理解内涵,但也会特地拿来研究里面的技法。
这样图解的修炼方式几米坚持了至少十年。
解码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涉及对字面意义的解读,而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动且主观的过程。简单来说,解码包含下面三个层次:
①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②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③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可以说,第一、二层次的解码我们都相对容易做到,但能坚持去做第三层次解读的人却是不多,漫画家几米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人是否深度学习的重要标志,就在于,他是否能对信息材料进行正确的解码。
最后,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即
学习成长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