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个支边支教的志愿者在微博上吐槽基层乡村医疗,说他所在的九江学院艺术学院都昌太阳村艺术支教三下乡服务队,有一个学生不慎摔伤,刚摔坏的时候,跑下楼跟他说 : 老师我手摔断了!热心的学姐匆忙之下就带着她去联系学院刘主任,当他赶过去的时候,孩子已经脸色苍白,双唇发紫,随时可能昏过去的状态。
刘主任找好车借好钱,他们在赶往镇里医院的路上心急如焚,孩子又不停的喊痛,很是无助。路途蜿蜒,车速很快,因为没有一个人想要耽误孩子的治疗。让人感到不幸的是这张上臂骨折的X光片,镇里医生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孩子打上石膏,帮忙去接这根断了的骨头,或许是孩子觉得太痛导致乱喊乱动,总之,这次接骨没有成功,但好在此时有石膏可以帮忙固定。
镇里到县里医院最少要四十分钟,孩子默默的睡着了,一路担心一路急,好不容易,终于赶到了县里。
看到这则令人揪心的新闻,我想起了在刚刚过去不久的10月22日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李斌就“满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等有关情况做了详细介绍,并回答了现场记者提问。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高度关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提到中国人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经覆盖了4.3亿人。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了分级诊疗体系,以基层为重点配置医疗资源,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就能达到最近的医疗点。
这听起来的确让人兴奋,令人普大喜奔。不过,行百里半九十,这家庭医生约是签了,但是,后续的服务呢?真的会跟上吗?我有些质疑。因为,说实在的,基层医疗队伍医生难以同质化,良莠不齐。就算有些医生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忱,可是人民会信任和需要这些基层医生为他们服务吗?
如今的农村,许多自然村都早已经是人去村空,中青年大部分外出务工,说实在话,有几个在家里种田弄地?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家庭医生签约了4.3亿人。就算这个数字是真实的,可要把这纸上协约变成后续的长期服务,没有一系列的跟进措施,说实话,是很难保证落地生根的实实在在去完成。
至于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就能去到最近的医疗点,这一点倒是毋庸置疑。因为基层的交通情况这几年的确大有改善,出行确实便捷很多。但是,这就有点像银行卡点再多,可卡里没有钱那也是白搭一样。基层的医疗点,医疗技术水平能让患者满意、能得到群众认可才是最主要的软件配套。就像这次这个九江学院艺术学院的学生骨折了一样,虽然及时到了最近的医疗点,可是却因为医疗点服务水平和能力问题,而不得不舍近求远的往县里医院赶奔。
那么,像这样的医疗点,就算再多,就算15分钟能到达,就算硬件再好,可是技术人才的软件不能同步跟上,又有何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确是关系“健康中国”战略的大好事,以基层为重点配置医疗资源,让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就能达到最近的医疗点,也的确是大实事。但医疗资源的硬件再好,医生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这个软件的提高才更为重要。“软硬兼施”才是基层医疗网点目前最迫切亟需解决的实质问题。
关注江淮医学 批判医界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