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itTime App:哈哈哈哈哈姆雷特
微博:@_哈哈哈哈哈姆雷特_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我是高广浩,今年21岁,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家乡沈阳。16岁那年来新加坡读书,现在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
我算是FitTime的老朋友了。从2013年就已经开始关注FitTime到现在已经四年,曾经在2013年还上过人人《Do you even lift》那个相册。
那时候我刚满18周岁,还没开始系统地进入健身房训练,只是每天晚上自己做做俯卧撑,举举自己买的可拆卸的20斤哑铃,然后找了个光线好角度好的位置照了这张照片.
△健身之前的样子
我第一次踏入健身房是在三年前,也就是上大学之前的那个假期开始。三年的时间,我从一个什么器械都不会用、只会偷偷观察身边练得不错的人的纯小白,慢慢进步成为一个可以参加比赛的选(渣)手(渣)。这期间也是走过很多弯路,在我健身最初的两年多时间里,我的训练和饮食基本都处于一个十分低的水平。
△健身房系统训练一年时候的样子,现在看回去当时真是瘦成猴儿
2015年的时候,还报名以一个volunteer的身份看了一场新加坡当地的健美比赛。因为我是帮忙的volunteer,所以有出入后台的权利,也有机会看到那些健美选手在上台前抹油充碳的过程 ,现在还能想起当时那些庞大的体型在我年幼的心里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之后一段时间,因为思维上的懒惰,导致我疏于学习饮食和训练的相关知识,只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的健身知识水平上。比如我只知道平板卧推是练胸的黄金动作,增肌要多做复合动作;饮食方面,我也没有养成计算卡路里和三大营养素的习惯,导致误以为增肌期就是多吃点,具体吃多少自己心里也没有谱,所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摄入相对不够…加上一直也没有高水平的大神指导我,致使我前两年进步缓慢,虽然在维度上可能有些进步,但是实际的肌肉质量感觉还是很差。
△2016年2月
真正让我感觉有动力去查资料系统学习健身知识是在半年以前。我的朋友说可以一起去参加新加坡当地的一场健体比赛,我才真正开始了系统的学习过程,包括一些训练技巧、如何安排饮食、如何备赛等等,从此也就走上了人生第一次减脂的道路。这期间也没有专业人士指导我,全都是自己从网上自学。也是在最近半年,我个人认为形体上的进步相比于之前快了很多。所以“健身先健脑”这句话,是完全有道理的。
健身路上最大的两个敌人,一个是懒惰,一个是伤病。
战胜懒惰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我认为是可以看到自己无论从形体上还是精神上的进步,这种进步也是支持每一个健身爱好者继续前进的动力。
对于伤病,每个人,无论是高手还是新手都会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伤病,严重的可以中断训练,再严重甚至可以毁了我们的运动生涯,这辈子基本就告别举铁了。我们可以从伤病中学到一些经验教训——比如到底是盲目上大重量,还是动作不标准导致的伤病,这些都能帮助我们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
由于我刚刚比完一场比赛(最后由于实力有限,仅仅获得第四名),所以目前是处于增肌期。我主要采用的是“碳水循环”的饮食方法,来保证非赛季增肌的同时尽可能少地囤积脂肪,因为可能考虑到下一场比赛可能就在几个月之后。
相信大家对“碳水循环”(←点击蓝字查看详情)这个饮食方法都已经很了解了,这里我也就不多做赘述了。总的来说,我目前的三大宏观营养素的摄入量是:
蛋白质:250-300g/天
脂肪:80g/天
碳水化合物: 200-600g/天(高碳低碳循环)
*每天六餐,自己准备饮食
这个饮食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会根据体重和视觉上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来保证最好的效果。
训练方面,目前我的训练量较大,基本一周七天里面的五天都会保持每天两练,剩下两天休息一下,保证一练就可以了。
有人会问:你哪来的时间啊?这样会不会训练过度啊?——我只想说,这主要看你怎么利用时间、如何优先安排自己手头的事了。我目前周一到周五在公司实习,早九晚六,中午午休会在公司健身房练一次,晚上下班会回学校和小伙伴再练一次。
△赛前一天晒成炭的我
△比赛当天舞台上的我
除了健身意外,我也很喜欢篮球。我最开始进入健身房就是为了打球,为了可以提高自己在球场上的对抗能力。不过后来因为伤病和一些其他原因,打球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现在就算去打球也是打的“养生篮球”…
平时,我还有参加一些A cappella的小型商演。A cappella就是无伴奏演唱,可能知道的朋友不多,相对比较小众,比较出名的组合有美国的Pentatonix等。
我在我的A cappella group里扮演的角色是vocal percussionist,也就是beatboxer(不过水平比较菜),我也很享受和朋友在各种场合给不同的人群演出的这个过程。
最后祝各位肌友2017年都能收获自己满意的身材!
「变型记」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