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小六
来源 | 医学界智库
昨日《医学及》发布《重磅!华西医院要做医生集团了!》一文,讲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布建立“华西医生集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消息,该文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和热议。
针对“华西医生集团”的建立,业内人士的评论、态度,可谓天壤之别。
在美国行医的崔巍医生认为,“闭合环是对的,特别是在国内医生诊疗极度缺乏规范的情况下非常必要,这是很踏实的一步。祝好运。”
1998年就“下海”、试水医生集团至今的万峰,赞华西是“探索者、先行者,一定是成功者”。他表示:“四五年前,自己就曾建议和鼓动大学医院的院长,探索人事制度改革,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把医院的医生人事招聘与医生集团挂钩,或成立北大医生集团。医院医生集团不但给总部医院提供服务,也给签约的医联体医院和基层帮扶医院提供医生服务,那咱就是中国最大的综合医生集团,也可以成为各种专科医生集团的管理集团!”
当然,质疑也不少:“这是披医生集团皮的劳务派遣公司。”
有的人一句话定性,曰:“华西这个和医生集团根本就没有一毛钱关系。”
截至目前,华西医院仍表示,不做官方回应。
故本文引用了多方观点和意见,希望给热到爆的讨论,再加点柴。
张强:“华西医生集团”就是劳务派遣
“明明是家劳务中介公司,明明是为华西医院的扩张招聘非编制合同工,明明是存在了几十年的劳务派遣,明明是医院的三产公司,为什么非要披上医生集团的外衣呢?”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先生在接受燕小六采访时,反复强调。
他认为,“医生集团”必须具备3个根本特征:
1.医生团体主导;
2.收入中的70%以上来源于医疗服务;
3.与签约机构有明确的责权利界定。
而分析“华西医生集团”,可以发现:
首先,医生没法“当家作主”。按照《招聘启事》所言,医生入职“华西医生集团”后,薪酬参照华西医院本部同级同类人员标准执行。
换言之,医生是在给“华西医生集团”打工。四川华西医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及其所代表的华西医院,才是大股东,对集团的管理和发展,具有话语权。
有匿名人士指出,此次招聘限定35岁以下者,“这个年龄估计还是打杂的吧。”
其次,执业点没得选。“华西医生集团”医生需和四川华西医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合同,接受后者的劳务派遣。在这一过程中,医生无非是从和医院医务科、人事科签合同,变成了和公司签;从在一家医院执业,变成了服从公司安排,在协议医院执业。
“综上,这就是第三方劳务派遣。四川华西医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个劳务中介。”张强医生说,“在第三方劳务派遣中,医生不能自由选择执业点,遑论参与市场化竞争。”
谁说医生集团必须是那个样!
2015年,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也曾发起、组建“协和系医生集团(协医集团)”。据说汇集了北京协和医院主任级别医生上百人,以及临床、影像、检验、基础研究等50多个科室300多名医生。
燕小六浏览了“协医集团”官网,发现其主要干的是:
1.远程医疗公益项目,发起成立“重大疾病远程快速诊断中心”。
2.科普项目。
3.人才培训项目,主要面向20—40岁中青年医生。
4.AI创新和科技转化。
这些内容属于“医生集团”的业务范畴,但脱离了核心业务——医疗服务。
“即使靠着北京协和医院这块金字招牌,协医集团算不算医生集团?在市场上有多少号召力?”张强医生坦言,时至今日,“医生集团”的定义仍很模糊。各方都在引用这个词,扩展了这一名词的内涵外延。
国内没有统一认识。我们就去“医生集团”发源地美国,找答案。
2011年,美国医院协会将医生集团与医院的关系,分为:
1.无壁垒医生集团;
2.医生医院组织;
3.管理服务组织;
4.一体化薪酬模式;
5.股权模式;
6.基金会模式等。
要给大家划重点的,是4和5。
摘抄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苗艳青等人撰写的《美国医生集团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所言:
管理服务组织(management service organization,MSO),一般为医院或医生医院组织(一个医生集团与一个或多个医院形成合营企业,PHO)下设的独立营利性公司,主要负责提供与医生职业相关的管理服务、以营利性的运作模式管理医疗服务合同与服务网络的构建,通过投资决策等,为所有者创造利润。
MSO不是医生集团,而是通过提供非医疗服务来协调医生集团与医院资源的机构,其法人为独立于医生集团的管理人员。MSO收入来源由两部分构成:医生合同管理等服务项目费用,以及依据合作合同获得PHO的收入分成。这一模式的主要目标是使医生集团与医院的合作更为紧密,并保持医生集团与医院双方的专业性与专注性。
一体化薪酬模式是指一个医院、医疗服务公司/医生集团,和教育型或研究型基金会组成的独立合法的实体。其中,医疗服务公司要求由医生掌控董事会。一般情况下,这个实体以及3个组成部分都是非营利性的,享受税务赦免政策。梅奥诊所就是一体化薪酬模式,诊所向医生支付固定工资,医生工资不与患者数量和服务量相关,而是根据市场决定。
我们是否可以假设:四川华西医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有成为MSO的设想?“华西医生集团”有采用一体化薪酬模式的计划?
回去!回到大医院去!
在采访中,燕小六不止一次听到:华西医院这招,不就是换个方式,试图继续把医生攥在自己手里嘛。
说到这儿,又要用美国来安利了。
美国医学会2015年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选择雇佣执业模式(和医院签署劳务合同)的医生数量,为7.2%。这相比2012年,增长了1.6%。其中,有59%的40岁以下医生选择雇佣执业。且年龄越小,选择这一执业模式的比例越高。
此外,仍是美国医学会的调查发现,美国医院不仅直接雇佣医生,还会采取全部或部分收购团体执业(即医生集团)等途径,成为团体执业的所有者。2014年,32.8%的医生效力于医院完全或部分所有的执业组织。这比2012年,增加了3.8%——燕小六翻译一下:医生是团体执业的医生,团体是给医院打工的团体。
而在英国、芬兰、丹麦等一半左右的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这两个亚洲国家,只有部分全科医生是自由执业者,其专科医生主要是受雇于医院。
有分析指出,美国执业医师出于3方面原因,“委身”医院。
第一,不想活得太累。若是个体执业或团体执业,医生个人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和管理任务。而据《纽约时报》2011年报道,8090后的医学生不想活得辛苦。若受雇于医院,从医就变得很单纯:只要好好看病就行了。
2010年美国Commonwealth基金会一项调查也发现,89%的受访医生赞成受雇于医院,按医疗质量和资源节约情况获取报酬。
第二,医院更舍得长期投资。医疗费用控制严格,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更强的预算约束和日益庞大的老龄化人群,长期雇佣医生是医院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第三,医疗保险趋于完善和严格。在传统的美国医疗体系中,医生、患者、医院和保险方是四角博弈关系。由于有保险第三方付费,患者愿意消费更多医疗服务;医生作为患者的代理人,愿意为患者提供更多医疗服务;医院希望让患者多住院,医生作为医院的客户,愿意配合医院。曾任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长的Joseph Califano认为,这是美国医疗费用飞速上升的关键体制原因——这一点在中国也有相应体现。
美国医疗费用改革的核心,就是调整这个四角关系。最根本的变革有两点:1.推行管理保健,让提供方—医院和购买方—保险整合为一体2.支付制度改革,从按项目付费走向按病种、按人头、按健康效果付费等更整合、合理的支付方式。这两个变革也正是美国医生愿意受雇于医院的重要驱动力。
“改革”非得破釜沉舟吗?
曾几何时,说到中国医疗生态的变化,说到医改成功的必需,说到医生价值、理想的实现,说到服务患者、优化医疗体验,就是4个字:医生集团。
张强认为,唯一的解释是,医生集团深得人心、社会影响力大,很多机构都希望披上这件高大上的外衣。
但现实情况是:医保障碍、医生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政策监管和商业模式等,仍严重阻碍着先行者的脚步。
原广东卫生厅副厅长、巡视员廖新波表示,现有医生集团尚没有形成好的、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很多是通过赚人气进行融资。这需要突破。再加上很多政策没有彻底解放,医生互联互认、医疗互联互认没有打通,广大医生集团活得并不轻松。“华西医生集团作为公立医院发起、体制内的医生集团,就不存在以上障碍。”
最后说两句。关于“华西医生集团”的讨论,不会因为一两篇文章而盖棺定论。有观点犀利者指出:真要帮医生走向自由,直接办停薪留职之类,留好后路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闯荡……
燕小六认为,改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然有人认同“医生集团”不用死搬硬套国外模式、可以本土化,既然大家都是摸石头过河——那么,法无禁止皆许可。谁想怎么搞都行,后果自负嘛。
从现有实例看,华西借助自己的优势,实打实地在推进分级诊疗。
或许在推进过程中有圈地圈人之嫌,但老百姓能在家门口看到大医院大专家,医生实现了治病救人的抱负、收获了合理的薪资——不值得点个赞吗?
引用我界一名读者所言:路还长着呢!
资料来源
1.《美国医生集团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李政、李娴君、游茂、苗艳青撰写
2.《为什么美国医生从自由职业者走向受雇于医院?——对医改政策配套的启示》,陈秋霖、李玲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