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淀区的知春路地铁站出来,我看到了令我震惊的一幕,超过两千量的共享单车。路左边是排的密的插不进一个人的小黄车,路右边是小红车,仿佛是对峙的两军。在那一刻,我想起了我中学的自行车存车棚,那里好像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自行车吧。莫非是因为这些一模一样的自行车排在一起,闪瞎了我的钛晶狗眼,让我产生了认知偏差,让我误以为我见到了这辈子见过的最多的自行车。
身边正好有个学经济学的朋友,我就喊到,看市场失灵了。
喊出了观点,就到了论证的时候了。在海淀区转了挺多地方,发现路边的共享单车泛滥,不是一个别的现象,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切身体会的。
那是什么样的激励机制导致了这个现象的发生了?
目前共享单车还处于各家抢占地盘的阶段,这时重要的不是控制成本,而是获得垄断地位。假设小黄车粗放的去大量在街上放小黄,而小红车决定收集客流量的数据,然后搞个技术驱动的大数据建模,使得小红车在其使用年限内能够被用到最多的次数,那么由于数据收集和建模所需的时间较长,等到模型搞好了,共享单车已经全被小黄车车抢占了。
如果仅仅是粗放扩张的商业模式战胜了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这不算是市场失灵。共享单车的出现,如图任何新兴事物,都是有外部效应的.
最容易看到的是小黄车们对人行道的占据,本来可以跑步的路变成了单行道
想的多一些,本来走路的人,因为有了共享单车,开始骑车。这会不会增加交通事故的概率了,骑车肯定比走路更容易磕磕碰碰,这会不会增加医保的负担了?
再想的深一些,小黄车上的金属,不管是钢铁还是铝,都是会产生污染的。自行车轮胎中的橡胶,也是战略资源。如果没有这一波的共享单车兴起,那么这些过剩的钢铁产能也许会被优化,从而开启产业升级,但是由于这一波共享单车,多少自行车厂又将注意力放在了量产低端自行车上,而不是搞特种自行车,升级产品质量上。每一量被闲置的共享单车,都在不经意间产生着PM2.5,想到这里,是何等的痛心。
看到那么多整日里风吹日晒的共享单车,我就想起来我那辆从中学骑到大学,骑了10年的永久牌自行车,这些共享单车们,那里能够获得这种老骥伏枥的机会啊,不是自己的东西,自己也不会爱惜,就会喜新厌旧。可是任何一个用品,也应该有尽其天年的机会,只有不浪费,才能让资源得到最高效的配置,才会避免无意义的重复,从而刺激创新。用脚投票,来逼厂家提供全新的产品,而不是像智能手机那样只是简单的升级。
经济讲的是如何最高效的分配稀缺的资源。做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经济的增长只是副产品。昨天和朋友谈论中等收入陷阱,我觉得其症状在宏观上的表现是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低,而在全民的心态上,则是失去了敬畏感,不珍惜粮食,不再推崇勤俭节约,只喜欢买新的“旧东西”(成熟的商品),而不是对那些全新的东西充满好奇和冲动。昨天朋友聚餐,剩了很多的菜,叫他们打包带着一起吃,却没有人理会我,这不是一个好的征兆。
总结
1 外部性,机会成本
2 物尽其用,避免共享带来的公地悲剧
3 保持好奇心,避免低水平的重复,从而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职场
原创不易,随喜赞赏
扩展阅读
袖珍创业帝国以色列揭秘
从认知角度谈谈全球老龄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