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丁香园神经时间
丁香园旗下资讯平台,注重临床思维养成,注重精彩病例解析,注重指南发布。神经时间,注重神经科医生的需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2月的工作日好2毒!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不是吧!瓷器也会开花? ·  3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限时领 | Oxford ... ·  2 天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给我滚出贵大!”郑强出任贵州大学校长,打算 ... ·  5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他是DeepSeek关键人才!差点留在美国…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丁香园神经时间

重症肌无力临床差异大?不妨结合亚组来推断 | MG 规范诊疗

丁香园神经时间  · 公众号  ·  · 2024-06-24 19:58

正文


重症肌无力(MG)是由自身抗体介导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因严重的呼吸衰竭和肺部感染导致死亡,我国住院死亡率高达14.69‰ [1] MG 疾病表现具有极大异质性 ,这给临床上精准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目前认为,对 MG 进行亚组分类,并开展个体化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0 年,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重新修订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以血清抗体及临床特点为基础对 MG 进行了分类,将 MG 分为以下 6 大亚组,不同 MG 亚组,由于致病抗体不同,致病机制也不尽相同 [1]


表 1. 重症肌无力的亚组分类及其临床特点 [1]


OMG: 我国儿童及青少年 MG 以眼肌型为主,很少向全身型转化;成人发病的 OMG,在眼肌症状出现 2 年内容易向全身型转化,亚裔人群 2 年自然转化率为 23%~31%;合并胸腺瘤、异常重复神经电刺激(RNS)结果、AChR 抗体阳性、病情严重的 OMG 更易发生转化。 [1]

AChR-GMG: 依据发病年龄在 50 岁前后,可分为早发型 MG(EOMG)或晚发型 MG(LOMG)。EOMG,常合并胸腺增生,胸腺切除可获益,与 HLA-DR3、HLA-B8 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基因相关;而 LOMG,胸腺萎缩多见,少数伴胸腺增生的患者胸腺切除可能获益。 [1]

MuSK-MG: 大约在 1%~4% 的 MG 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 MuSK 抗体,与 AChR-IgG 极少同时出现。MuSK-MG 受累肌群较局限,以球部、颈部及呼吸肌受累为主,其次为眼外肌、四肢肌,主要表现为球麻痹、面颈肌无力。与 HLA-DQ5 相关,通常不伴胸腺异常。 [1]

LRP4-MG: 临床特点尚不完全明确,有研究表明该亚组患者临床症状较轻,部分患者可仅表现为眼外肌受累,很少出现肌无力危象;也有研究发现,LRP4 抗体阳性患者均为 GMG,表现为严重的肢带肌无力和/或进行性延髓麻痹。目前尚未发现 LRP4-MG 伴有胸腺异常。 [1]

抗体阴性 MG: 这部分患者血清中未检测到 AChR、MuSK 及 LRP4 抗体,占比极少。 [1]

胸腺瘤相关 MG: 属于副肿瘤综合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相对发病高峰在 50 岁左右。绝大多数胸腺瘤相关 MG 可检测出 AChR 抗体,多合并 Titin抗体及 RyR 抗体。胸腺瘤相关 MG 病情略重,需要更长疗程免疫抑制治疗。 [1]




除了临床特点,不同 MG 亚型的治疗方案及其转归也有所不同。6 月 25 日「神康奕安」MG 学习班上,知名专家将就此带来精彩分享。



近年来 MG 诊疗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循证医学证据不断积累,基于不同亚型的 MG 精准化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随着生物制剂靶向疗法的不断引入,MG 治疗可以通过选择性地靶向 MG 发病通路中的相关免疫细胞或分子,以实现对症状的改善,并减少传统治疗方法对免疫系统广泛抑制而带来的副作用 [2]


那么,对于 MG 的诊疗现状和前沿研究,你是否还有下面这些疑问:

全球范围来看,MG 患者还有哪些未满足的诊疗需求?

专家视角下,MG 新型靶向药物研究都有哪些新进展?

备受瞩目的 FcRn 拮抗剂和 C5 补体抑制剂,在 MG 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如何?


为了更好地普及 MG 的诊疗原则及国际前沿会议最新研究进展,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特别举办「神康奕安」神经系统疾病系列学习班。聚焦 MG 诊疗, 2024 年 6 月 25 日 19:30~21:30 ,本期将邀请北京医院殷剑教授,携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红雨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张存金教授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杨春生教授,与广大临床医生一起深入讨论「MG 的疾病特征与诊疗进展」、「FcRn 在重症肌无力的全球研发概览」以及「C5 补体抑制剂在 MG 全球研发概览」等热门话题。希望本次学术交流活动能够促进我国 MG 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规范化管理,提升整体科研及诊疗水平,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