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要穿红袜子、红内裤,说了一些可怕的事情会立即拍拍木头,路过盲道一定要避开……尽管不想承认,
但在某些时候我们每个人总想去「控制」。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 8 只饥饿的鸽子放进一只箱子(心理学史上著名的斯金纳箱),箱子里有食物分发器,而且食物分发器被设定为每隔 15 秒便自动放出食物,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做了什么,每隔 15 秒它都将获得一份食物。
之后,每只鸽子每天都在实验箱里待几分钟,两个独立的观测者来观测、记录鸽子的行为表现,尤其是两次食物放出期间的行为表现。
他发现食物发出之前,鸽子会出现一些古怪的行为。有的鸽子在箱子中逆时针转圈,有的鸽子反复地将头撞向箱子上方的一个角落。
鸽子们表现得这些行为会产生食物一样,如同行为和事物的出现有着某种因果关系。它们变的迷信了,迷信它们能通过一些行为来影响食物的出现。
斯金纳认为这些行为与人类的迷信行为类似
,例如一些人为了改运势而改名字;我们中国很多城市的妈妈会在孩子中考、高考期间穿旗袍,寓意「旗开得胜」;也有一些人会刻意避开做某些事来躲避灾祸,前面提到走路时躲开盲道,以此避免眼睛可能会受伤。
这些都说明我们渴望掌控这个不可预测的世界,
我们期待能对发生在自身的事情有一定的控制,而事实上,我们却经常体验到无助、无力和自身的弱小。
如果我们相信默念佛祖保佑能带来好运,那这样的行为的确就能安慰到我们,让我们对无常的世界更有安全感。
下面具体谈谈人们通常会利用控制来达到的几个目的:
很多围产期的新手妈妈们都会体验到一种极其强烈的无助感,除了初为人母的忐忑,还有一部分无助来自于婴儿。婴儿早期对外界是绝对依赖的状态,饥饿、排泄对他们来说都不是小事,没有养育者的照料婴儿很难存活,这种依赖状态也会让婴儿感觉非常无助。
母婴之间融合的状态具备一种神奇的功能,妈妈似乎天然可以感知婴儿的情绪。常常只要婴儿一哭,立刻就能得到妈妈的回应与满足,婴儿通过哭的行为对妈妈进行控制,不但兑现自己的生存需求,也缓解了无助带来的痛苦情绪。
生活中有些人看起来非常黏人,甚至无能,也许在无意识中他们确信通过自己无助的行为能迫使伴侣给他们提供想要的照料与情感支持,就像婴儿通过哭喊来获得养育者的照料。
在临床上我们会遇到一些来访,他希望付出非常低的费用,甚至免费获得治疗,除了现实的经济困难,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很难相信自己有照顾自我的能力,
在无意识层面,他们认为自己还是「宝宝」,期待「妈妈」的照料。
▷《疯城记
》
如果你的生活总是由一连串的糟糕情绪组成,而你总是需要别人帮你管理这些情绪,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总是觉得他们需要照顾你,那么极有可能是他们一直在回应你的「求助」,你在无意识利用了「无助」迫使他人来拯救你,这样做既摆脱了生活困境,也避免体验无助情绪。
我们除了控制他人来摆脱无助,也会尽力通过控制不可预测的环境,来管理我们无法承认的脆弱无力
,例如长江流域的人民在多雨的季节都会加固水坝,以预防洪灾。但无论人类如何努力,现状仍然是需要面对无法掌控现实,预测未来,所以我们投注于遵循传统礼仪、日常惯例这样的方式试图获得——因为一定程度上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感觉是安全的。
在无常的世界里,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给我们慰藉,如果走向极端,例如有些人通过计数、频繁洗手、消毒等严格控制生活秩序来处理无助带来的焦虑感,也会让生活陷入刻板,甚至整个人陷入强迫状态,失去情绪活力。在这个过程中,身边的人也被弄得心烦意乱。
有一句话,「当我爱上你,我便赋予了你伤害我的权力」。
每一次当我们和另一个人变得亲密,对方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他的行为也越来越可以影响我们的心情和感受时,我们也越体验到我们的依赖和对他人的需要。
这让我们感觉自己非常脆弱,令人非常恐惧,所以,我们往往会试图通过控制另一个人,或者确保自己永远不会感到需要和依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来应对自身难以忍受的情感。
因为我们害怕一旦体验到某人在情感上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就会失去对自身的控制。
如果你是一个嫉妒心、占有欲很强的人,你可能无法忍受伴侣有自己的生活,会重视除自己之外其他的人,那会让人体验到自己是多么的依赖,多么的弱小,多么地需要对方,这种感受可怕又失控,你往往会通过控制对方的思想,不允许对方和自己想法不一致,或者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来获得掌控感,甚至因此觉得自己是强大的那一方,提供需要的那一方。
▷《婚姻故事
》
如果你无法承受自己对他人有需要,又或者因为早期(可能是婴儿期或者而儿童期)的经历告诉你——依赖和需要必然会带来伤害,你可能不允许任何人离自己太近,会在无意识中不断毁掉建立关系的可能性,甚至远离人群,不允许自己依赖他人,害怕重视他人后随之失去对自身情绪、情感的控制,甚至有可能被依赖带来的恐惧所吞噬。
也有一种情况,他可能会通过自己的依赖来操纵他人。例如,本来原本该是自己做的事情却一再拖延,也许在暗暗期待只要拖的足够长,就一定有受不了的人来做。
婚姻中难以保持房间清洁的那一方或许抱有一丝幻想,即「妈妈」(伴侣)总会帮 TA 收拾,只要 TA 一直等待。表面上的依赖有时候帮助我们隐藏自身无法忍耐的真实需要(我们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以及照料),甚至背后还可能暗含操纵与控制。
如果这样的对话是发生在咨询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彼此咨询关系已经建立。那这时这样的询问代表了来访内心的某种习惯性的幻想,或者也反映出咨访双方的动力。
生活中有些人看起来永远性情平和,似乎从来不会动怒,更不发脾气,周围的人都觉得他是老好人,有可能他在
使用过度控制的方式管理情绪
。这样做有可能会避免冲突,无论是人际间的冲突,还是内心的冲突,但也很容易回避亲密。
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高度结构化的框架中,不允许有任何变数,从而避免体验一些「意外」的感受。
我们也可以把强迫性的行为理解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例行事务,他们有着和迷信行为一样的功能,即控制无法管理的情绪(可能是羞愧、愤怒、内疚、恐惧、无助等)。有的人在亲人去世后,暂时体验不到任何难过与悲伤,他需要不停地思考或盘算葬礼的各个细节,以此控制内心因悲伤无助带来的崩溃感。
如果你总是严格遵循自己的惯例,很容易为意外的事情抓狂,有可能你在依赖控制来减少生活中意料之外的情绪。你害怕情绪失控,害怕那些强烈的情绪把你吞噬,所以通过强迫行为让自己忽略情绪,甚至感受不到情绪来管理它,
因为你害怕一旦感受到情绪,整个人会陷入崩溃。
▷《失常
》
现在你可以仔细审视你的生活,评估一下生活习惯对你的重要性,当你的例行事务受到干扰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困扰吗?当你感觉无助的时候你如何安慰自己?如果你总是期待他人对你的生活拿主意,你担忧的是什么?
尝试走出舒适区,试着面对未知,并留意自己的感受。
感到自己的生活可掌控,一切尽在掌握之中,通过控制来减轻情绪的困扰是我们人类的天然反应,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过度使用控制来确保安全感,也会失去很多宝贵的体验——生而为人的脆弱、依赖、对他人的需要,更有可能丧失与外界的联结。
关于咨询师
————————
以上所有的学习与体验都
是为了准备好自己,能够与你真实的在一起度过每一次有意义的会面,我自身的经历也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修复旧日创伤的能力。
生活中给你带来痛苦的难题、困境或许也是获得成长的钥匙,我们一起去寻找那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