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新办网站,2024年10月1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关于发布会主要内容,我们简要理解如下:
2024年9月下旬以来,新一轮政策周期开启,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地产政策、资本市场政策等陆续落地,
根据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关于“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的精神,财政政策亦是本轮政策周期的重要一环。而且
对于当前经济特征来说,一是总需求不足;二是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存在负债扩张动力偏弱的现象,此时财政政策尤为关键,它可以起到需求“引擎”的作用。
关于财政政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根据《预算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要进行预算调整,需要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查批准,才能详细阐述具体数字与规模。框架(触及到哪个层面、解决方案是什么)比数字(目前就明确具体多少钱)更重要一些。
简单来看,此次发布会触及到三个层面,一是年内收支平衡问题;二是今明年财政如何主动出击稳经济的问题;三是中期债务化解和财政弹性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层面,如何完成今年的预算目标的问题。
今年前8个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累计同比-2.6%,若全年维系这一增速,则距离预算收入目标的缺口是1.28万亿元(此处测算不包含第二本账缺口的1.50万亿元,我们理解完成全年预算目标,主要指一般公共预算)。
发布会明确表示“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
预算收入目标口径不包含债务收入,我们理解后续可能通过提高中央存量结转结余资金和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调用、提高特定机构利润上缴等方式弥合缺口。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层面,财政如何主动出击稳增长。本次发布会主要确定了几个方向的政策:
(1)积极使用债务余额结存限额,发布会明确
“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了4000亿元,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
;(2)反复强调
“中央财政在举债和提升赤字方面是有较大空间的”
,我们理解这打开了关于明年赤字率和广义财政规模上的想象空间;(3)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4)运用专项债助力稳地产,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支持收购存量房,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5)将及时优化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6)用好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等工具,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改善消费环境。
接下来是第三个层面,财政如何减轻地方化债压力,尽可能让地方轻装上阵。
本次发布会明确指出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
“较大规模增加债务额度,支持地方化解隐性债务”、“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
。强调“较大规模增加”、“一次性”、“力度最大”,对应本次政策空间较为明确。本次会议触及到这一层面,属于市场预期组合的偏上限。
支持化债的具体政策支持力度并未明示,需等待后续履行法定程序。
从研究视角,我们可以参考一系列数字:一是近两年支持化债的额度规模,发布会说2023年超过2.2万亿元,2024年又安排1.2万亿元;二是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这一轮化债期间,共发行了约1.1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用于化债;三是全国范围内隐性债务化解如果是2027-2028年完成,化债窗口期剩下3-4年左右;四是2015年至2018年那轮化债期间,共发行了约12万亿元置换债,置换政府性或有债务。
本轮政策应大概率不会“兜底”债务,但如果有一系列财政资源协助地方加快化债,则地方财政的收缩性特征就会显著减轻,这对于经济就会是一个增量力量。
上述政策哪些会落在今年(待10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哪些会落在明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明年两会)有待继续观察,
但有几点还是尤其值得注意的:一是政策展现出希望加快解决结构问题、以便推动总量的思路,
比如指出加快化债“可以腾出更多的资源发展经济,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地方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和财力空间来促发展、保民生”;
二是本轮经济的短板在地产、信贷、消费三个领域的过快收缩,
前期货币、金融政策均围绕这一点,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通过专项债支持土地和存量房收储的方式,切入点较为直接;
三是消费民生领域也是政策明确的方向之一,
如财政部指出“我们将顺应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和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加大相关领域的支出力度,更好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