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舟学习部
我们一起专注三件事:更高效的学习,更精良的工具,更成熟的心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持SP和EP准证,可以在新加坡生小孩吗?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大舟学习部

我说一年只有三季,你说呢?

大舟学习部  · 公众号  ·  · 2017-09-18 21:20

正文


0.

一年有几个季节?

传说有人这样问子贡,子贡回答说「四季」。那人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两人争执不下,孔子来了,问明原因,说:

一年只有三季。

那人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留下子贡一脸蒙圈,孔子便解释说:

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

1.

虽然是个传说,但这个故事让我震撼的地方,不是有人的见识短浅至此。而是当我们试图理解他的生存环境,如果他真的是蚱蜢,一生只有三个季节,那一年三季,就是他理所应当捍卫的真理。

成长环境和文化有时候会限制我们的认知,很多时候,人会不假思索就下定论、作选择。想当然的「第一反应」可能并不是放飞自我的表现,而是被文化裹挟的结果。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北方的朋友第一次看到加糖的豆腐脑,可能会捶胸顿足,说这怎么能吃!南方的朋友第一次尝到北京豆汁儿,大多也是 WTF。这很正常,之前对不同的食物没概念罢了,这件事情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没习惯罢了。

2.

你生长在某个地方,从小只接触这一个环境,而不知道有其他东西的存在,就会很理所应当地认为,当下的一切都是对的, 因为你别无选择 。如果一直住在井底,就会很自然而然地认为天空只有饼那么大。

大河向东流,河里的人都自然地向东跨出一步,看起来没什么不对,但如果这时你足够清醒,先稳住脚跟,想一想就会发现,你的目的地本来是西边,那为什么要往东?如果你本来就要往东,想清楚之后的主动迈步,和被潮流推动着向前,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 不是你 ,它只是你所在的环境、潮流的产物,人云亦云的你,很可能只是流水线上「一般无差别的」普罗大众。

那个警醒的自己,客观、冷静地找到论据,支撑自己每一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你, 才是你

Beyond Feelings 》 提出了一套思路:

一、把你对任何人、事的第一反应当成是一个临时反应,不论这种反应看起来有多自然而然,只有你亲自审视过的,才可以接受。

二、向自己确认,这样的反应是从哪里习得的——父母?朋友?或者电视是的某位名人?再想想,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你会如此反应?

三、想一想,你对这些人和事,能不能有别的应对方案?

四、问问自己,这些别的应对方案与你的第一反应相比,是否更加合适?当你作答的时候,请尽可能排除掉主观因素,就事论事。

如果能时时做到这些,你就很可能获得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宣称有自我,你开始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

3.

文章开头的蚱蜢人,必须捍卫自己的立场,一年三季,因为他生在那里,这是他世界观的基石,他别无选择。

《三体》中,三体通过智子封锁地球基础物理研究,多少年来物理学者坚信的真理和定律突然不再存在,整个世界从物理的角度变得混乱不堪,真理崩塌。

大刘通过丁仪,给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描写这个崩塌的物理世界:

打台球的时候,把黑球放在洞边,白球放在距黑球仅十厘米的位置,本来,这么近的距离,谁动能把黑球打进洞,不论时间、空间。

可是一切突然就变了,第一次,黑球能进洞,第二次,黑球跑偏了;第三次,黑球飞上了天花板,第四次,黑球像只受惊的麻雀在屋里乱飞…同等条件下的一次次重复,每次的结果都不同,也没有规律。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宇宙普适的物理规律不存在了,物理学也不存在了——是的,不存在了。许多物理学家一生的信仰就此崩塌,于是,要么为信仰决一死战,要么在绝望和恐惧之中崩溃,堕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