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富国基金张弘是一名很有“反差感”的基金经理。作为2007年就进入资管行业的“老人”,张弘却始终在寻找时代的浪头。他是典型的处女座性格,但是投资中又能抓大放小,不过多拘泥财务细节。在漫长的投资岁月中,许多成长型基金经理会逐渐转向价值,从追求高弹性转向低换手后的稳健,而张弘却依然保持了对新鲜事物的热情和敏感,也形成了一套自洽高效的投资方式:聚焦于时代变迁,从变化中发现机遇。
张弘认为,聚焦时代变迁的成长股投资方式,是一种既有高效率、又有高胜率的选股策略。
高效率在于,只要对生活和社会保持敏锐的洞察力,感知到一个产业趋势的变化。把握了产业趋势后,就更容易找到盈利出现高增长的公司。这种方式,比完全自下而上一个个“翻石头”的效率更高。
高胜率在于,时代的变迁和产业变化是相对更加显而易见的,大体上能够避免犯特别原则性的错误。只要看对了时代变迁,挖掘个股的兑现度就比较高,需要的假设条件也更少。比如说当新能源车产业趋势到来时,整个产业一大批公司的盈利都出现了高增长。而自下而上的选股,需要更多的假设条件一一兑现,包括行业层面、公司层面、管理层方面等等。假设条件越多,兑现的胜率就越低。
张弘也是一个对大级别产业趋势非常敏感的基金经理。他是业内比较早买新能源车的基金经理,也比较早就观察到了AI产业趋势的变化。他也是一名全市场风格的基金经理,哪里发生时代的变迁,他就会聚焦在哪个产业做深入的研究,并体现于他的投资决策之上。力争为持有人创造更大收益。
张弘在投资机会评估中更看重公司市值而不是单纯PE。他认为,在一个产业趋势从0到1的初期,许多企业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盈利还没有在财报中兑现。这个阶段是企业市值增长最快的甜蜜点。相比之下,张弘认为企业盈利面临潜在恶化才是最大的风险点之一。比如说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在市场大规模投入产能后就出现了第一波的杀估值。这个阶段,需要对产业链所有公司都有所回避。
在组合构建上,张弘也并非追求极致的收益弹性。他的组合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即便再看好某个产业方向,他也不会在单一行业持仓超过50%。2017年的白酒竞争格局改善,2021年的新能源产业全面爆发,张弘对这些产业的单一行业持仓都没有超过50%,会尽量把组合分散在2-3个不同的方向。
2)在具体产业趋势的个股选择中,他也会分为核心仓位和弹性仓位两个部分。核心仓位持有的公司多数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而弹性仓位持有的公司通常市值偏小、阶段性盈利增长更快。通过这两大类公司的搭配,使得组合既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收益弹性。
3)当看到了某些风险点后,张弘也会及时退出。比如说,他曾经在2021年三四季度就对新能源汽车的中游环节做了减仓。当时,这些公司市值加总接近一万亿,张弘认为已经到了比较大的市值泡沫。随着产能不断落地,未来进入产能过剩阶段很可能出现公司盈利断崖式下跌的风险。
注:以上内容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亦不预示相关基金在当前及未来的具体操作和资产配置。
我们曾经在2021年和张弘做过一次深度交流。相比于三年前,张弘的投资框架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投资的范围更广泛,也通过这些年的反思和归因做了更多优化。更可贵的是,这位投资老将依然保持着好奇心和热情。这位性格上的i人聊起投资依然那么滔滔不绝。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张弘访谈的投资“金句”:
1. 寻找发生时代变迁的领域,是一个高效率+高胜率的选股方式。
2. 通过找发生变化的行业做投资,选对公司的假设条件要比自下而上“翻石头”少很多,胜率也自然更高。
3. 我在对成长股的评估中更看重市值空间而非单纯PE,对上市公司基本面方面的恶化非常在意。
4. 如果要做成长,要找阿尔法,就要找能跑赢行业的公司。
5. 在我的组合中,前十大重仓一般会选择强竞争力的公司,腰部组合会持有阶段性高增长的高弹性公司。
6. 绝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在高速成长期后会出现竞争格局的恶化,盈利能力会随着渗透率的提升呈现一个U型曲线。
7. 我的这套框架,并非一种行业快速的轮动,而是从基本面出发去找到当年基本面动量最强的行业。
8. 我觉得有三点很重要:1)扩展能力圈,不要有偏见;2)保持对社会变迁的敏锐度;3)不断提高洞察力。
聚焦时代变迁
既有效率也有胜率
朱昂:几年前我们做过一次访谈,当时你就提到聚焦“生活变迁”,偏好投资成长股。今天你的投资框架和当时有什么变化吗?
张弘
我觉得相比过去,自己的投资框架更清晰了一点,我喜欢成长股。当时理念是“聚焦时代变迁,分享企业成长”,现在可能通俗一点讲,就是希望赚到企业利润从小变大带来的市值成长的钱,不太擅长去赚企业盈利周期波动和宏观波动的钱。那么,如何从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挑选出符合我要求的企业呢?
我发现
寻找发生时代变迁的领域,是一个高效率+高胜率的选股方式。
首先,
在效率层面,时代变迁很容易通过在生活中感知,不需要等待某个数据的出现。
比如说当年的新能源车,标志性的事件就是特斯拉MODEL 3的推出,价格亲民,消费者体验好,可以合理推测它将带动电动车进入市场化放量阶段。
包括现在时代最大的变迁是AI,23年春节期间研究美国的大模型,了解科技公司和科技大佬的评价、还有亲身体验,都可以得出结论,人工智能水平从10分来到了60分阶段,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时代变迁会带来渗透率从低到高的成长投资机会,是我比较擅长和偏好的。
其次,
在胜率层面,把握时代变迁和产业变化,也不会让我们犯原则性的错误。
产业趋势是不会骗人的,也是肉眼可见的。完全自下而上精选个股,不仅要对某个行业特别了解,而且也要深入理解公司的竞争力和管理层,需要下判断的环节非常多。特别是那些“沙漠之花”行业中的公司,从小变大的过程需要满足很多假设条件。假设条件越多,胜率就越低。
总结来说,通过聚焦“时代变迁”,我只需要对生活和社会的变化保持敏感,知道哪里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在这些发生大变化的领域精耕细作,就能更有效的找出从小变大的公司,胜率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正。
落实到具体投资执行,我会中观入手,先找景气行业,然后在行业中找喜欢的公司,构建组合。
朱昂:能否具体分享过去几年投资上的一些得与失,让我们能更好理解你是怎么做投资的?
张弘
过去几年做得比较好的2017、2020和2021年。
2017年,我买了很多自己比较熟悉的白酒。那时候白酒还没有被贴上“核心资产”的标签,我买白酒只是从业绩增速的角度出发,是一种景气度投资。
2020年我从保险资管转到了公募基金,7月开始挂名管理的公募产品,到年底取得了超过100%的收益率。当年我赚了两波钱,第一波是刚开始管产品的时候买了小食品和医药。
到了2020年9月份,组合中的小食品和医药都估值已经特别高了,中期市值看赔率明显不够,就把持仓中涨了很多的小食品卖掉了,医药也卖了不少,把减下来的仓位换到了新能源车。我应该算市场上较早买新能源车的成长股选手。买新能源车的逻辑很简单,就是20年下半年就看到特斯拉的产品力很强,加上欧洲也要出大规模新能源车补贴。这些因素叠加,就能合理推测新能源车即将进入市场化放量阶段。
那一年最早买的是新能源车上游的龙头公司,靠着20-30个点仓位,在2020年四季度净值涨了不少。
2021年,全年最景气的也是新能源行业,21年2、3月份跟踪验证下来,20年四季度对新能源车的预测得到验证。看新能源车产业链各公司的一季报,发现整个行业中各个环节都在呈现全面的高增长,所以我在那一年就进一步加仓了新能源板块,但是赚钱主要是新能源汽车。
到了2021年三四季度,我基本上把持仓的新能源车中游产业链公司都卖掉了,卖出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整个中游企业市值加起来接近一万亿,对比未来的盈利看有所透支,赔率已经明显不够;二是在21年2季度以来行业投资起来非常快,到3季度有些行业外企业例如磷化工企业也进来做大规模投资,可以合理推测中游行业到22年二季度或者三季度就进入产能过剩阶段,将面临盈利能力巨幅下杀风险。
我做投资更看重公司的市值与其未来产业地位相比的匹配程度,而不是单纯PE。同时我对基本面方面的恶化非常在意。
接下来再说说我做得比较差,带给我反思的年份:2018、2019和2022年。
2018年我在保险资管,2018开年仓位比较低,我必须要把仓位加上去,然后就遇到了市场的调整。虽然后面组合也加了一些消费和银行,后面操作就比较少,全年跌幅与沪深300差不多。
2019年我的收益率和市场差不多,当时比较大的教训是因为偏见没有参与半导体。我之前买TMT以消费电子为主,一直把半导体看做主题投资。而这一年全市场表现最好的就是半导体。回头看,许多半导体公司的业绩2019年实实在在涨了10倍,早已经不是主题投资了。这一个教训也让我明白,投资千万不能有偏见。
2022年二季度,我选了储能和汽车配件两个方向,这两个都是属于增速比较快的行业。储能后来很快就涨上去,到三季度初整个储能逆变器行业总市值加起来都有6000亿以上,就这个小行业而言已经比较离谱,所以很快就卖了。2022年总体是熊市,市场中间波动比较大,我的基金跌幅也是基本与沪深300差不多。
在总体上比较熊的市场中,
我的目标是控制回撤幅度,不比市场跌的多。在2018和2022这两次熊市中,基本上达到了这个目标。
不要因为估值错过快速成长阶段
朱昂:上一次交流的时候,你就提到胜率不是来自低估值,而是股票的兑现度,能否谈谈你对估值的看法?
张弘
我认为,静态估值的高低更多对应一个股票的市值下限,但无法提供向上的赔率。我把行业增长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是高速成长期,从0到1的阶段,这时候大多数企业都能赚到钱;2)第二个阶段是稳定成长期,但由于供给的增加,企业盈利开始恶化;3)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供给侧开始出清,竞争格局稳定后龙头企业的盈利能提升。
行业渗透率周期
注:以上内容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亦不预示相关基金在当前及未来的具体操作和资产配置。
在第一个阶段,渗透率提升初期,很多企业由于盈利还没有体现出来,静态PE都是很高的。如果对PE很严苛,这个阶段就参与不进去,我的方法是看市值空间,评估行业与公司未来应该有多大的市值,然后与目前市场交易市值作比较,赔率够就可以参与。在第一阶段,成长股投资相对比较容易赚钱。
而在全社会都发现这个行业高景气、有赚钱机会后,就会有很多资本涌入,行业就进入成长的第二阶段,该阶段就要很警惕行业竞争格局与盈利变化。
经过竞争出清后,就进入第三阶段,行业进入稳定增长期,盈利能力也基本稳定,最优秀的公司也已经展现实力,这个阶段的投资相对就要看PE与增长率的匹配程度。
朱昂:那么在具体选股的时候,你会看重哪些因素?
张弘
我主要喜欢两类公司:竞争力最强的公司和阶段性业绩增速最高的公司。
第一类,所处领域竞争力最强的公司。比如说当时投资新能源车领域,我买的中游和上游公司,都是所处领域竞争力最强的公司。
第二类,阶段性增速最快的弹性品种。这类公司会在某个阶段体现出很强的业绩增速,而且确定性也是比较高的。这时候,能够体现出极高的投资赔率,能在很短时间带来很高的收益率。
在我的组合中,前十大重仓一般是第一类的强竞争力公司,腰部组合会持有第二类的高弹性公司。
第一类公司能持有较长的时间,享受整个产业趋势下的红利。第二类公司尽量吃到弹性最大的那段,能够快速兑现收益。
朱昂:像AI这种从0到1的产业,你如何区分哪种是第一类强竞争力公司,哪种是第二类高弹性公司?
张弘
确实,整个AI产业目前处于0到1的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有出业绩,很难从财务数据的角度找到谁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但我认为,可以从不同的环节做区分。
算力环节,已经有龙头公司体现出竞争力。这家公司虽然盈利数据还没出来,但是我们看到国内互联网大厂基本上都是采购这家公司的芯片。在国产算力上,海外对我们封锁会越来越严,那么国产算力企业几乎确定会成长起来。这个结论也能从和互联网大厂的沟通得到验证。
许多人对这家芯片公司的高估值有所诟病。但是假设几家互联网大厂今年给这家公司下20万张卡的订单,每张卡对应7到8万的价格,就是150亿左右的收入。半导体企业的特点是,盈利能力是非线性的。一旦收入体量到了一定规模,净利率能大幅提高。从这个特点中,能看到这家算力公司属于竞争力比较强的,属于我组合中的核心池仓位。
应用环节,我更偏向于某些产品型公司。国内真正产品型的软件公司不多,这里面做办公软件的公司,可能会成为应用环节竞争力比较强的。从商业模式看,产品型公司也会比项目型公司更稳健一些。
注:以上内容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亦不预示相关基金在当前及未来的具体操作和资产配置。
一旦竞争格局开始恶化,就要规避所有公司
朱昂:那么如果看错了,如何修正呢,你的卖出决策是怎么做出的?
张弘
卖出决策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1)定量层面的数据变化,比如说当行业渗透率从5%增长到50%的阶段,从高速成长期变成稳定成长期后,会出现整体性的杀估值;2)行业内部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冲击。
我最喜欢的投资阶段是高速成长期,这时候竞争格局相对稳定,行业渗透率在快速提升,产业中的企业都能赚到钱。
绝大多数行业在高速成长期后会出现竞争格局的恶化,盈利能力会呈现一个U型曲线。
即在高速成长期,盈利能力一直在往上走。到了中间阶段出现竞争对手大量进入,这时候盈利能力会出现一定幅度下滑。最后,行业逐渐出清后,盈利能力才会回升。
新能源汽车就经历了典型的双杀。第一个阶段是渗透率到了一定阶段,行业增速下滑带来的杀估值。从2021年四季度到2022年一季度,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下滑,但股价先开始杀估值。之后是第二个阶段,行业竞争格局加剧,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出现了比较大的滑坡。大部分企业又杀了一波盈利。
我觉得在
看到竞争格局有恶化迹象时,要规避所有的公司。
回头看,即便某电池龙头的盈利能力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股价还是跌了很多。
我是一个风险厌恶型的成长股投资者。当整个行业竞争格局开始恶化时,你无法分辨哪些公司的盈利能撑得住、以及行业盈利下滑到什么程度。这时候,应该先回避双杀的风险。
还有一个角度是对整个产业市值天花板的判断。比如说,2021年我比较早从新能源汽车的中游退出,就是看到中游企业市值加起来接近1万亿了,行业市值大概率见顶了。
最后,如果看错了公司、选错了行业,我也会卖出。
我的这套框架,并非一种行业快速的轮动,而是从基本面出发去找到当年基本面动量最强的行业。
我买的也不是低估值的均值回归,更多是对赔率有比较高的要求,是一种偏进攻的投资方式。
朱昂:对于进入稳定成长阶段的行业,如果竞争格局也稳定下来了,你还是会买?
张弘
我组合中的某电池龙头就属于这个范畴,每年能提供相对稳定的盈利增长,估值也不高。但是对于这个阶段的公司,我的选股要求就会更加苛刻,一定要有比较强的盈利增长确定性才行。而且,对于那些盈利能力波动比较大的公司,我一般也会规避。
朱昂:在组合管理层面,如何提高行业判断的容错性?
张弘
我在绝大多数年份,组合都会持有2-3个产业方向,即便我个人特别看好某个产业,也不太会超过某一个固定仓位。比如说,2017年我很看好白酒,自己又是消费研究员出身,但白酒仓位并没有超过一半。2021年我特别看好新能源这个方向,组合中电动车+光伏的仓位也没有超过一半,而且是分布在两个不同的产业。
今天,我非常看好AI产业方向,但是组合里面还是有一些新消费的公司。而且,我觉得接下来经济大概率刺激消费,也能帮助改善消费行业的基本面。
相对来说,
我比最激进的选手稳健一些,比稳健的选手要激进很多,走了一个偏中间的道路。
AI应用会比算力表现更好
朱昂:从过去一年的组合变化看,整个组合方向在三四季度之间出现了比较大的切换,能否谈谈当时具体操作的背后思考?
张弘
我在去年三季度末的时候,组合还是以偏防御的红利资产为主,进入四季度开始觉得AI的产业机会要起来了。一开始,我并没有想清楚国内会有什么AI的具体落地,也不愿意去参与已经市值涨得很大的光模块。在三季度之前,AI的链条主要围绕海外市场,不参与光模块就很难布局到AI的产业浪潮。
11月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让我看到国内已经有互联网大厂开始在AI应用上“卷”起来了,一旦一家互联网巨头开始“卷”,后面一大批公司都会跟进。
AI浪潮的特征是,很可能最后是一个赢家把所有人都颠覆掉的格局,所以大家必须参与到AI浪潮中。从字节的这个动作,让我对国内AI应用的落地很有信心,于是就把比较大的仓位切换到AI产业链。
展望2025年,
我认为AI应用会比AI算力表现更好,
特别是近期大家都在关注的国产AI大模型让市场看到了国产AI应用的强大。所以今年的AI应用会更好,包括云计算也属于这个范畴。
在2025年之前,AI是少数玩家的游戏,需要对训练做大规模的算力投入。而2025年之后,大家发现推理比训练更重要。推理的算力要求比训练低很多,使得AI能够有更多的玩家参与。模型的平权和成本的下降,会推动AI应用更好的普及。
注:以上内容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亦不预示相关基金在当前及未来的具体操作和资产配置。
朱昂:整个A股市场的波动在加大,你又是一个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有没有想过对组合去控波动呢?
张弘
整体来说,我觉得控波动是一把双刃剑,会牺牲一定的收益。我的做法是,持仓行业不要单吊一个方向,也不能一直蹲在某个方向,而是不断去寻找有机会的新领域。此外,我也希望把宏观层面的判断做好,如果确实看到市场有系统性风险,就把组合尽量往防守类公司做集中。
朱昂:你接下来要发一个新产品,富国景气优选混合(A类:022846;C类:022847),是能够投港股的,能否谈谈港股中有什么资产是能对你的投资框架有所补充的?
张弘
第一类,是港股有一些阶段性增速很快的新消费公司,很符合我的投资框架。比如说,过去几个月涨幅有两个新消费公司涨了几倍,其中有一家公司上市前我就去调研过,很符合我的投资框架。
第二类,是A-H两地上市的公司,但通常港股的估值更便宜。比如说,有一家国产芯片公司由于港股更便宜,今年表现就比A股上市的主体更好。
把投资做好的三个要点
朱昂:从您做了那么多年投资的经验中,有没有总结过投资做好的关键是什么?
张弘
我觉得有三点很重要:
1)
扩展能力圈,不要有偏见。
我在2019年错过半导体的大行情,就是因为对这个行业带有过去的偏见。事实上,半导体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2)
保持对社会变迁的敏锐度。
当年美国的AI大模型刚出来时,我就去海外网站看那些科技大牛是怎么评价这个产品的,帮助我了解这是一个什么级别的产业变化。前面也提到过,许多大级别的产业变迁,都能通过对于社会的观察感知到。
3)
不断提高洞察力。
我们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包括和不同的人做交流。获得信息后,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就取决于每个人的眼光。2023年许多人觉得人工智能只是主题投资,但我当时就觉得即便是主题,也是一个超级主题。事实证明,人工智能的行情已经走了两三年了,而且已经进入了落地阶段。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在相同的信息面前,每个人的思考和判断力都是不同的。相信常识,尊重常识很重要。但是什么是常识,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认知。
朱昂:成长股相比价值投资,需要更充沛的精力去调研和学习,作为一名2007年就进入资管行业的“老人”,如何保持对投资的热情?
张弘
这和我的性格有关。我一直比较喜欢新东西,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投资能一直保持在成长的浪头。我对具体的公司业绩,也不会扣得那么细致,更多是对许多新的变化保持敏感,以及对大量信息做跟踪。在空闲的时候,我也会通过健身保持自己的体力。
朱昂:你是什么星座的,有没有做过性格测试?
张弘
我是处女座。没有做过性格测试,但感觉自己属于i人,也比较理性。
延伸阅读:
中信保诚基金张弘:聚焦生活变迁,追求高胜率成长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基金经理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基金经理管理的其他基金的过往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资料仅为宣传材料,若有变动,请以本公司最新发布公告内容为准。本产品由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本基金可以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将承担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请投资者详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谨慎作出投资决策。经富国基金评定,本基金的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适合风险承受能力为C3及以上的投资者。
- en
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