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图解金融
每天中午12点, 一条财经可视化作品. 金融│资本│创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生活研究所  ·  焦虑式带娃真的太累了!新手爸妈试试这个方法 ·  昨天  
丁香医生  ·  连续久坐,一定别超过这个时间 ·  昨天  
营养师顾中一  ·  暴饮暴食,会把胃撑大吗?还能饿小吗?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图解金融

关于央行卖空国债对汇率和股市的影响

图解金融  · 公众号  ·  · 2024-07-08 09:00

正文

文/沧海一土狗
ps:2500字


引子



近期,关于央行卖空国债有了进一步的信息:
(证券时报)记者从人民银行求证获悉,央行已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债券借入协议,已签协议的金融机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 央行将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且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
显而易见,这个操作将推升十年国债利率,那么,它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是什么呢??
不少人的下意识反应是, 十年国债利率上升,汇率升值
说实话,这个行业就是这么混乱,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似是而非的逻辑, 很多人竟然把这种逻辑当成常识
下面我们回归到生活场景,我们知道,种花要浇水,浇水后土地会湿。那么,请问某天早上,你看到花盆湿了,就一定能确认“你的花刚遭遇了好事情”么??不一定,万一浇的是油呢,是盐水呢?? 地面看起来也是湿润的
所以,我们不能光去做现象归纳,然后,不假思索地乱用。 经验主义要适可而止
这就好比,我们把“地面看起来是湿的”等同于“浇水”,诚然这两个东西有关联性,但是,的确不是一回事。
事实上,十年国债利率上升和汇率升值之间的关联性也是如此, 我们得知道十年国债利率因何上升
浇水: 十年国债利率因为风险偏好提升而上升,那么,汇率升值;
浇盐水: 十年国债利率因为主权风险提升上升,那么,汇率贬值;
所以,我们不能看到十年国债利率上升,就去说汇率会升值。这就是害死人的“经验主义”。
对于央行卖空国债这件事儿,有不少政策目的方面的猜测,最荒唐的就是说“央行为了稳定汇率”。
其实, 这个操作会增加人民币贬值的压力 ,你们没看错,就是会增加贬值压力。
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我们可以用一个“三球模型”来进行推理,一国内部有三个蓄水池,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逻辑是相似的, 资产的净价越高,蓄水池的能力越强
如上图所示,对于债市,我们要稍加注意,要看十年国债期货这样的指标,越涨蓄水能力越强。对应的是,长债利率越低,蓄水能力越强。
但是,货币市场的逻辑是反的,资金利率越高,蓄水能力越强。
之所以很多人对“降息”有误解, 主要是他们把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当成了一个市场

他们所期待的降息是,货币市场这个蓄水池把水放出来;他们所忽视的点在于,债券市场这个蓄水池可以把水都接走。

要做出正确的分析,你得把两个市场拆开,不能混作一团。
有了这个框架打底之后,我们就知道,如果央行一面保持货币宽松,一面挤压债券市场,那么, 有两个蓄水池会释放流动性,所以,汇率的压力会加大。
搞明白这个原理之后,我们就知道, 如何在风险偏好较弱的情况下,稳定汇率了
答案有点反直觉, 一面提高资金利率,一面保持长债利率下行的趋势
因此稳定汇率的体系一定要伴随两个特征,1、期限利差的绝对水平低;2、期限利差的趋势是向下的。
上图刻画了稳定汇率的场景, 我们要给出足够的吸引力安抚投资者,既要在货币市场上给 【利息收益】 ,又要在 债券市场给 【资本利得】
所以,大家不要一听到央行加息,就是稳汇率,一看央行降息,就是松汇率。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看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具体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央行卖空国债一定会导致汇率贬值吗??不一定,还是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实,央行有两个选择:
1、卖掉长债后,所获得的货币趴账,这时候,长债利率和短债利率均上行,但是,长债上行更多,汇率压力是低的;
2、卖掉长债后,换成短债,这时候,长债利率上行,短债利率下行,也就是说,债券市场放水,货币市场放水,汇率压力很大。
搞清楚这些基本原理之后,我们就明白,央行并不认为“当下的汇率约束很大”, 他们已经退出了严防死守的状态
在《 关于央行卖空国债的权力和货币政策的新起点 》一文中,我们讨论了央行卖空国债对权益市场的影响,

背后的原理是一致的,在风险偏好状态不变的情况下,

1、央行主动提高期限利差,会导致股市的场外资金增加,以及汇率贬值;

2、央行主动降低期限利差,会导致股市的场外资金减少,以及汇率升值;

因此,央行的汇率态度和股市的表现是捆绑在一块的,在意汇率,股市外部条件差;不在意汇率,股市外部条件好。

有些人会问,期限利差是上升了,但是,股市还没见好啊? 这主要是外因和内因的差别

毕竟央行没有直接下场买ETF, 只是创造了一个外部条件

现在股市正在博弈的关键时期,缩量至6000亿以下, 内因尚不成熟 。只有等股市重新放量,我们才有可能观察到外因的改变。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那么,怎么来通俗化地理解央行陡峭化收益率曲线的操作呢??就像一个帮小孩喂辅食的母亲, 先得把食物弄软了,小孩吃起来才方便
毕竟债市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大牛市,投资者们有巨大的惯性,单纯的货币宽松,效果很差。拿到增量资金之后,投资者们的优先考虑是债市。因此,盲目的货币宽松, 就好比直接喂给婴幼儿一块猪蹄 ,然后说,赶紧吃吧,长身体呢。
你如果理解不了风险偏好有多么 羸弱 ,就理解不了为啥要冒着汇率贬值的风险去拆债券市场这个 大硬球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债券投资者一定特别不爽;就像老大看老二不爽一样,为什么父母偏向老二??为什么父母要牺牲我的利益??这都是人之常情。
事实上,这种操作真的不是第一次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