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迟不早,明天就是情人节。
但是,你今天就得准备好礼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节日和纪念日一波接一波,压根不给人喘气的机会:先是纪念日,而后过生日,接着情人节,没过多久又是5月20日,一个被中国的谐音爱好者生生掰成“我爱你”节的日子……
你心生惶恐,难道又要故伎重施,强行浪漫?女友会厌烦吗?套路会太深吗?
相信我,对情人节心生厌倦的,不是只有你。
情人节让人殚精竭虑
papi酱能预测到春晚的台词和节目,你我也能料想情人节当天大街小巷上演的甜蜜戏码。平日无人问津的大排档式西餐,突然座无虚席,服务员也变得趾高气扬。院线只剩无聊透顶、剧情脑残的国产爱情电影,好座位被抢光,为了应节,第一排的票也得买。最后回家的这段路,最好别打车,要在街上瑟瑟缩缩地相偎而行,才能为今天画上圆满句号。
如果以上一系列情人节“仪式”无法完成,爱人轻则指责你毫无情趣,重则上纲上线: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综艺节目《爱情保卫战》上曾出现一位女生,被网友戏称为“公主癌末期”,原因是她吹毛求疵,要求男友一年陪她过12个情人节,每月都要有创意十足的小礼物和意料之外的惊喜。而且,不可重复,重复就是没诚意。
这是情人节的悖论。一方面,节日都需要通过仪式感来表达情感;另一方面,新奇和花样是节日的必需品,仪式感太强,又会瓦解浪漫。
如何过好一个浪漫的情人节?这个问题,让天下间的情侣殚精竭虑,心力交瘁。
爱情不需要这样的情人节,它不配
知乎上有一网友说,他最不喜欢情人节、520等节日。“润物细无声”的他,平日里就爱送点小礼物,说点小情话,制造小惊喜,与另一半非常恩爱。到了约定俗成的情侣节日,已经想不到其他花样了,就算做了,反而会有“完成任务”的感觉,非常别扭。
因为爱情不是考试,无法临时抱佛脚,没有救命稻草。对感情稳固的情侣而言,把情人节的表现看作感情的试金石,百害而无一利。就像日剧《四重奏》里所说的:小孩子才告白,成年人要勾引。怦然心动诞生于不经意的瞬间,细腻情感体现于平淡无奇的场景。只有“不怀好意“的浪漫,才会在情人节当天如期而至。
另一方面,假如感情破裂,一时献媚与刹那欢愉,也改变不了恋情告终的命运。
如此看来,情人节最是鸡肋。以煞有其事的方式对待这个节日,反倒让爱情变得形式化,像走过场一般完成“恋爱三板斧“,心里暗暗欢呼“终于过完情人节”。
单身狗抵制情人节,也许是负面情绪作祟;小粉红抵制情人节,也许是被民族主义冲昏了头;情侣不过情人节的理由则是:别让虚荣粉饰的节日成为情深似海的象征,它不配。
浪漫难以定义,但与物质无关
既然情人节不是感情的助燃剂,为何每到2.14,人们总是激动不已?这是个错觉:真正亢奋的群体,是生意人。
朋友圈里的代购,早有预谋。为直男们准备了豪华口红套餐,四支来自不同品牌的口红,将色号凑成5201314999,预示着爱情能够长长久久。当然,既然是名牌彩妆,价格当然不菲:1088元,还能凑个好意头。
看到这价格,工薪族虎躯一震:就这老梗,我手写还不行吗?嗯,还真不行。
青春期的我们,兜里没钱,于是写一页情书,弹一首曲子,变一朵玫瑰花,就是不可替代的美好。可是随着年岁增长,这些把戏却被成年人贴上幼稚的标签。从此,浪漫沦为资本的游戏。送的礼物越精致,爱意越浓;吃的餐厅星级越高,谈情的气氛越美妙。
电影《死亡诗社》里,有句台词:诗,美,浪漫,爱情,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浪漫是人类的精神领地,神圣不可侵犯。可是,情人节的庸俗化,却让这片领地彻底沦陷。
爱过情人节不是出于爱情,究其本质是消费主义的洗脑式传播,让过好情人节变得理所应当。秀恩爱的终极内涵,是炫富热潮。有钱也好,没钱也罢,爱情都在被无休止的欲望摆弄。
浪漫不可被描述或定义,当狡黠的商人用物质作为衡量忠诚的唯一标尺时,人们便不假思索,全单照收。倒不是所有人都拜金,但制造出来的狂欢,会让人失去理性,情侣误认为自己需要“定心丸“,而定心丸的主要成分是金刚石。那就只好随大流,一起走向装逼和剁手的大和谐。别人口中的恭维之词,眼里的艳羡之光,或许能为这段感情增添些许信心?
愿单身族可以肆无忌惮地享受孤独,情侣毋需再为面目全非的浪漫买单。抵制莫须有的“绑架”,从“不过情人节”开始。
新周刊授权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