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底线思维
深度资讯体验,独家解读分析,政治经济学者每日提供深度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政事儿  ·  箭满弦、弹满仓!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底线思维

汪海林:《封神2》剧本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哪?

底线思维  · 公众号  · 政治  · 2025-02-13 11:02

正文

编者按:作为中国电影市场最强劲的引擎,2025年春节档带给了观众诸多惊喜。票房的狂飙不仅让经历了寒冬期的电影院再一次热了起来,多样化的叙事探索和不断进步的电影工业水准也让观众精细。但同时,几家欢喜几家愁,总体大盘不断破纪录之下,也有《封神之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蛟龙行动》这样表现没有达到影迷预期的影片。今日,新潮观鱼对话著名编剧汪海林老师,请他谈谈对于这个载入史册的春节档的感受。

对话/新潮观鱼

观察者网:汪老师您好,今年春节档电影的成绩相当不错,无论是院线的“起死回生”还是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心都让电影界非常振奋,您对这个“最强春节档”的总体感觉怎样?

汪海林: 我在1月28日曾经预测,今年的春节档不会差,虽然可能不会到史上最高。现在回看这个预测还是相对保守的,但在当时属于相当大胆了。

中国电影去年的票房总和从往年的600亿跌到了420多亿,少了将近1/3,很多人据此认为“中国电影完了”——他们害怕这种断崖式的下跌会导致一个不可逆的情况出现。在春节档开始之前,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最后的机会”——一些电影院其实早就面临倒闭的情况,但院线为了等这个春节赌一把“翻身”一直在扛。

春节档许多影院都出现了排队观影的热潮

实际上去年全国不论是文旅、还是演唱会,还有像《黑神话·悟空》这样的游戏所释放出来的文化娱乐产业的消费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并不存在所谓“消费降级”导致电影市场不行。从全球电影市场来看,好莱坞只是在中国不行,它在世界范围内行情依然很好,说明电影作为一种主流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依然坚挺。

我一直认为去年的暑期档和国庆档的低迷是有一定偶然性的,主要是暑期档、国庆档等几个重要的档期,原本市场寄予厚望的几部电影“踩空”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拉动30亿-40亿票房的效果。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几年我们的创作方向上走了弯路,过于注重“垂类”:女性、二次元、偶像……追求“精准的用户画像”,过于圈层化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有很强的排他性,而为了刺激特有圈层尽量多地贡献票房,就必须在小众、边缘的表达上保持话题度和冲击力,也就导致电影会变得更加极端,这就更加把圈层之外的人排斥在票房之外。

日本电影今天的衰落就是这条错误道路的前车之鉴。有一段时间,日本电影集中关注非主流、边缘人题材,最后边缘人成了主流,大家就只好去拍更边缘的群体和题材,最后导致观众越来越少。除了二次元电影,其他题材的观众越来越少。

所以,今年春节档释放出的最好信号就是,《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的超高票房电影就是全家男女老少都可以看的。《唐探1900》也是模糊和取消了界限和圈层,让更多的受众能够观看的电影。从这个角度看,《射雕英雄传》的失败就是显而易见的。

观察者网:说到《射雕英雄传》的表现,您曾经做过一个判断,认为只靠流量明星是无法撑起一部高票房电影的,这次春节档是否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汪海林: 根据现在的估算,流量明星的电影最多可以赚到4亿-8亿的票房,如果按照这个票房上限控制好成本,专门卖给粉丝看,也是可以赚钱的。《射雕英雄传》的问题在于它不是一个粉丝电影的架构,徐克有强烈的个人风格,金庸武侠又有固定的受众,这些观众是不看流量明星的。

所以我认为这个项目在定位和配置上就有一个基本错误:没有合适的主演,合适的成本、合适的主创、合适的搭档……包括电影剧情选取的原著段落,那种家国、民族的宏大叙事,不仅在审查上非常麻烦,而且这原本也不是金庸所擅长的——在原著中,襄阳之战的内容都是以虚构为主,没有真实的历史作为依托,还要拍出史诗感就会很虚,很可笑。

《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剧照

但《射雕英雄传》给春节档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它在春节档开始前搅动了整个舆论场。流量明星带来的讨论度、热度、高预售、包括一系列纠纷、各种不正常的涌动使得春节档的热度特别高;如果少了这部电影,春节档不会这么热闹。

观察者网:从您刚才对于《射雕》的解读可以看出,徐克在表达上没有找准年轻观众的情绪点,属于判断失误了。

汪海林: 是的,今年春节档陈思诚的表达就非常清晰,他很清楚年轻人的情绪在哪里,《唐探1900》整个影片跳过了各种委婉的暗示,民主党、共和党怎么回事,今天他们在干的事和当时他们在干的事都形成一种对应。此外,它不仅仅是讲中国人怎么在历史上受欺负,还把印第安人的故事和华工修铁路的故事结合在一起,把各种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民族都写进了这个故事。

《唐探1900》里焕发出的爱国主义都是有指向的,观众可以明明白白地感受到。无论是张新成饰演的那个黑帮大佬的儿子为什么要参加革命,还是魔术师金陵福和革命者在最后说的“什么是最好的魔术”,这样的剧情是有力量的,能让观众心潮澎湃。

100多年唐人街上的“唐探二人组”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电影界要反思——拍什么样的电影,我们的观众能够喜欢、能够产生共鸣?陈思诚是演员出身,学的是表演,他的直觉非常好,他选取的1900唐人街中的要素能挖掘出当下性。他比我们很多学导演、学编剧的人对于当下的情绪更敏感。可能也和他在网上被骂得比较多有关,他对网络舆情多少是知道的,稍微研究一下就能掌握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然后将其转换为创作的营养。

此外,《唐探1900》作为一部为春节档而拍的影片,打的是有准备之仗,喜剧性、悬念性也恰到好处,加上岳云鹏和周润发的表现,让观众看着没什么压力,娱乐性很强,它的成功在意料之中。只不过哪吒出现了“虹吸效应”,吸走了一部分唐探的票房。

观察者网:说到《哪吒之魔童闹海》,您如何看待这部电影?目前全国观众都在盯着这部电影的票房能创造什么样的“奇迹”。

汪海林: 今年春节档的《哪吒2》和当年《战狼2》的情况很像,当年的《战狼2》连投资人也觉得“不应该这么高啊,怎么回事”。我们的观众都是追高的,一旦你成为第一,而且是断崖式的领先,就更加强化了这种优势——如果只看一部片子,肯定就是这部了。

后面我会比较关注《哪吒》的海外的销售和推广。这个春节我在东南亚这边,我能很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正在迅速扩大。《哪吒》目前还没有在海外上映,海外同步上映的是《封神2》和《唐探1900》两部影片。我大年初一看《封神》,全场满座,排队看电影的盛况在国外也出现了。我初六看《唐探》,观众也比较多,很多观众出来后还在海报前拍照留念。

目前华语电影在东南亚地区很有市场,他们自己本土电影都是一些类似于“爸爸变性了”这样的LGBT元素的小成本喜剧,和我们的电影对比非常鲜明。中国电影的工业化程度和制作水准放眼全世界目前来说都鲜有匹敌,再加上中国的影响力和科技大爆发,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战略窗口期,把我们的电影产品往外推。

《封神之战火西岐》法国首映礼上,观众观影后接受央视采访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今年春节档的《蛟龙行动》有点可惜,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外宣机会。今年春节档只有《蛟龙行动》和《封神2》是真正意义上的IMAX,其他电影的IMAX版本都是35毫米转70毫米,相应的投入是很多的,在影院放映的效果也很好。目前网上有很多对《封神2》特效上的批评,但据我所知《封神》在特效上的投入还是很大的,业内评价也是不错的。

观察者网:但确实《封神之战火西岐》中殷郊法相的那个特效遭到了广泛质疑,和很多观众的预期效果相差较大。

汪海林: 从我的角度,《封神》大多数镜头是好的,可能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就我个人而言,我看不出殷郊的形象有什么问题。特效和技术能力和经费有关系,和创作者的构思也有关系,有可能导演的构思就是把殷郊做成这样一个半透明的样子。

《封神第二部》的殷郊特效上映后遭到不少吐槽,甚至还传出“4500元外包”的谣言

作为创作者,我更关注的是殷郊法相中的“三重人格”:一个淡定、一个狂躁、一个哭哭啼啼,这三种人格不断切换,同一句话变成三种不同的语调和态度,就这样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我完全被这个设定给迷住了!可能我比较关注的是设定上这样一个人文的点,而不是所谓法相的质感和颜色。对我来说,用这样的方式呈现出三重矛盾人格的外化,已经非常满意和开心了,我觉得太有意思了。

观察者网:对于《封神2》的质疑不仅仅在殷郊造型这一个点上,剧情和角色的设定也遭到部分观众的批评,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汪海林 《封神2》的剧情从剧作上来讲比第一部更集中、更精炼也更准确,在叙事的紧凑性来说是超过第一部的。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作为一部大片,第一部是一个群像戏,架构宏大,第二部变成了一个线性叙事的单一线索的故事,这个单一线索就是敌我双方主将产生情感的故事。这样一来故事重心必然集中到男一号和女一号身上,这在剧作的技术上讲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哪里?

封神第一部剧照

我们回想一下,第一部最好看的是什么?是李雪健、费翔的戏份,再加上一些黄渤的戏。还有大家没见过的外国人演的妲己,以及一群摆脱白瘦幼形象、散发雄性力量感的年轻男演员,这几个点加在一起让第一部广受好评。但到了第二部,这几个点几乎全部没有了:李雪健没有了,费翔的戏很少,妲己变得容颜憔悴,那群非白瘦幼的男生只剩下一个,整个故事只能押宝在男女主角谈恋爱的主线上,你会发现靠这两位演员有点吃力——女生是完全的新人,男的刚红了两年,现在看来表演上还撑不起来。演邓婵玉的女演员撑住了,这次算是个加分项。

封神第二部把这么大投资的戏压在于适身上,这是一个误判。不要说于适,绝大多数这个岁数的中国男演员都撑不起来。

观察者网:未来的《封神》系列第三部,您认为乌尔善导演要怎样调整才能避免误判,让这个系列有一个比较好的收官?

汪海林: 我认为第三部在剧作的打磨和成熟程度上依然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我觉得始终不用担心。我担心的是,叙事的重心放在什么地方,影片的卖点在哪里?如果像现在第二部这样变成“小感情”的话,它可能会有问题。

拿于适饰演的姬发这个人物来说吧。很多观众对这个人物很生气,觉得他窝囊废,实际上这是这个人物的人设。第一部的时候姬发才16岁,还是一个孩子,第二部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还不是一个统帅,这时候他依然完全没有心机,比较善良,甚至有点傻。第三部的时候,他才能成长为一个统帅和政治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