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出现了点小异样,担心会是什么病症的前兆,是不是像很多人一样,都会去上网咨询或查证一下?然而网上的答案总是五花八门,反而让人白白担惊受怕。曾经被朋友推荐了一款软件——微医,说是可以在线咨询专家,需要去医院的话还可以提前预约挂号,下载下来试用后觉得着实便利很多,也觉得自己不免有点low过了,原来这款软件早就已经有很多人在用了。今天恰巧有机会,可以和大家一起,更深刻地了解这款软件的背后故事。
始创于2010年的微医,今年已经迈入了第七个年头。从一开始的“挂号网”到现在的“微医”,并不被许多人所看好的这家企业,却成为了如今互联网医疗领域难得的几个“胜利者”之一——2016年实现营收12亿元,估值超过两百亿,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中名副其实的“独角兽”。
在许多互联网医疗企业仍在这片“蓝海”中挣扎求存的同时,廖杰远的微医,不仅早早“上岸”,更是日益向着他“改变中国人医疗方式”的理想。回顾微医发展的七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支持这种发展的力量。
每一次被问起创办微医的初衷,廖杰远都一定会讲这个故事:当年奔波多地带着1岁多的侄子看病,辗转十几家医院,最后却被一家大医院的知名医生误诊。“找再大牌的医生,都不如找对医生”,这个念头深深地在廖杰远心里扎下了根。做一个能够帮助国人更方便地“找对医生”的平台,成为了他此后最执着的理想。
实现这一理想的抓手,是信息技术。
从主营挂号业务的“挂号网”,到现在致力于构建医药险生态的微医;从当初的“五六个人,七八条枪”,到现在员工数突破2000人;从当年的零收入,到现在近20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7年的时间,微医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不论是在“挂号网”时期,还是微医时期,廖杰远都坚持将自己的企业定位于一个互联网医疗平台,做的业务是为医药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而愿景,就是能够用创新的技术,持续地提升中国医疗健康的服务水平和效率,能够让大家的家人和企业的用户“就医不难、健康有道”。
这样的使命感,始终推动着微医和所有的微医人每天迎难而上。
回想起走过的七年路程,廖杰远庆幸,自己一直做了最正确的选择:始终坚持做开放平台,做医疗的连接器,做医药险的闭链服务,这也打造了微医“更上一层楼”的企业气质与风骨。
截至2016年12月,微医已经覆盖29个省份,与24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拥有超过1.5亿实名注册用户和26万名重点医院的专家,累计服务人次超过9.1亿,为国人节省了7200万个工作日。
国内实现规模盈利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微医不是唯一一个,但一定是其中最出名、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对此,廖杰远有一句精辟的归纳:流量来自线上,流水来自线下,规模盈利来自保险,而微医的终极盈利之路,就是健康险,也就是微医的ACO模式。
健康险在中国拥有万亿市场规模,国家也在不断鼓励和推动健康险的发展。在廖杰远看来,这就是微医可以“借势”的一个有利的“风口”。
从2015年开始,微医参照美国凯撒医疗模式,专注于构建“责任医疗组织”(微医ACO)。微医ACO,是医疗服务+医疗保险,会员按年缴纳保费,可享受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三项服务,基础医保以外的所有费用全保,60项大病的保额,最高可达180万元。
今年3月30日,微医全面公布了微医ACO产品体系,并推出与众安联合开发的国内首款ACO产品——“家庭守护”互联网医院门诊险。该保险以家庭为单位,3人起保,每人每年365元,最高保额5000元。投保用户不仅可以享受到全天时、个性化的专属责任医生服务,覆盖10大专科100余个亚专科的在线门诊和药品服务,而且费用结算只需自付40%,剩余60%由商业保险直接支付。未来,我们还会和更多的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更多的健康险产品。
当然,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微医不是中国市场上唯一做健康险的企业,甚至也不属于规模最大、资本最雄厚的健康险企业之列。但微医的健康险,和市场上其他常见的健康险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这是一个回归健康管理本质的保险。
过去的6年间,微医打造了三层保障能力支持责任医疗服务体系的落地:第一层是覆盖全国的2400家合作医院和28万在线医生;第二层是以微医全科为核心的责任医生服务体系;第三层则是专业的医疗大数据服务能力。借助这些方面的能力,微医得以为用户构筑全程自助的健康监测和健康管理服务,帮助健康险会员提出最佳医疗解决方案。
而廖杰远的眼光,已经开始看向新的远方:医联体建设和医学人工智能项目。
今年3月25日,浙江大学宣布成立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微医向浙江大学送出1亿元人民币捐赠,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
一个月后的4月29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下,中国医促会联合微医和百家医院,成立了开放式的医联体平台——全国医联体联盟,廖杰远当选为联盟常务副理事长。
创造价值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对话微医创始人廖杰远
过去的2016年,对互联网医疗来说,并不是值得回忆的一年。突发的公众事件,大环境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变动,让不少互联网企业折戟沉沙。然而,成立已满6年的微,却走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曲线,在用户数量、覆盖面积、营收状况等方面都给出了让人惊叹的成绩。它的当家人会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一切?近日我们专访了微医的创始人——廖杰远。
在微医创业的这几年,您觉得所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是什么?对企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廖杰远:最正确的选择是,我们始终坚持做开放平台,做医疗的连接器,做医药险的闭链服务。这就像腾讯做互联网的连接器。
基于这样的定位,微医和医药险机构都是朋友关系,为它们全心全意提供平台支撑、运营支撑,所有的合作伙伴都愿意入驻到微医平台上来。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无法在全国落地19家互联网医院,无法连接2400多家重点医院、28万名医生和7300多组专家团队,也不可能在全国建立起12000多个基层医疗点。
从挂号网改名微医是基于什么考虑?目前微医的用户人群地域分布主要在一线城市,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廖杰远:更名是基于公司发展和战略要求。我们不再只是一个做挂号业务的网站,我们是一个医疗健康服务的平台。
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是有道理的,就像天猫和京东,也是一样。我们线上的医疗资源聚集在一线,网络设备、终端聚集在一线,互联网使用习惯也聚集在一线。
不过,我们后台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生、患者已经在使用我们的服务,包括偏远、贫困山区。
微医这几年发展非常稳健和快速,您认为支撑企业发展快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目前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发展趋势?
微医这几年发展非常稳健和快速,您认为支撑企业发展快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目前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发展趋势?
廖杰远:我觉得主要有四个方面:
1)政策的推力。国家对于互联网医疗是前所未有的支持,不断出台政策来鼓励和推动。
2)市场的动力。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迫切需要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
3)技术的引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这些新技术的创新变革,让我们有了渗透、影响甚至引领医疗行业的能力。
4)企业的创新力,有了前面三个基础,在战略定位正确的基础上,微医通过创新驱动,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最终获得了用户的认可。
难道,我的书写,在你眼中,是自恋倒影?
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内,你如何评价微医如今所处的地位?你认可将微医称为“独角兽”企业吗?您本人对于“独角兽”这个概念又是如何看待的?
廖杰远:从行业地位上说,微医估值近200个亿,已经位居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老大位置,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独角兽”。
微医平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和医联体平台。微医已在全国落地了19家互联网医院,每个互联网医院向上连接全国重点医院,向下接通12000多个基层医疗点,成为横跨区域、纵向连接各层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联合体,通过互联网与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带动医联体的真正落地。
“独角兽”只是安置在企业身上的一种光环,是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的一种肯定。但是,互联网医疗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为用户创造价值,获得老百姓的肯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屹立不倒。
这几年来,应该说互联网医疗行业还是遭遇了许多风波,包括春雨医生创始人的去世、丁香园的进军线下诊所遇挫等等,你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廖杰远:互联网医疗和其他行业不太一样,医疗的痛点虽然很多,但因它是一个极其封闭和垄断的行业,互联网的渗透远比其他行业要困难、要长久。
互联网创业没有前车之鉴,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遇到挫折、困扰都是正常的。
廖杰远:一是把大医院、大专家从重复性工作解放出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心电、影像、病理等医疗数据未来都将放在云端,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建立基础。在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图像数据、病例首先通过机器进行初审,再由专家进行复核,效率将提升70%以上。
二是面向基层医生的辅助诊疗。在成熟的人工智能工具协助下,约80%的常见病治疗和治疗方案可以按照标准诊疗路径完成。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应用将让基层的诊疗水平得到迅速提升,让百万基层医生变身“超级医生”。
三是针对老百姓的自主连续健康管理。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大数据深入学习医疗经验,相当于专业的随身医生,可以作为每个老百姓自助健康管理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