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们发起「我的职场友谊」征集,很快收到了超过300份回复。来自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讲述了自己的职场友谊。大多数的友谊是从一顿饭、一杯奶茶、一次共同的「蛐蛐」开始的。那些在茶余饭后建立起来的联系,或浅或深,「没有一起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成了上班的重要动力,「谁也别把谁单独抛在工位」。
和学生时代的友谊不同,在职场建立友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一位读者发出「天问」:「你们是不是上班上出幻觉了?职场?友谊?这两个词怎么能放一块的呢?」竞争、嫉妒、误会、分别,甚至婚育,都可能会成为关系的试金石。有人因为对方成了自己的上司,互相默契地往后退了一步。有人因为岗位的调动,慢慢淡出彼此的生活。
也有一些友谊,从职场延伸到了彼此的生命中。可能是从没想过会在工作里「碰到和自己一样幼稚的同事」,可能是一起度过了一段职业迷茫期,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和进步。也可能是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青苔在问卷里说,「以前我会觉得,如果离职了,我会对她们很不舍,但这种不舍很容易就会淡去,我们的交集也会越来越少。现在我可以开始期待一种更坚固的友谊:女性的友谊。」
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与你们分享。工作或许让人疲惫,但友谊永远是职场里难得的「好东西」,友谊的双方,也可以撇开权力结构,在共事的过程中照见彼此。就像@江说的那样,「回看起来,我会感到我们其实都在被这段纯净的职场友谊塑造——因为先遇到了善意,我们之后和他人相处时会敢于交付情感,也知道即便受伤也不用太过失望,因为背后始终有这样一段友谊可以停靠,在灰暗时闪起亮光。」
职场友谊的物质基础可能是一顿饭、一杯奶茶;精神上一定是从一起「蛐蛐」别人开始。
「蛐蛐」,这两个字一定是这段友谊的最好的陈词。我俩的工作需要对接其他部门,催对方尽快出结果,这个职能使我们自嘲,都是非常窝囊的人。她看到我的电脑聊天界面时会调侃我;我也会在她发信息的时候笑话她,「又去群里丢人了」。有时候受了气,我俩会窝窝囊囊地先回复「好的」,转头开始疯狂吐槽。关系的建立,大概就是因为共同的窝囊吧。
回顾最后一年的实习,最宝贵的就是和当时的伙伴们成了朋友。我们是对方的「安全区域」,这种安全在于我们真的可以向对方毫无顾忌地讲述职场上的困扰、成长中的痛苦。我们充分认可彼此的优点,并且发自内心地赞美对方。当然建立友谊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吐槽工作,吐槽老板。
我从这段友谊中真的收获太多了,我曾经是一个强势而自卑的人,但是因为认识这些朋友,他们都是真正地认可我,就算有问题,也不会说我不行,而是会真的想办法提供解决方案。我也是在这两年开始学会自洽,学会欣赏自己。更重要的是,他们让我明白,如果我觉得自己状态不对,那就是我处在了一个让自己不舒服的环境,因为健康的环境是不会让人内耗、发疯的哈哈哈哈。
第一次开教研会的时候,我因为排课问题需要回班上课,而组长以领导在讲话不可以打断为由,不让我走。直到要上课了,我忍无可忍,跑出了会议室。出去的时候我在想,难道一辈子就要听这种无意义的话过完一生吗?很窝囊地哭了。
在我走后,有一位领导问起,新教师有没有什么困惑,我的同事举手了,但是还没开口,领导说班主任的问题不要说,同事想起入职以来的经历,也哭了出来。
此后,我俩常常在班主任会谈的时候相继落泪(大约都是泪失禁体质的缘故),又在很多破防的夜晚抱头痛哭。我也没想到入职之后还能碰到和自己一样幼稚的同事,关系非常好。
我的职场友谊对象是隔壁办公室的同龄小姐妹,她是我的学妹,入职时就亲近一些。我们的聊天记录有几个G,但都发生在上班时间,吐槽工作,分享摸鱼读物。一到周末或者假期,聊天记录瞬间为零。有时候不想上班了,我们就会约着去楼下咖啡店吃华夫饼,我不爱吃甜的,不淋酱,她的要淋两份,一层巧克力,一层蜂蜜,我时常会想,一个人怎么能吃这么多甜食。华夫饼就是我们的「抽烟角」(并不抽烟),吃瓜time。
其实我们不算非常亲近——即使我们无话不说,但不知什么原因总有距离感。也许离开了这份工作,我们很难再这样密切。但是想想也很坦然,友情嘛,在人生的某个站台出现,在某个站台分开,都是旅途里有趣的经历。
入职那天,mentor领着我到工位时,坐在一旁的她转头看我,脸上是友善的笑意。我们成为了关系超好的实习搭子。没有一起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因为有她的存在,我觉得「每一天都更好了」。干活干到一半感到「崩溃」的时候,我们一起蛐蛐dirty work和离谱的mentor们;在饥肠辘辘的饭点,结伴奔向热气腾腾的餐馆,一边咀嚼一边点评每道菜的咸淡;加班到9点,我们抬头看到大楼外层亮起无数小白灯,它们好像星星在闪;遇上晴朗日子,我们会在16:30偷感很重地披起大衣,溜到公司顶楼天台追日落。我们约定好,要在同一天离职,谁也别把谁单独抛在工位。
能够成为「职场发小」,可能因为相同的境遇,也可能因为分享相似的价值观。但更重要的,如果没有TA,「我」好像是孤身走进「战场」。
两个初入职场的小白,结识于实习面试。那时候我们都没有毕业,背着的电脑里还装着各自未完成的毕业论文。从一开始虚假热情地互称「姐妹」,谈论答辩,到后来一起加班到深夜,穿着西服在便利店买酒。压力最大的半年里,大马路的分岔口见证了我们最多的眼泪。
现在我已经离职一年多了,也找到了新的工作。有一次赶上出差,爷爷去世了。我不知道该跟谁说,但还是鼓起勇气告诉了她。她不仅安慰了我,还不声不响转了500块钱。她说,「这是风俗。」别骗我了,你们广东人过年都只包10块的。我跟爷爷说了,让他在天上也一起保佑你。
我在杭州一家美妆电商公司待过,几个同事都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同龄人,有一种「来了一个新学校」的感觉,而我们就是班里关系好的小团体,大家都真挚、热烈、时间精力充裕,整日混在一起,一来二去就成了固定好朋友。江南的春天很美,周末我们会一起去西湖喂鱼、去苏州园林看紫藤花、去无锡感受落樱、去绍兴路过小桥流水,跟大学生活很像,但又因为能自己赚钱,现在想起来,那种感觉真的很自由、开心!
后来我们四散在上海、广州、郑州、成都,走之前,我们一起抱头痛哭过,有一种也许友谊就到此为止的感觉。没想到的是,我们的友情坚不可摧到每年都一起旅游,也会参加彼此的婚礼。我想过这段友谊能持久的原因,可能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人生境遇和阶段性的选择,可能我们是价值观和性格很接近的人。后来的工作中,我没再遇到过这样的朋友了。
前几年房地产行业快速扩张的时候,很多公司总是在特别偏远的地方拿地开发,我们公司也不例外。那时我刚毕业,同期进公司的销售大多也是行业新人,大家都没有积蓄,也没有车,在人生的转折点决定奋力一搏。为了缩短通勤时间和生活成本,我们就在项目附近合租。6个人合租了两套三室一厅,上下班都待在一起,就在这种没日没夜的相处里,短暂穿越回了大学时的群居生活。
下班总是很晚,城市边郊的娱乐方式也极其有限。一开始我们还会找个烧烤摊把酒言欢,后来索性以茶代酒,把食物买回家里,摊开大富翁桌游,一边饮茶一边斗智斗勇。地产营销是个不问出身的部门,所以我们的年龄、过往、学历截然不同,但也正因如此,围桌而坐的时候,我看见了许多灿烂的可能:有人创业失败改行,有人离异带着小孩脱离家庭主妇的身份,有人从稳定的体制内出逃……那会儿,我们都相信自己能够大展拳脚。2020年的平安夜,我们在烤火炉旁看《真爱至上》,这部电影的剧情我总是记不清,但如今依然记得,那是一个暖乎乎的夜晚。
刚毕业入行那一年,工作让我充满焦虑,同组的应届毕业生只有我一个,其他人都有三四年工作经验了,和我拉开不少差距。我经常有种孤军奋战的感觉。一年后,组里又来了一位应届毕业生,我们年龄和性格相仿,感兴趣的事物也相同,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她的存在,我甚至感觉职场都变美丽了,组会前我们还会一起去买一杯鲜橙汁,共同赶赴「战场」。
久而久之,同事们都喊我们「职场双胞胎姐妹」。公司里会发生大大小小的糟心事,但我和我的「双胞胎姐妹」有自己的小世界,聊的是过往的人生经历、对爱情的困惑、最近看什么电影和书籍,以及生活里的大小事,几乎游离在乌七八糟的职场之外,这让我的那段工作感受干净清爽得像那杯鲜橙汁。
后来,我离职去了别的公司,这也成了她离开的原因之一。我们进入新的职场,彼此工作都变得不顺利。在更复杂的职场关系里,我们被同事伤害之时,还可以和对方交换内心幽微的感受,给予对方支撑。再后来,我们鼓励对方再次辞职,直到现在又都找到了适配的新工作,也依然受着这份坚固友谊的滋养。
回看起来,会感到我们其实都在被这段纯净的职场友谊塑造——因为先遇到了善意,我们之后和他人相处时会敢于交付情感,也知道即便受伤也不用太过失望,因为背后始终有这样一段友谊可以停靠,在灰暗时闪起亮光。
维系一段职场友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些读者分享了犹如「断崖式分手」的友情故事。
你们是不是上班上出幻觉了?职场?友谊?这两个词怎么能放一块呢?
和一个同岁的女生同期入职,她非常外向,高中去海外留学,性格很好,身边永远不缺朋友,我比较慢热内向,如果是在其他场景相遇,我们完全不可能成为朋友的。但就是在这样一家常常加班到凌晨的公司的痛苦环境里,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一起下楼买咖啡、给对方带零食,吐槽工作吐槽老板同事也完全没有顾虑。
后来,她提了离职。还记得她last day那天,很多同事一起出去吃饭,大家一起坐地铁回家,坐到最后只剩我们两个。她下车在我之前,我的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又转,千言万语最后只剩下一个拥抱和一句玩笑式的有缘再见,因为我知道,我这样一个内向的人,在外向的她的生活中的份量,大概远远不及她在我这里的。
看着她下地铁的背影,我知道因为性格差异太大,未来又不在一个城市,我们这段夏令营式的友谊大概也就到此结束了,我们只是短暂地共同搭上了同一班地铁,还要各自赶往自己的下一班旅程。
至今也很难说清这段友谊是怎么开始的。只记得那会儿刚刚踏入社会,作为新人,还是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孤独和无措。在一次值班期间,一位同事主动叫我吃饭,拉上了其他几个跟她玩得好的同事。就这样,我有些莫名其妙地进入了她们几个人的小圈子,结束了适应期,也开始了我们的友谊。
起初我们时常讨论业务,聊公司行业八卦,聊各自的野心,甚至互相卷。关系迅速升温是从聊感情、家庭和男人开始。那两年,因为疫情,我们都被困在北京,只能彼此聚在一起取暖,共同面对外部环境的极速变化。每次解封,都立刻相聚,有次每个人都把家里囤的吃不完的菜带到一个人家,全部做了吃掉,然后6个人斗地主到凌晨。只要都在北京,我们会一起度过大部分的节日,租车去崇礼滑雪,去天津看跨年烟花。在朋友的影响下,我们也都养了各自的小猫。
回头想想,她们教会我最多的是「认真生活」的经验,这在我过去的人生中是非常缺乏的。而经由一起做饭,找好吃的餐馆,聊彼此的感情和家庭,我逐渐学会了非常多具体的生活技巧,以及怎么爱一个人。
但友谊共同体是短暂的,前年年初,大家纷纷离职,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去到了不同城市,分散各地。刚开始我很痛苦,有种精神支柱一下被抽走的感觉,对这个工作和这个城市的归属感也一下瓦解了。甚至做了10个月的心理咨询重建,失恋也不过如此吧!但这些难过,也都说明了这段职场友谊对我的意义。后来我想明白,当我们不是同事,或许才真正成为了朋友。
我们的关系还在继续,但现实不是《请回答1988》里的乌托邦,过去的4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经历了生死,一只小猫的离世,也经历了摩擦,最初的五人群现在只剩3个人,一些关系以非常惨烈的方式结束。有时候想想,一段职场友情怎么会有如此高的情感浓度,但不管结局如何,它都是我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毕业的时候去单位报道,被安排跟他一个房间,自此认识了这个阳光开朗的兰州大男孩,我们都23岁,都有一腔热血,相谈甚欢。在选择外派工程项目地点时,我们选择了西北黄土山里的一个项目,想着至少有一个熟悉的人能彼此照应。他负责物资,我负责工程,夏天一起抱洒水车,冬天热水器冻住了,就一起开车进城洗澡。
后来他去了另一个项目,我受不了与世隔绝的折磨选择回家,最后离别时得知他患了病,慢慢地联系不上他了,直到我做小手术,在医院忽然想起他,终于鼓起勇气去问他之前的同事,对方回,「他都去世半年了,尿毒症,总部还办了追悼会。他们老家好像有个规矩,病逝的年轻人不入祖坟,葬在外面了,具体位置也记不清」,去世时他才26岁。那天,我在医院走廊哭了好久。
我实习期间,我的总监(女性)非常愿意给我尝试的机会,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哪怕捅了娄子,她永远能给我兜底。我们一起做过很多有意思的活动,也会在工作之外互怼。最让我感动的是她重视员工的意见,包括我后续选择离职重新找工作,她都在帮我物色推荐以及分析,让我有了更好的发展,以至于我第二次入职她所在的公司。
可能是因为工作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现在想来,其实她没有不好,而是之前太好,以至于稍微有点觉得不公平的时候,就会让我非常难受。后来,我选择了不再分享生活中有趣的事,也不再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远离了她和那份工作。我怀疑过,反思过,最后的结论是,我们都没有错,只是在不同立场下做出的选择。如果没有办法达到良好的合作,保持距离避免伤害也是一种选择吧。
最初相识,是她常到我的部门来开工作会议。人群中她比较醒目,是那种一眼望上去就不一样的人。数次的接触往来,我们就熟识了。工作方面无所不谈,生活中亦成为朋友。后来,我失去了这段友谊,因为她成为了我的上司。怎么可能和上司再去做朋友呢?我们仿佛有默契一般,各自退出了。
她去了北京,我从成都来了上海,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就像异地恋的恋人,通过网络维系着感情,但渐渐地,我发现我们的世界越来越远了,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了。我们从看到好玩的就要给对方分享,到几天聊一次。她说我记不住她给我分享过的事情,说我对她说的事情不上心,我无力反驳,因为我真的会忽视掉一些。渐渐地我有些不知道如何回复,怕我哪句话回得不对。从那时候开始,我们的关系就有一些些不对劲了。后来,我谈恋爱了,就像一个移情别恋的「渣男」,我更没有精力维系和她高浓度的友情。
现在,我不再期待和同事成为闺蜜,因为一次工作变动可能就会变成一次分手。
也有一些职场友谊越捏越实。因为他们的存在,许多人重新相信,职场中不止有冷漠和计算,还有互相依靠。
有个说法是「同事是因为公司业务而临时集结的人际关系,友谊全因利益而存在」,在刚踏入职场时,我一度很信奉这句话。在那段工作的80%的时间里,我都把同事们看作自己的假想敌。大家都在同样的竞技场上,但第一名永远都只能有一个,我学会了「不交底」,这个问我进度,我永远说一周前的;那个喊我帮忙,我就回自己能力不行。久而久之,大家也习惯了我的沉默和推脱,聚餐也不叫我。
曾经,我过得像个独行侠,这个习惯已经很多年了。上学的时候,我们班里最大的风气就是「背着人学习」,要说自己没复习,什么都不会,然后考第一。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建立信任的环境,在一次半夜上厕所看到隔壁宿舍还打着手电筒学习后,我更加坚持了这一点。
真正打破这一局面的,反而是我决定辞职之后。有了确定的倒数日历,我也叫停了单方面的较劲,同事们也从「假想敌」变回了「在一个空间生活的同伴」。我记得第一次主动参与大家下午的点奶茶活动时,好几个人的表情都很吃惊。
最后一段时间,没有了「考试」,我甚至还主动帮了几个同事的忙,也收获了几顿感谢饭。最后的辞职日,整个部门一起去喝酒唱歌,一个平时坐我对面的姐妹悄悄告诉我,原本以为我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但最近几个月,我变得「鲜活」多了。
可能是酒精的原因,那天晚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二十多年,我后知后觉才意识到,走出自己的想象后,真实的社会生活固然复杂,但也有其中的闪光之处呀。
有一次我觉得工作太过绝望,一个人在厕所偷偷哭。哭完回到座位上,我以为没人看出来,结果她发来消息说,你是不是哭了,怎么啦?安慰了我一阵。当时我不太敢说是因为讨厌老板感到绝望而哭,就说是想家了才哭。但是她隔着厕所门也能从哭的呼吸声音听出来是我,还特意来安慰我,挺温暖的。我一直记得这个时刻。
在一个体制内部门里,通常来说,当直属领导遭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后,会将这种恼羞成怒转嫁到下属身上。有一次,因为我的工作失误,我的上级领导被市级领导当众批评。当时我忐忑不安,以为会承受他的雷霆怒火,出乎意料的是,他非常冷静平静地询问失误的原因。我诚恳道歉后,他只是让我汲取教训,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错误。
后来,因为我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他对我的能力和人品都比较认可,力排众议调我担任重要部门的主任。我一直不敢说这是一份友谊,在我心里,他更像是我的导师,工作中指点迷津,思想上提高认识,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2023年,我毕业后进入体制内工作。她比我大9岁,是办公室里除了我之外的唯一女性,也是我的前辈。开始我比较谨慎,每次找她请教都会称呼「您」,但很快发现她并不喜欢这一套。她会分享她新做的美甲,开心的时候,她会蹦跶着跑过来,一把搂住我。我一个社恐i人,不到一个月就被这个可爱的姐姐完完全全地打动了。
我们经常一拍即合,因为我俩看不过眼的事情完全重合,比如领导开会讲话又臭又长,有用的却一句没有;有的男同事喜欢说黄段子,我俩就会对视一眼抱团吐槽……有次聚餐,有个男领导喝多了,在桌子下踢她的腿,她忍住了没爆发,饭后,她很难过,我也很难过,我俩在一起待了好久。今年我到基层挂职了,分开的时候,依依不舍,但是也会在线上陪伴彼此,后来她努力争取到了一个出差机会,来我的挂职地看我,我俩一见面就激动地抱在一起,上蹿下跳。同行的其他领导都非常惊讶,因为在体制内,这样的职场友谊存在概率几乎为0。
我是那种很在意别人目光的内耗型人格。在办公室的时候,即使饿了我也不敢先去吃饭,即使想早点回家也不敢先下班。但是她完全不内耗,每次都打头阵,带我吃饭、带我下班。有她在,就像有了精神寄托和PUA解药一样,我总是能通过她看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诉求。现在我独自在异地挂职,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如果是她的话,肯定会翻个经典的白眼然后说句「管他呢」,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微笑。毋庸置疑,我会一直想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