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餐饮O2O
餐饮业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平台,每天分享餐饮业新鲜案例和营销思路,用互联网和跨界的思维创新餐饮业,餐厅老板和从业人员必关注的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只要有耳朵就会爱上!!轻松粘出陈年耳屎,安全 ... ·  2 小时前  
苏州本地宝  ·  苏州好吃的汉堡店推荐! ·  3 小时前  
看金坛  ·  提前上市!有金坛人已经吃上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餐饮O2O

日本企业为什么30年不敢涨价?

餐饮O2O  · 公众号  ·  · 2024-08-08 22:03

正文

大家好,我是黄海,我是一个消费行业的投资人和研究者。

今天我给大家选择的一本书叫作《廉价日本》,这本书主要讲解的现象是日本的社会经历了一个很长时间消费品的价格无法上涨的一个痛苦,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日本社会长期通缩。

那为什么描述这样的一个趋势的书籍很值得拿出来给大家分享呢?因为在最近几年的中国商业竞争当中,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内卷,就是价格战,各行各业都在打价格战,对吧?

拼多多横空出世之后,白牌的商品越来越便宜。今年以来,像天猫跟抖音这样的电商平台,它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关键词就叫作“价格力”。至于说像新能源汽车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今年以来整个价格战也是打得不亦乐乎。

所以你会发现,在中国的商业竞争当中,一个趋势就是大家都在比拼价格,不断打折。那这样的一个趋势它背后对于社会究竟是好是坏呢?未来的出路是什么呢?

我们要去分析这个问题,实际上就要去看一下日本的经验,去从日本的经验教训当中得到对我们在中国进行经营也好、创业也好、投资也好,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这个就是我选择这本书给大家讲解,背后的一个最大的初心。

那我们来回到这本书具体的内容哈,实际上你会发现这本书在国内影响力并不大,它是一个小众偏向于学术还有纪实的这么一个社会的著作。

它的作者名字叫中藤玲,中藤玲她毕业在日本的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她是学习政治和经济的,她在2013年就进入了日本经济新闻社,一直从事经济和商业领域的一个报道。

那其实这本书,有一点点就像是中藤玲这位作者她对于日本商业社会的长期追踪和观察当中,一系列的专栏文章的一个合集。

当然并不是那种特别主题分散,就是没有一个很聚焦的要点的那种专栏,她的所有的在这本书里面的文章,实际上都指向一个同样的话题——为什么日本的消费者消费力一直起不来?为什么日本的整个商业社会一直会在通缩的这个痛苦当中?为什么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日本的劳动者的薪资一直上不去?

日本的劳动者的收入可以称得上是所有发达国家里面最低的,甚至于在某些行业里面,已经出现了我们中国的劳动者在这个领域当中,收入比日本相对应的行业里面的人要更高这么一个现象。

在今天的讲解当中,我就会来给大家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以及它未来发展的趋势。

那这本书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其实是先用她一个亲身经历来给大家进行一个讲解,我觉得她的这个细节的描述挺有意思的。

作者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在2021年,在那段时间她去韩国旅游,她想买一个纪念品回到日本。然后她在机场看到了一套不锈钢的餐具,她想买回来作为礼物,然后她一看价格,这个价格换算成日元之后大概在470日元左右。

作者看到这个价格就有点不想买了,如果是同样的这么一套餐具、同样的品质,在日本的国内去购买大概率一两百日元就能买到,在韩国居然要470日元,这个作者就觉得性价比不高了。

但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她转念一想,她突然就会意识到,究竟问题是在于说韩国的价格太高,还是问题在于说其实是我们日本的东西定价太低了。

作为一个日本人,作者的这种感受其实甚至还不如我们海外的游客那么明显。我们海外的游客去日本旅游的时候,这种日本便宜的说法在疫情放开之后我身边经常听到。

因为在疫情放开之后,我身边很多企业家和投资人的朋友,他们无论是去日本旅游消费,包括去日本进行考察,包括我带着很多企业家在过去一年当中三次到日本进行考察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日本的东西确实很便宜。

所以在一些很受欢迎的店铺里面,其实排队结账时间都挺长的,甚至是要15分钟以上,但你会发现在排队的大部分都是中国人。这种现象在疫情期间曾经消失了好几年,但疫情结束重新开放之后,你会发现这个现象不仅没有下降,还进一步地变本加厉。

我自己在去日本考察期间,除了购物之外,我还对一些日本的低价的餐饮也是记忆犹新的。我在食其家这个非常著名的、日本领先的牛肉饭连锁里面曾经吃过两次,我每一次点的那个套餐都在四五百日元之间,那按照今天的汇率,四五百日元的一个套餐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20块钱人民币出头。

就你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牛肉饭套餐20块钱出头能够买到,在北京、上海甚至杭州你会发现都是属于竞争力非常高的,就别说在东京这样的一个日本最繁华的、发达国家的一个首都居然还有这样的一个消费水平。

以及说如果你去逛街的时候,通常你在日本会看到一个叫大创的品牌,这个品牌是日本最著名的一个十元店。我们国内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创优品,实际上名创优品的原型,它所创业模仿的对象就是日本的这个大创十元店。

那我说大创是十元店,实际上是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看的,换算成人民币,它大概率每一件商品的价格都在10元以内,所以我把它称为十元店。

但如果我更加严谨一点,我们用日本人的角度去看,你可以称它是一个百元店,因为大创的大量的产品它的定价都在一百日元上下,100块钱日元我们以今天的汇率进行换算,它其实就是不到5块人民币,这个事情其实还是很让人震惊的。

现在在北京、上海的商店里面,你去逛街、你去买东西,你是很难找到个位数人民币定价的产品的。

但在日本东京你很容易能够找到,你随便进去一家大创,它不是只有10%、20%的产品它的定价在一百日元,它是百分之七八十的产品都在这个定价水平上。

而大家知道现在人民币对日元的汇率,人民币在不断上升,日元在不断贬值,今天在我们录制课程的时候,一块钱的人民币已经能够换取超过20块钱的日元,所以一个定价在100块日元左右的产品,实际上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都觉得已经是非常便宜了,何况是对于日本人呢。

那究竟大创这个100日元的价格持续了多长时间呢?它是不是一直以来都是卖这么低价呢?

实际上只要简单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大创把自己的整个门店的定位在百元店这个区间里面,大量的产品都在100日元上下这么一个水平,它是在1977年的时候制定的这么一个经营战略。1977年到现在已经接近50年了,这50年来这个经营战略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

也就是说,50年前可能在大创你买一双筷子它的价格是一百日元,今天你再去买同样一双筷子,大创还能给你提供一模一样的价格,这件事情你说是不是非常地惊人?

我们回头看中国的名创优品,它最早的创业模仿的对象就是这个日本的大创,连LOGO、连品牌的形象都非常类似。

但你会发现,名创优品早就抛弃十元店这个定位,如果你今天再去国内再逛一家名创优品,你会发现它很多的产品的定价已经到了29、39元甚至更高。

而且名创优品越来越重视IP联名这个方向,它希望通过IP能够提高自己产品的溢价,让大家摆脱对于它一个廉价的十元店这样的一个印象。

所以你看,中国的这个模仿对象名创优品,都已经抛弃了自己祖师爷所建立下来的这种纯粹的低价的理念,但是日本的这个大创,它直到今天还在沿用自己50年前的这么一个定价体系。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在日本经营商业它是多么地困难,在这么多年来,你一直无法涨价,消费者一直不愿意给你付更高的价格。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大创作为一个日本企业,它把门店开到了海外的市场的时候,它在海外国家的定价也可以比日本更高,而且这些国家都不一定是发达国家,很多还是发展中国家。

例如说大创在东南亚的泰国和菲律宾都开设了门店,但大创在泰国所出售的商品,它的统一定价在210日元左右,在菲律宾是在190日元左右。

所以同样的商品你在东京的大创进行购买,实际上会比在泰国和菲律宾这种发展中国家还要便宜。

那这个事情看上去非常地不符合逻辑,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凭什么同一件商品日本企业在日本本土卖得比发展中国家还要更便宜呢?

这背后有两层原因。第一层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确确实实对于made in Japan,对于日本制造的产品他会更加地另眼相看,会愿意付出一些溢价进行购买。

这样的一个现象在我们中国社会也曾经出现过,当年国外的很多品牌在进入中国的时候,例如说像哈根达斯,例如说像星巴克,例如说同样来自日本的无印良品,这一些企业的产品定价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也是比他们本国要更高的。

所以其实发达国家的企业进入到发展中国家定价比本国更高,这个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这是一种利用了消费者心理的经营策略。

因为大家心目中对于发达国家都有一些仰慕和憧憬,对吧?所以它可以赚取这里面的一个溢价。

但如果大创在日本国内的话,本国的消费者对于一个本国的品牌是没有这种仰慕跟憧憬的。

大创在日本国内有很多的其他竞争对手,如果你敢把价格往上提一点,那消费者可能都会流失到竞争对手那边去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大创这种日本企业在海外开设门店,海外门店的密度并没有日本国内那么高,所以很多的一些开店成本,最主要的是物流成本,确实在海外会更高。

这也是大创官方给出来的一个原因,说我在国内把很多产品运到菲律宾、运到泰国这些地方,经历了一个更长距离的运输过程,那这个运输过程产生的成本也会更高,因此在海外确实经营一家门店成本就会比日本更高,因此我定价也要更高。

第二个理由更多是大创这样的公司在官方的对外宣传的时候会给出的理由,但实际上我认为这部分的理由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肯定不能解释完完全全的事物的全貌。

因为无论怎么说,你在泰国开一个门店,在菲律宾开一个门店,你在门店的租金和人员的工资上面是不可能像在东京开家门店那么高的,所以你硬要说海外开店成本更高,这件事情很难完全说得通。

所以大创的这个百元店50 年不涨价的这个现象,还是能说明日本国内的这个消费力疲软和通缩这个现象是多么地惊人。

我再给大家多分享几个我的个人经历,来去验证这个廉价日本的这个感受。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经历,是我带着家人在疫情解封之后去东京迪士尼游玩然后我在搜索东京迪士尼的门票价格的时候,把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在350块钱。

我第一反应是这个价格挺实惠的,但我也没有太多感觉,但我在查了世界上其他的迪士尼的价格之后,我就知道东京的迪士尼有多便宜了。

首先我查了一下香港迪士尼的价格,香港迪士尼价格折算成人民币大概在750块钱左右,我说的这个价格都是在2024年的上半年,香港迪士尼的价格确确实实就是东京迪士尼的两倍。

像东京和香港都是国际化大都市,同样是迪士尼开在这两个地方,但是它的价格居然能差出一倍,这个就更不要去跟美国的迪士尼进行对比了。

美国的迪士尼换算成人民币,它的价格应该也是在八九百人民币这个水平,因此东京的迪士尼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最便宜的迪士尼。香港和美国的迪士尼的门票价格都是东京的两倍以上,这件事情也是非常惊人。

然后日本还出现了另外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现在日本也出现了那种1000日元就能吃饱的寿司店,每一碟寿司它的售价也在一百日元左右,也就是5块钱人民币不到的一碟的寿司。

然后如果你食量不是特别大的话,十盘寿司够你吃饱的,因此1000块日元,不到50块人民币,你就能吃个回转寿司就能吃饱,这也是日本最近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餐饮的业态。

100日元一碟寿司,不到5块钱人民币,这个商家怎么能赚到钱呢?这也是我非常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件事情。

这个寿司品牌叫作无添藏,大家如果去日本旅游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无添藏这个日本品牌,就是近年来在日本国内特别受欢迎的一个寿司连锁店。

那我们看一下在日本你1000日元就能吃寿司吃饱,相比之下,如果你去美国旅游,在美国进行消费,同样的50人民币你可能连一杯咖啡都买不到。

现在在纽约买一杯咖啡要八九块美金,而且还不算小费,美国的小费20%起步。

因此你会发现,同样的支出在美国连一杯咖啡都喝不到,但在日本你已经能够吃一顿寿司的午餐,能够吃得很好。

所以经过这样的一些对比,我们就能深切地体会到日本虽然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它在消费上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这件事情就是我们今天的课程里面要给大家去进行分析的 ,究竟这样的一个现象对日本是好是坏?究竟日本能不能走出这样的一个通缩的泥潭当中?

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的一个结论,在世界的主要经济体当中,目前来说并没有明显的通胀现象,甚至还有通缩趋势的就只有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 在其他所有的主要经济体里面,物价都是飞涨的。

这样的一个视角是我们观察今天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就是全球的主要经济体里面,只有中国和日本价格是上不去的,其他所有国家消费品的价格都在不断地攀升。

那很多人在看到这个现象之后都会有一个最大的反应,就是说那是因为日本的汇率在下滑吗?日本现在的汇率不断下降,那不就显得日本的东西变得便宜了吗?这个事情没什么好分析的,你只要看汇率就知道了。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一个观点,但我想很明确地告诉大家,日本的这个社会现象背后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汇率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那怎么去论证呢?

你会发现,日本的汇率不断地贬值,实际上是过去两三年发生的一个现象。

但是大家要注意,我们今天讲解的这本书《廉价日本》,实际上是写作于2021年左右的这么一个时间,并不是最近两三年特别贬值严重的过程当中作者才提出来这么一个现象的,实际上作者是认为从2000年以后,日本整整20年物价就没有上涨过,它就已经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廉价化、低价化的这么一个趋势了,所以跟汇率最近两三年的贬值它并不是完全相关。

而且在2000年到2020年的这 20年当中,日本的汇率是很坚挺的,那20年当中日本的汇率没有贬值,但是其实这个廉价日本的趋势依然在发生,所以说我们仅仅把廉价日本这个趋势归咎为汇率的下降,这件事情是并不准确的。

具体来说,无论是2000年还是2020年,日本对美元的汇率都是110∶1,也就是110块的日元可以换成1块钱的美元,这20年当中这个汇率几乎没有变过。

但是如果一个2000年从美国去日本的消费者,他在2020年再从美国去日本旅游,他会发现日本的东西便宜了50%。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在这20年的过程当中,美国的整体通胀率就20年下来就是50%左右,所以同样的一个产品过了20年它就会变贵了50%,但是这20年当中日本的价格几乎没有变化。

所以变相来说的话,一个日本的产品对于一个海外的尤其是美国的消费者来说,它就是便宜了50%,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汇率并没有变化的前提之上的。

那反过来,如果对一个日本人来说,2000年他去美国旅游,过了20年之后他如果再次去美国旅游的话,他会发现美国的东西太贵了,以他在日本的收入,他会逐渐地消费不起很多美国的商品跟服务。

因为在这20年的过程当中,日本人的收入没有上升,物价没有上升,但是人家美国的收入跟物价都在上涨,所以日本人会发现自己的消费力在不断地下滑。

所以同样是一个发达国家,日本人就会认为自己可能在国际上的消费力会越来越弱。

所以总结来说,日本的社会在2000年到2020年这20年当中,通胀率是零,物价没有任何的变化。

那美国每一年的通胀率在这20年当中在2%到3%之间,所以在20年之后,美国的物价大概涨了50%,日本是完全原地踏步。

那我知道有一些同学听到这里已经觉得非常困惑了,他可能会想问一个问题:你说了这么多,说日本的价格很多年没有涨,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为什么你要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去进行分析呢?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的事情吗?

因为商品的价格不涨,它保持在一个便宜的水平,对日本的消费者是好事。

那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今天中国也处于一个通胀率很低,甚至也有一定通缩风险的这么一个环境当中,对我们中国消费者是不是也是一个好事啊?

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中国消费者就能以一个相对低廉的价格买到很多商品了。为什么你要把它当作一个坏事去进行分析、去进行研究,为什么它不是一个好事儿?

那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很明确地给大家表达我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否定的。价格不上涨甚至通缩对一个社会绝对不是好事,它是一个坏事情。

最简单的道理是,我们不能只关注商品的价格涨不涨,我们更要关注自己的收入涨不涨。因为大家要知道,一个人的收入他拿去消费,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收入。

另外一个人产生收入之后他又会去消费,又会变成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的收入。那这样的一个循环往复的收入跟消费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

我只有收入越高的情况下我才会消费越多,我的消费越多,别人的收入也会越高。

在这样的一个健康的社会当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通胀率,商品的价格可能确实会上升,但是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我的收入预期也在上升,我认为我会赚到越来越多的钱。

因为别人花钱变得越来越多的时候,我赚钱的能力可能也会越来越强。

因此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高度的通胀、恶性的通胀超过了收入的增长速度当然是不好的。但是反过头来,如果一个社会的商品的价格不上涨,这几乎也意味着他收入也不会上涨。

日本的劳动者在过去的二三十年过程当中他的工资收入是没有上涨的,这样的一个现象才是《廉价日本》这个趋势背后给社会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对于自己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被压得非常低,因此不敢消费,商家不敢提高价格,这样就会造成一个消费力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

日本的很多企业它都在思考怎么样能够不断地降低成本,那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日本的劳动者在过去30年的一个薪资增长的情况,你会发现基本上是原地踏步的,具体的数据我们来看一下。

1988年,日本的人均基本工资是每个月23.19万日元,这个数字其实到了1999年还是上升的,1999年上升到了30.06万日元。

但是从2000年以后,日本就正式陷入到通缩的状态了,日本的人均基本工资在2000年之后的 20年,一直徘徊在29万到30万日元之间。

2019年,日本的人均工资到了历史最高点,但这个最高点跟20年前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就仅仅在30.77万日元。

也就是说经过了20年,日本的基本工资它仅仅涨了每个月7000日元左右,7000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300多块钱,所以20年过去了,日本的人均月基本工资仅仅涨了300块钱人民币这么一个可怜的数字。

所以如果我们站在一个企业的角度,你会发现企业在20年过程当中无法向消费者提高它的价格,因此它也无法向员工支付更高的薪水。

而员工没有得到更高的薪水,他在购物、在消费的时候也不敢支付更高的价格,因此企业的收入又更难涨上去,利润情况又更难改善,这就是一个收入和消费的负向循环。

这就是1999年之后到2019年这20年当中日本整个社会经历的问题,我认为我们中国的社会一定不能陷入到像日本的这20年过程当中的这么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当然,如果你从一个别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你也可以找到日本的这个数字里面相对正面和乐观的一面,就是其实日本的人均基本工资也不算低,30万日元换算成人民币,也是一万多的这样的一个人民币的月收入。

而对于日本的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就能拿到一个一万多人民币的起薪,这个数字肯定还是高于我们今天中国社会的,毕竟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

但是日本的职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叫作底线不算低,一毕业你可能也能拿到一两万人民币的这么一个收入,但是它的上限比较低、天花板比较低。

像金融跟互联网这样的高薪工作,长期以来在中国它可能给到一个员工甚至超过100万人民币的收入。

现在我们领导层出台了这个限薪令,限制说在金融行业公募基金这样的工作岗位当中,每个人的收入一年不能超过300万人民币,那这样的一个限薪令的出台,它背后其实意味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金融行业发展比较好的那段时间当中,确实是有不少人的薪资一年能超过300万人民币的。

日本的高薪工作机会比较少,但是它在社会相对来说偏蓝领的工作类型当中,它的收入的底线又比较高。

以出租车司机为例,其实你会发现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在日本的消费里面,少数你会觉得确实明显比国内要更贵,其中一项最主要的支出就是打车。

打车在日本是挺贵的,在东京随便打个车100块人民币是很正常的一个价格,如果去远一点的地方,两三百块钱去机场,500块人民币以上的一个价格,所以在日本打车确实比国内贵。

那对应来说的话,出租车司机他在日本所获得的收入,大概率也会比国内的出租车司机要更高。

所以我对日本社会整体的收入结构的理解是,它的底线比较高,像出租车司机这样偏向于中低收入的一个工作类型,其实他的收入是比国内更高。

但是它的高薪的工作机会是没有国内那么多,它没有我们中国的金融、互联网过去十多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造富故事,日本人对这种造富故事早已是非常陌生了,几乎他就不敢想象他一年下来能够赚到300万人民币以上的这样的一个薪资,这种事情在日本是不会发生的。

所以对于一些在日本有进取心的年轻人来说的话,他如果想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他可能想往海外去寻找。

但是你要去海外找工作,首先你得去海外留学,对不对?但是你到美国留学,你会发现很多的日本家庭是负担不起小孩去美国留学的支出的。

因为你会发现,随着日本的通缩和收入不再增长,美国的大学教育的学费一年可能8万—10万美金,这样的一个支出对于日本的家庭来说是比较高的。

因此日本的年轻人哪怕他有志向、有拼搏的精神,希望去争取到更多的高薪的岗位,但是在日本的经济环境是一个通缩、价格不能上涨的这么一个环境当中,给到这些希望拼搏的年轻人的空间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个其实是日本社会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就会进一步地导致日本的人才流失。如果日本的优秀的年轻人想进入到一个更高薪的岗位,他通常会先在国内找一份外企的工作。

就像我们20年前,我们中国最优秀的毕业生都是进入外企工作的,但今天最优秀的中国大学毕业生他就不一定会选择外企了,我们中国的国内的企业、民营企业也能提供很多的一些高薪岗位。

但对于日本的优秀年轻人来说,进入外企还是一个他们获得高薪的最好的方法,尤其是进入到外企之后,这些年轻人可能还有机会调动到美国总部、欧洲总部去进行工作,享受到更加高的一个薪资上涨的空间,这种方式是现在日本的年轻人最向往的一个职业发展的路径。

根据美国政府发布的2020年的一个报告,在旧金山湾区,加州的旧金山大家知道是全美国经济最发达、收入最高的地方,美国政府发布的一个报告去分析在这个地区的一个薪资水平,这个报告就显示,在旧金山湾区什么样的收入叫作低收入人群。

这个数字说出来是有点吓人的,我看的时候都吓一跳,年收入在139400美元以下的人群,在政府的报告里面都把他们归类为低收入人群。

这个低收入人群的标准每年都会上升,就是说你在多少收入以下你就算低收入人群了,这样的一个标准是美国政府官方给出来的一个口径,这个口径每年的报告里面它都会提升,2018年到2020年每年提升1万美元。

在2018年的时候,旧金山湾区的低收入人群的定义是大概在118000美元左右,到了2020年已经变成了139000美元左右了,所以这个数字是不断提升的。

那在收入低的人群之下,还有一个叫作收入非常低的人群,这个收入非常低的人群的定义是什么呢?在2020年的报告里面,它的定义是年收入在87000美元以下的劳动者在旧金山湾区就算收入非常低。

那最低一档叫作收入极低,不能再低了,这一档的收入极低不能再低的人群,在政府的报告里面的定义是年收入在52000美元左右。

这个数字听上去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吓人?我自己接触到的时候也让我非常地惊讶。但是当然了,收入高的背后那就是消费支出也高,它都是成正比的。

但总的来说,如果一个社会它能够给到一个劳动者不断提高收入的这个预期的话,哪怕支出也会随之变高,这件事情相对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最怕的就是我觉得我的收入不会增长了,我就不断地去节省我的支出成本,企业也得不断地去压低自己的经营成本,使得价格不用往上拉它也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这样的一个社会就会变成无休止的降本增效的这么一个社会,这样的一个社会是高度内卷而且非常可怕的。

所以你会发现在日本的这种低收入的状态当中,日本的企业要雇佣到优秀的人才去参与到全球的产业链的创新的过程当中,就会变得比以前要更加困难。

大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2000年之后的20年,是日本的这个廉价化、薪资不能增长的这么一个社会现象,在这20年当中,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创新是什么?最领先的产业是什么?

我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就是这个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无数的独角兽,这些独角兽不是来自美国就是来自中国,但是你会发现在这个浪潮当中日本缺席了。

日本没有一个企业是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成立,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很强的影响力的连一个我们都说不出来。我们耳熟能详的日本企业,或者像索尼这种,像松下这种,就是更早一个时代就已经成立的。

或者就是像优衣库跟无印良品这样的一些纯粹的消费品企业,并不具备互联网太强的属性,而具备移动互联网属性的创新型企业,日本一个都没有。

而这背后的原因就跟我刚刚所说的,日本企业由于无法提高薪资待遇,使得优秀的人才难以保持住,被中国和美国的企业都吸引走了。

过去一年我曾经三次带领国内的企业家一起去日本考察,在考察的过程当中,有一位来自动画行业的企业家跟我反馈说,他发现把人力外包到日本去雇佣日本的动漫设计师,实际上对于他的企业来说是一个节省成本的行为。

就是一个中国的动画企业,它如果在国内去雇佣一个比较优秀的设计师,可能需要支付2万到3万人民币的月薪才能请得起一个优秀的人才。

但因为在日本动画设计师这个行业高度成熟,因为大家知道日本是全球范围内动漫行业最发达的一个国家,因此在日本这么多年下来,这个产业培养了大量这样的一些人才,所以日本的一个优秀的动漫设计师他只需要1万多人民币的月薪他就愿意为你工作了。

你会发现,在日本能拿到1万多的人民币薪资的这样的一个动漫设计师,他所能呈现的一个作品的水平甚至会高于在国内拿两三万月薪的这么一个设计师,

所以这样的一个现象就会使得这些中国的动漫企业甚至想把人力外包到日本,来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你说这事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啊?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它通过人力外包到一个发达国家,还能节省它的成本。

而且这些已经在人力外包到日本的企业家,还给我分享了一些他们的心得,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借着课程的机会给大家分享。

就是说因为日本它是一个终身的雇佣制,所以对于很多年轻的劳动者来说的话,他不会敢向公司要更高的一个薪资,因为他会有一个默认的预期,在我年轻的时候收入低一点,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我会等到在公司里面的职级越来越上去了,我的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了,我可以按部就班地获得更高的一个涨幅。

但是如果我还是一个年轻人,我还是20多岁、30岁,刚工作不久,还没有太多经验,在这个时候我得不到一个更高的工资,这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他会把这个事儿变成一个顺理成章的这么一个潜意识,不会像在我们中国和美国,年轻人其实预期都会非常高,对吧?很多时候很多老板都会抱怨很多年轻的求职者他的预期都会非常高。

甚至我们中国还有一个说法叫作“35岁现象”,你过了35岁之后,你在整个职场当中你的竞争力会下降。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实际上对于一个职场人来说,他能获得高收入的黄金年龄,可能是在28岁有一定经验,到35岁这短短的几年当中,反而是他能够获得最高收入的一段黄金年龄。

过了35岁以后,大家反而可能要接受收入不能增加还要下降的这么一个情况。

但这样的一个职场的惯例跟日本是刚好相反的。日本人就是因为有一个终身雇佣制,所以要炒掉一个员工不容易,因此员工就会能够接受说我一开始可以低一点,反正缓慢上升,我的人生很稳定。

因为在这个状态下很多人都会追求稳定,很多人都会追求说我在这个公司里面慢慢去熬年限,慢慢地去提高自己的这个收入,所以这样的一个现象就会使得在雇佣一个日本年轻人的时候,反而他的预期会更低。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虽然日本是个发达国家,但是年轻人的薪资预期却是低于中国的,在很多领域里面都有这样的一个体现。

那在这样的一个廉价化还有一个通缩的大趋势之下,日本的企业它不仅不敢给劳动者太高的薪水,而且它还在不断地去寻求进一步的降本增效。

大家知道,在机器人还有自动化这样的一个领域当中,日本的企业反而是全球领先的。

我们刚刚说到在创新性的移动互联网的这样的一个新的趋势和浪潮当中,日本的企业落下了,但是日本人在机器人,用机器来替代人不断地进行自动化、不断地去节省人力成本这件事情上是非常领先的,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更高。

日本本来就缺乏劳动力,而且日本的企业又不能向消费者提价去增加自己的利润,那如果它还想增加利润的话,它只有控制成本这条路,日本的企业在控制成本上是非常擅长的。

我给你举一些例子,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我给大家提过,日本现在有那种100块钱一碟的寿司,折算成人民币不到 5块钱人民币,那为什么它能卖这么便宜还能赚到钱呢?答案就是说,现在给你捏寿司的那个人可能已经不是真人了,可能已经是机器人了。

因为大家知道,自动捏饭团这个事其实它是个重复性的工作,它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因为每一个饭团它都是标准化的。所以如果你把机器人做好了之后,由机器人来捏这个饭团,不需要人。

那你机器人的投入是一个一次性的投入,但是你要雇一个员工来做这件事,你是每个月要给他发工资的,所以由机器人来替代人,在这件事上就能节省大量的成本。

而且在日本的这种回转寿司店里面吃饭,你要点餐是没有服务员会给你服务的,都是自动化点餐。

每一个座位前面都有一个小小的屏幕,在上面这个屏幕里面你自动点餐,后厨就会根据你的信息去自动出餐,这个过程当中都是要把对于人力的利用去降到最低。

当你吃完饭,你要计算你点了多少盘寿司去结账的时候,也没有服务员会过来给你数有多少盘。通常他们会有一个自动回收这个餐盘的这么一个机器,你把餐盘放到这个机器里面,它就会自动给你结算一个价格出来。

所以在整个寿司的就餐过程当中,它都尽可能地做到自动化去节省成本。

这就是很多日本企业在这么一个通缩的环境里面它的生存之道——不是想着怎么去提高员工待遇,激发员工的创新,也不是想着去开发更加高端的产品,去赚取更高的利润空间,而是说怎么样去节省成本,怎么样用机器来替代人。

那在这种节省成本的事情上,他们确实做到非常极致。但你说这样的一个趋势,是不是就是我们中国的未来呢?是不是确实要做到开源增加收入已经很难了,所以每一个企业都要去思考怎么去节流,怎么去节省成本呢?

当然,在面对这么一个通缩的环境,企业都想节省成本,如果说都用机器人去替代人工,这个确实是不一定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

但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去节省成本,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中国企业借鉴的空间的,尤其是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日本企业非常擅长通过全球化的供应链的能力,来去节省它的成本。

在过去一年我带着企业家去日本考察的过程当中,我也有幸听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日本餐饮企业萨莉亚它刚刚卸任的CEO来给我们进行了一个讲座。萨莉亚大家知道是做意大利菜的,它是一个西餐厅,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日本企业。

萨莉亚是日本最大的意大利餐的一个连锁集团,在我们中国也开了很多门店,应该有不少的观众会非常熟悉。

在萨莉亚的刚刚卸任的这个CEO给我们的讲座里面,他给我们讲到了一个萨莉亚怎么样把产品卖到这么便宜还能赚钱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叫作全球化的供应链采购能力。

因为萨莉亚的产品里面经常会涉及到一个奶油酱,就好像你做意面或者你做奶油蘑菇汤,在这样的产品当中都涉及到奶油酱,它背后原材料是牛奶,当然也包括其他的一些牛肉制品。

而所有跟牛肉和牛奶相关的产品,萨莉亚都是从澳大利亚进行采购,把它运回日本国内进行销售的。

这个就非常有意思,因为萨莉亚在澳大利亚一家门店都没有,它根本没有任何的销售行为。

但是萨莉亚的所有的牛肉跟牛奶的产品,都是在他们澳大利亚所建立的工厂里面进行采购跟处理的。

那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澳大利亚虽然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它在畜牧业,在牛肉跟牛奶制品上它的成本是全球最低,而且产品的质量还非常过硬。

因为澳大利亚是全球范围内少数已经实现了畜牧业自动化、工业化的一个国家,在澳大利亚的一个畜牧场当中,你可能放眼望去,几百公里范围内你都看不到几个人的,因为所有的人工饲养的流程都可以用机器和自动化来进行取代。

这一点我作为消费者也感受挺深的,我在国内购买一些牛肉产品的时候,我会发现澳洲进口的牛肉甚至价格会比国产的牛肉要更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感受。

实际上澳洲牛肉给人一种比国产牛肉更高级的感觉,但它的成本却是比国内牛肉要更低的。

因为我们国家的牛肉跟日本一样,我们在牛的饲养跟养殖当中没有完全实现工业化,所以牛肉的成本更高。

所以萨莉亚虽然它的主营业务是在日本跟中国这两个国家,但是它的采购供应链却是遍布全球的。

在澳洲会采购牛肉跟牛奶,然后他们会去美国采购猪肉跟玉米,会去智利采购贝类,会去冰岛采购大虾,然后也会去泰国采购鸡肉。

所以总结来说,萨莉亚这样的企业它在价格的定价上它不敢定得太高,因为它怕消费者会流失,因此它在供应链上就会精益求精。

它精益求精的方法就是把它采购的供应链全球化,全球哪个国家在哪个领域上有比较优势,它就会去哪个国家进行采购。

而在那个国家采购的产品,哪怕经历长距离的运输,运到日本、运到中国,整体来说成本还是比在日本进行生产和采购要更有效率。

好了,我分析了这么多日本这个廉价化的这个通缩的趋势,它对整个日本社会、日本经济造成了什么影响,以及说企业面对这个趋势它们是怎么应对的。

那最后你肯定会有一个疑问,就是说有没有一些企业能摆脱这样的一个廉价的趋势,在日本也能实现不断地涨价?这样的企业有哪些呢?我们在中国未来是不是也可以多去思考哪些行业具有涨价这个能力,来作为我们未来无论是创业还是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的其中一个选择标准?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最后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哪些企业在日本是能实现涨价的,涨价了消费者也不会离开。

有一个最典型的行业,可能不一定容易想到,就是日本的理发行业。日本有一个快剪品牌叫QB House,国内的很多快剪品牌实际上它模仿的对象都是日本的这家QB House这个品牌哈。

什么叫快剪呢?应该很多同学都非常熟悉,就是这个理发店的空间是做得非常小的,然后也没有什么洗头的这样的一个机器,也没有更多的一些增值的服务,它就是一个快速给你把头理完,然后吹一下你就可以离开了,要洗头,那你就回家洗去吧。那这样的一个业态,它叫作快剪业态。

这个快剪业态在日本的领导品牌叫作QB House,这个企业它是能成功实现涨价的。在2019年这一年,它就把自己每一次理发的价格从1080日元直接涨到了1200日元。

你别看只涨了100多日元了,它可是直接一次性地涨价了10%以上,10%以上的这种涨价率在日本这种社会里面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你会发现客户并没有因此而流失,该来剪发的人他还是会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