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沿海的渔船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4月
摄影/何清和
福建,全国上下唯一名字冠“福”字的省份。省内福州、福清、福安、福鼎等众多地方亦以“福”为名,足以可见“福”字在福建文化中的地位。
福建的 “福”从何而来?这片有“福”之地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跟着地理君去福建见“福”,一起沾沾福建的“福”气吧~
辽阔的海域与山岭遍布的陆地,让福建仿佛是一部打开的“山海经”。
濒海与多山的福建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隅,背倚众多山地,面朝太平洋,这种独特的地理单元,使福建天然地具备了归顺大海的气质。
从厦门湾新区眺望海上的厦门岛和鼓浪屿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10月
摄影/张智宏
福建大陆海岸线的南北直线距离总共不过500多公里,由于受多组与海岸线交错的断裂构造的影响,加以波浪和潮汐的长期侵蚀作用,海岸十分曲折,曲折率居全国首位。
福建以它3700多公里长的曲折海岸线,从遥远的古代,一步步成为中国的海上走廊。
在历史上,有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四大港口,而在每个大港下面,无一例外地都有众多的相邻外港:甘棠、马尾、江阴、后渚、法石、安平、月港、石码这些听上去平淡无奇的名字,都曾是赫赫有名的商埠,是中国率先走向全球化的前头堡。
泉州拥有狭长的海岸线,盛产天然良港。图即是石狮市观音山的海岸。观音山是一个小山包,三面环海,海天一色,景致颇为壮阔。它还是一处天然的避风港,常有三三两两渔船停靠在海湾之内。摄影/陈剑
福、泉、漳、厦四大港口,如同一篇锦绣文章的起承转合,它们接力赛般地在上千年的时光里,此起彼伏地成为中国的海上门户,极盛时期,曾是中国海上的零公里处。
厦门港港阔水深,终年不冻,万吨巨轮不受潮水影响可以随时进出。厦门港开港于1843年,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现在更是迈入世界集装箱百强大港行列。摄影/朱庆福
福建号称东南山国,处处崇山峻岭,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绵延千里的武夷山脉是闽西的主宰,它高峻而封闭,亿万年前剧烈的地壳运动给它带来了一系列串珠状的红色盆地,并逐渐演变为壮丽的丹霞地貌。
玉女峰是武夷山水的标志,也是典型的断裂—崩坍残留型丹霞地貌—构造运动在红色砂砾岩中产生多组垂直或水平节理裂隙,密集裂隙或断裂旁侧的岩块最易风化或为水流冲刷,并在重力作用下倒坍,玉女峰的形成便是受到了几组垂直节理的影响,周边岩块倒坍后残留下3个柱体连在一起的柱峰。摄影/刘达友
朱岩翠盖、独石奇峰、九曲溪流、大竹岚竹海、岩茶大红袍……
徐霞客为它的奇景神往,先后五次到此考察;理学泰斗朱熹借它的灵气,在这里传播“朱子理学”;李商隐誉其为世外桃源,神仙洞府。毓秀的山水让诗人流连忘返,让武夷山独步华夏东南。
在武夷山九曲溪
游人乘着竹筏漂流而下
在丹山碧水之中欣赏丹霞之美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2月
摄影/唐银
福建是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而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堪称福建省“最绿”的地区。
这里生长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武夷山脉冬季阻挡、削弱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夏季则抬升、截留东南海洋季风,形成了温暖潮湿、雾日长、垂直变化显著的森林气候。
闽江是福建第一大河流,全长577公里,水系内的河流总长为2872公里,流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约占福建省陆地面积的一半。
以河源唯远的原则来说,闽江正源为发源于三明市建宁县均口镇的沙溪,沙溪在南平市延平区的沙溪口与富屯溪汇流后,在延平城区又与建溪汇流,三溪汇流后始称闽江。
闽江一路东流,接纳了尤溪、古田溪、大樟溪等众多支流,在省会福州汇入东海。
福州南台地区的闽江航段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8月
闽江支流深入到了半个福建的村村寨寨,这些支流在福州收束为一条磅礴脉动,东流入海,在入海处有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福州港。通过闽江水系,福州港和内陆之间形成了对外港口和广阔腹地间的紧密联系。摄影/杨婀娜
闽江入海处的年均径流量高达622亿立方米,在我国江河中仅次于长江、珠江、黑龙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和怒江,排在第七位,超过了黄河。
闽江自西向东穿过福建中部的戴云山脉时,形成了一段峡谷区,这一段也是闽江水能蕴藏较大的江段。摄影/阮任艺
2022年底,断航30多年的闽江干流正式恢复通航,集装箱货轮可以直接从南平市延平港区沿闽江驶入东海。
在福建西南的深山密林中,巨大而坚固的土楼如一座座大型城堡让人心生敬畏。这些沉淀了客家人历史的民居建筑错落分布,构成一个奇妙的世界。
它们是聚族而居的历史见证,是中国民居的杰出瑰宝,也是世界瞩目的生土建筑艺术。
和城寨岗顶型土堡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9月
闽中戴云山脉深处的一座山谷,云蒸霞蔚,看起来犹如世外桃源。画面左侧的方形建筑就是古老的福建土堡——和城寨。摄影/张培奋
从明末清初开始,在福建中部山区,为抵御匪乱,当地百姓曾建造了数百座防御能力超过土楼的民间准军事堡垒——土堡。
福建土堡是明末清初由闽中山区“山寨”发展而来、有完整封闭的高大夯土外墙、且外墙不承重的福建传统夯土民居建筑,堡墙内常有一圈跑马道(跑马弄),以利调兵防御。
福建省漳州龙海市浮宫镇九龙江入海口附近的霞郭村,虽然历经几百年岁月的洗礼,古厝已不复昔日的华美,但依旧气势不凡。摄影/李储全
为了适应海岸带独特的自然环境,海岸带上的民居多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大多朴实无华,但闽南地区的红砖厝却是个例外。
后人形容红砖厝为“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足见其华美恢弘。
福州三坊七巷中的黄巷
图自《中华遗产》2021年10月
“三坊七巷”的建筑,基本上是明清遗留下来传统民居。石巷,土墙,木屋。门墙通常很简朴,顶多在两侧牌堵上做些灰塑彩绘。摄影/郑冰峰
“三坊七巷”是福州典型的古民居群落,也是这座城市美的象征。
穿行于福州的坊巷之间,望着门板上钉着的一块块“××故居”的白铁牌,你会发现许多熟悉的名字:严复、林纾、沈葆桢、陈宝琛这些从福州坊巷中走出来的近代知识精英,既具有海洋文化的开阔视野,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较早在思想上接受了西方文化,并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
福建的茶绝顶之好,风行天下,众所周知。
武夷岩茶既有绿茶之清香,又有红茶之甘醇。早在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还在此设立“御茶园”和“焙局”。而要论岩茶中的极品,非有“茶中状元”之称的大红袍莫属。
图为云雾缭绕的武夷山风光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3月
从生长于山间的茶树,到杯盏中待饮的茶汤,一杯好的岩茶经历了漫长的生长和加工过程。它是春茶中采摘最迟的,制茶工艺最为繁复的,这些都赋予它独特的口感和神韵。当你坐在武夷山中,品上一杯岩茶时,便能理解这些等待都值得。摄影/毛征斌
正宗大红袍长于九龙窠峭壁的岩石罅隙间,是所有岩茶的“根脉”,受岩顶细泉终年浸润,芽叶微微泛红,冲泡九次都不脱其馨香。
铁观音茶不仅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爽,还有兰花的香味,而这与其产地的地理、气候以及制作过程有关。图为制茶第一道工序晒青,即将采来的茶叶放置于簸箩内晒去其水分。摄影/叶景灿
福建茶中的另一名茶—铁观音,它的原产地是在泉州安溪县,那亚热带的季风气候,诞生了诸如“四季有花常见雨,严冬无雪有雷声”的民谚,而酸性红壤的群山,阳崖阴林,土层深厚,更是优质茶树最舒适的温床。
夕阳余晖下,沙江港道中“讨小海”归来的渔民。霞浦附近滩涂资源丰富,过去渔民多以捕捞滩涂贝类、近海鱼类为生,这些海产品被叫作“小海鲜”,这一带渔民赶海也被称为“讨小海”。摄影/郑德雄
东海南部是传统的闽南渔场。由于黑潮和南海暖流在此交汇,以及近海地形的作用,形成了良好的“上升流”,搅动养分上浮。
有上升流的海域大多是著名渔场。此外,福建九龙江等河流携带大量有机物注入,令水质肥沃,出产各种高经济价值的鱼、虾、蟹,包括斑节虾、锈斑、黄鳍棘鲷等。
莆田市湄洲湾边的传统渔村太湖村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0月
福建省莆田市的港湾滩涂适合养蛏,港湾里风浪较小,潮流通畅,常年有稳定的淡水注入,形成了优质的软泥和泥沙底质海滩,有利于蛏的生长。图为养殖蛏子的村民在退潮时清理淤泥。摄影/杨荣貌
福州菜是东海中部沿岸最出名的菜系,福州人最擅长把各种食材汇聚一锅,散发出浑然一体的醇香。
最好的例子就是福州人首创的“佛跳墙”。鱼唇、干贝、海参、鲍鱼和火腿、鸡肉慢慢熬制,喝上一口,你就知道它为什么多次出现在国宴上了。
厦门人最爱的是各种休闲小吃,一碗海鲜沙茶面,一盘海蛎煎,大海的馈赠就这样变成了一顿阳光早餐。
在福建的文化和传统习俗中,“福”字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祝福、祈福的背后寄托的是福建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殷切期盼。
妈祖是讨海人信奉的海上之神,每年正月二十九,是妈祖出宫巡香日,这一天位于晋江入海口的埔女,便会以特殊的方式来庆贺:盘起长发,戴上花环,再插上一根象牙筷,俗称“簪花围”,持香跟在巡香队伍后。摄影/陈英杰
从远古至今,福建都是多神地区,成百上千的大小神灵;数以万计的宫观祠庙;难以计数的神诞日和节庆;众多信众所热衷的祭祀、打醮、普度、进香、迎神、绕境巡游、唱戏酬神等宗教活动;以及万民参与,倾城狂欢,这一切构成了福建民间信仰的海洋。
然而勤劳勇敢的福建人,并不只是依靠“神明之力”。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爱拼敢闯才是流淌在世世代代福建人血液中的不屈精神。
福建山脉连绵不绝,至海方休。无奈之下,福建人不得不利用重重险滩、惊险万端的闽江水系及其支流。福建人的日常出行,特别是与周边邻省的交往沟通,主要是依靠陆地上的闽道。
武夷山古道:如同密集的毛细血管,承担着山地大省的物流运输。至今,在武夷山的许多小道上,依旧还有茶农像他们的祖辈一样,肩挑茶叶,穿行其间。摄影/吴军
当年晋商、闽商、蒙古商人、俄国商人联手合作的“中俄万里茶路”,正是以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分水关古道上的下梅村为起点。
茶叶从下梅村出发,由挑夫肩挑背扛,翻越海拔740米的武夷山分水关,运到铅山县河口镇后改为水运,经信江—鄱阳湖—长江—汉江,抵襄樊,再换马帮驮运,抵达中俄边境恰克图(今俄罗斯恰克图市)。商队从武夷山出发到恰克图,一趟往往需要一年时间。
“闽南红”照耀泉州城
图自《中华遗产》2021年7月
摄影/赵啸飞
安史之乱后,欧亚大陆陆地交通受阻,闻名遐迩的陆上丝绸之路被迫中断。焦虑的中外商人以及缺乏财富收入的宋廷,只能将目光投向海洋。因此,当陆上丝绸之路式微时,一条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渐渐形成。
早在数百年前,福建沿海的中国闽商就开创了海外贸易历史,他们打破物质原产地的局限,在世界范围内交换产品,创造了香料、丝绸、茶叶、瓷器、砂糖等世界商品流通串联的全球史,并且以此推动了货币体制的变革。
在跟船政历史渊源颇深的福州,有人还收藏着背面印有“福州”和“船政成功”的银元。这些银元应该是在清政府支持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时期铸造的,除了背后的铭文之外,银元正面还有“大清御赐金牌”字样。摄影/海峡
代表中国文化的陶瓷,也是循着闽商开辟的海上运输线走向海外的。
福建既不是陶瓷业最早的发源地;也不是重要的官窑所在地。但是,福建的陶瓷业从学习、模仿北方窑口开始,却以自己的标准化、批量化的工业化生产,长期占领海外市场,使得瓷器成为一项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世界商品。
历代闽商渡东瀛下南洋,为积极拓展商贸而定居异国他邦,造就了今天在海外的中华文明飞地,由此可见以闽商为代表的中国海商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之大。
福来福往,有福相见。“福”字在福建,不仅仅是一个文字符号,更是福建文化和福建人精神追求的象征。
一篇微信文章的体量
无法将有“福”之地的故事讲完
如果你想深入、全面地了解
福来福往的福建
就让中国国家地理为你深度解读吧
点击按钮查看杂志电子版
中 国 国 家 地 理
杂 志 电 子 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11月25日 24:00
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你错过的经典这里能看
别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