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astland
来源:虎嗅网(ID:huxiu_com)
马克思说“任何一门科学的真正完善在于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其实,远不如科学“高大上”的生意更加离不开数学。支个路边摊儿炸油条,算不清多少油、多少面、每根卖多少钱,几天就得赔死,离“真正完善”还有十万八千里。
时租自行车(即“伪共享单车” ,摩拜ofo等创业公司和投资人更喜欢称之为“共享单车”)来得太快,不仅用户、政府管理部门,连运营者都措手不及。应当有什么配置、什么样的成本购置车辆?不装GPS就走出校园、走向全国和“成本3000块、设计寿命4年”都已被证明不切实际。而“单车日租金”、“损坏、丢失率”、“线下人力配置及成本“还在摸索当中。
用凭空杜撰出来的数字支撑百亿估值,旋即投入“彩虹大战”。若是自家的钱,投资人、创业者会烧得如此义无反顾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特别是在发源地上海),部分重要数值有了大致的范围。如“上海中心城区投放45万辆达到饱和”;“摩拜单车运营4个月损毁率达10%”等等。
针对前一阶段出现的问题,上海市拿出几项规范向社会征求意见,如“必须加装GPS”、“每万辆配50名线下管理员”、“完好率不低于95%”、“人身伤害赔偿不低于15万元”等等。
时至今日,终于可以用数字对时租自行车进行大略地分析了。
主要假设
第一是单车价格
各运营平台的配置已有趋同的迹象,单价约为1000元/辆。真正规模化之后,以“中国制造”的成本控制能力,单车成本有望降到600元左右。
第二是单车月租金
自行车租赁这门生意也讲“市口”,地铁站是绝佳的投放地点。早期投放少而且主攻一线城市核心区(例如上海中心城区已经被6家企业投放了45万辆),单车日租金或许比较好看。随着数量的增长和投放区域的“下沉”,单车日租金必将大幅下滑。另外“免费骑”已成两大营销法宝之一(另一个是“充返”),每月少不了要免个三、五天。这样算下来,每月被骑100次、收入100元是比较靠谱的假设。
第三是线下运营成本
包括投放、日常线下运营和维修三部分:
1)投放
假设每月向全国投放100万辆新车,恐怕要用1000位“临时工”。按每人每月3000元计算,投放工作的人力成本约为300万,加上每辆5元物流成本(粗估),每月投放成本约800万。
2)日常线下管理
日常管理包括:调度(让车辆出现在需求发生地)、纠正乱停放(这是政府最在意的,上海市拟要求每万辆配备不少于50人)、收回故障车辆(巡查、用户报修)。
3)车辆维护
骑行体验重要,人身安全更重要,况且政府已经要求“完好率不低于95%”,运营者必须对车辆逐一进行定期维护。即便自行车与原装奔驰品质相当,也得半年维护一次。每次维护工、物料费按20元计,全年维护费用为40元/年。
第四是“总部成本”
包括行政管理、研发、线上平台运维以及派往每个城市的数十位“非临时工”。据悉摩拜单车正式员工已经超过2000人。一线时租车平台“总部成本”2500万/月或3亿/年,是相对保守的假设。
第五是车辆损毁丢失率
上海中心城区的经验数据是2.5%/月(4个月损毁10%),郊县肯定会高一些,铺到全国众多二、三线城市情况更不乐观,损毁率暂时按3%/月。假如丢失率按2%/月,则“损毁丢失率”为5%/月。
第六是营销推广
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九成败于获客成本过高。高价买流量,然后利诱“路人”变“用户”,再靠持续补贴培养使用习惯。时租自行车项目的精妙之处在于不必买流量,成千上万辆单车就是“流量入口”。其它项目,让用户绑定手机、绑定微信、提交身份证、缴押金、充值……这一套下来通常要花费几百元,花几千元的也大有人在。时租车项目只需往街上丢车,不仅没有额外促销费用还收获99元到299元押金!获客之后,提高用户活跃度的营销措施就是免费骑和充返,都不涉及现金支出。
可用车辆数
假设某时租自行车平台现有100万在运车辆,未来12个月每月投放100万新车。
第1个月,在运车辆丢失损毁了5万辆(假设损毁丢失率为5%),月末在运车辆为195万,可用车辆月均值为147.5万。依此类推,第12个月的可用车辆月均值为946万。
单位:百万辆
随着在运车辆的增加,每月损毁丢失的车辆逐渐增加,显著抵消新车投放。
照这个模型,在投放3600万辆之后的第36个月,可运营车辆月均值为1692万辆。2000万辆灰飞烟灭,与街头破烂车给人们的观感基本相符。
上海市拟出台“3年强制报废”,由于每月车辆丢失损毁率为5%,20个月之后就没剩什么了,36个月报废是空谈。
EBITDA及经营活动净现金流
假设:单车月均收入为100元(每月被骑100次,每次1元);线下管理员数参照上海规定为每万辆50人(每百万5000人),全部聘用月薪3000元的临时工;每6个月维修一次,相当于每月0.17次,每次工时物料成本20元。
根据上述假设,时租平台运营12个月的累计EBIDT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将达56.3亿。但计入1200万辆新车的采购投放成本,
12个月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净额为负64.6亿元!
按照这个模式运营的时租平台,一年要烧65亿。由于租金收入的增长,烧钱速度开始大幅降低,
从第13个月到第18个月只需再烧5亿。
以2017年1月1日为起点,假设后继巨额融资顺利到位,2018年6月将迎来最艰难的时刻(累计已烧70亿)。第19个月开始,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转正,但增长缓慢。
从19到第36个月,累计赚回40亿元。
三年总算下来,现金净流量为负30.7亿。但烧出一个运营着1700万辆车、月现金净流入3.6亿(第37个月)的时租平台。如果可以躺着数钱(传说中的“睡后赚钱”),估值300亿不成问题。但时租平台显然不是,还要不停地投放、线下管理、应对竞争对手及各种潜在风险。
敏感性分析
上述计算中,所有参数都按“利好”原则选取,结果未免过于理想。
敏感性分析表明,时租单车模式相当脆弱。
与时租平台业绩相关的敏感因素分为两类:
第一类“半努力半听天由命”,是企业的努力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损毁丢失率”、“单车月租金”。
下表显示:损毁丢失率为4%、单车月租金120元的情况下,运营12个月累计净现金流为负48亿;损毁丢失率为8%、单车月租金70元的情况下,运营12个月累计净现金流为负89.4亿。
测算还发现“单次维修费用”及“总部成本”对大局影响较小。#因此,对员工没必要太扣#
第二类由企业自主选择,
主要是单车采购成本和月投放数量(将损毁丢失率、单车月租金分别固定在5%、100元/月)。
下表显示:单车采购成本600元/辆、每月投放60万辆的情况下,运营12个月累计净现金流仅为负8.52亿;而在采购成本为1000元/辆、每月投入140万辆的情况下,运营12个月累计净现金流为负92亿。
为争夺市场份额,时租平台不会情愿缩减每月投放数量,只降低单车采购成本是“王道”。
谁能将加装GPS、使用寿命达到1年以上的车辆采购成本控制在600元/辆左右,谁将获得主动权。因为采购成本600元/辆、每月投放140万辆的情况下,全年现金流净额也才24.77亿。#ofo最近一轮融资足以撑到年底#
但以ofo现在的供应链能力,成本600元的单车能够只维修2次就撑一年,还要保证95%以上的完好率,是不小的挑战。如果单车损毁率比“友商”高几个百分点,ofo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关于押金和保险
先说押金
沉淀押金注定成不了气候,几十亿资金明晃晃摆在那里,智商再低的媒体人也能看到,不拿押金说事儿还能说什么?
在舆论压力下,时租平台押金必将受到政府严格监管。民企想在众目睽睽下用押金玩“钱生钱”,哼哼!
其实,时租平台目前收取的押金本身就不合理。租赁汽车、入住酒店时要交押金或在信用卡内冻结一定额度,还车、退房时当然要退还或解冻。扫码获取开锁密码后,租赁开始,平台才有权利扣押金。当用户终止行程并锁车后,押金应当退回。
每天骑你家车1小时,我的钱就只能押1小时,凭什么押24小时?长年累月地押根本是耍流氓!
前期数据显示每投放一辆自行车大约可吸引5名注册用户,每位用户都缴纳了押金,一车多押也是耍流氓!#此处一定要严重加粗#
沉淀巨额押金已无利可图,而且收取行业本身经不起推敲,
免收押金将成为趋势,先行一步的平台将获得极大竞争优势。
3月16日,ofo宣布上海地区芝麻信用分在650分以上的用户,无需缴纳押金便可使用自行车。另外,骑呗在杭州早已实施有条件免押金,只是门槛有些高——芝麻信用分750分以上。蚂蚁金服、IDG等投资的“永安行”租车则从一开始就实行免押金,目前服务已扩展到80个城市。摩拜“299元押金”还能收几天?
再说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