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十六的月亮真比十五圆? ·  17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其实,这才是咱的“情人节” ·  昨天  
小强热线浙江教科  ·  降温11.9℃!明起两轮雨水袭击!周末气温直 ...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哪吒2》中的地理冷知识,你知道多少? ·  2 天前  
骏景农业  ·  未来三天天气预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球知识局

山西地缘格局 | 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

地球知识局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03-18 21:05

正文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本文为我局的第 115 篇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 中国山西 的故事

文字:柳丁  |  制图:孙绿、顾八荒


山西,以在 太行山以西 而得名。《周礼·职方》中记载:“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呕夷;浸曰涞、易。”汉武帝时,并州以山西为基础,为十三州刺史部之一。


西汉——并州——太原(地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巍巍太行


山西自古以地势险要而著称,被称之为“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 ,战略位置重要,各种资源丰富,在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表里山河

出生在山西河东郡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将山西概括为 “表里山河”, 外有山地保护,内有汾水纵贯其腹地。


如果仔细看山西的地形图,会发现和汉字中的“目”字有着一定相似之处。 太行山、吕梁山 分居东西,自北至南,绵延千余里,分别构成“目”字左右两竖,多道山地则将其内部河谷划分为多个盆地: 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盆地。


山西与华北平原

山西地形图


山西险关众多, 东南侧太行山有太行八陉 ,分别为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 为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也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太行八陉


山西北部有 雁门、宁武、偏头三关 ,是拱卫太原的重要门户,其中以雁门关为重 。山西西依黄河之险,有龙门渡、蒲坂渡 ,皆为险要。 山西以南同样依黄河、中条山之险要 ,有风陵渡、茅津渡等,为黄河上重要渡口。


山西省内自北向南,有大同、代县、太原、临汾、长治、晋城等重镇。 大抵上,山西北部的大同接近大草原,气候较为干燥,农耕较为落后。 中部的 太原城扼北据南 ,为山西东西南北交通之咽喉。南部的 上党(长治、晋城)、临汾、运城 等地降雨较为丰沛,土地肥沃,富有盐矿,历史上较为富裕。


传说中尧帝都平阳(临汾)、舜帝都蒲坂(永济)、大禹都安邑(夏县), 都在晋南,这里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一地区事实上是黄河冲出陕晋大峡谷后黄河大转弯在山西的一侧,被黄河大转弯半包围,加上面向陕西和河南的部分,实为唐以前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


从黄河大转弯看山西, 黄圈为黄河冲出陕晋大峡谷之处

黄河冲出陕晋大峡谷


这种 封闭险要、山环水绕 的地形特征,使得历史上占据山西的一方往往能够 据险以守 ,我们熟知的 晋系军阀阎锡山 就是典型的例子。


民国统共三十八年,阎锡山占据山西三十八年。外部形势不利的时候,阎锡山蛰伏山西,休养生息,奉行 “三不二要主义” (“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


一旦天下有变,随即派兵出晋,谋取最大利益,这在 第二次直奉战争和中原大战 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北中国棋局中的“天元”

围棋棋盘形状为正方形,横竖各十九道平行线,构成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 棋盘正中央的星位被称为“天元”。 如果要在历史时空中的北中国找一个天元, 那么非山西莫属。


天元之位


从东西向看, 山西以西为黄土高原,西南部为八百里秦川渭河平原, 长安居于平原中央,这里在秦汉和隋唐时期是中国最繁华也是最重要的地区。


隋末李渊父子太原起兵, 沿汾河一路南下,克潼关而入长安,拥并州、关中地形之利,即相当程度上立于不败之地。进而 西进甘陇击破薛举,东出河南扫除王世充,进击河北荡平刘黑闼,南下两湖擒获萧铣, 最后出兵江淮消灭辅公拓后统一全国。


北中国与汾河河谷(山西核心区)


反之, 如果关中的政权想要争雄天下,也必须先占有山西不成。 河南地势低,关中政权出河南而不攻占山西,粮道后勤容易被切断。历史上吃了大亏的就是 秦穆公劳师远征郑国 ,回师途中被晋襄公在河南西部的崤山设下埋伏,秦军大败。


从关中跨越崇山峻岭直接进取中原,显然是很冒险的


楚汉争霸,刘邦、项羽于荥阳对抗三年,战局僵持。 韩信采取 大迂回战略, 兵出西河,灭魏王豹,在井陉背水一战破陈余二十万赵军兵出河北直捣山东田齐,最后南下与刘邦会师合击项羽,天下遂定。 前秦灭前燕 ,秦军东进山西,克晋阳,破上党,最终攻克前燕都城邺城。 周武帝灭北齐, 与北齐决战于平阳之后,攻克晋阳,最后克邺城消灭北齐。


近代最著名的,当属 八路军东进黄河 ,进军山西, 建立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根据地, 与日寇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并以此为根本,在山东、东北等地建立了大片根据地,为后来解放全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晋冀鲁豫根据地形势图(1945年8月)

晋察冀格局地形势图(1945年9月)


山西以东为华北平原,千里沃野,农业发达,平原的北端为元明清以及今日的都城——北京。 如果山西被华北平原的政权控制, 那么山西则为北京的坚强拱卫。


古人有云,“京师之安危,常视山西之治乱”。明朝在河北北部和 山西北部设置宣大总督 ,下辖宣府、大同、山西三抚三镇,防备西北的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 三藩之乱 时,山西作为坚固的堡垒,使吴三桂阵营难以从侧面进攻京师 使得清军可以专注在两湖战场击败吴三桂主力。


三藩之乱形势图(1675年),底图来自史图馆


反之, 如果山西处在与华北平原敌对力量的控制下,那么对于华北平原则是极大的威胁, 几乎无解。战国时期, 秦军东进韩国 ,山西东南部的 上党十七城 失去与韩国本土联系。上党太守冯亭不顾韩王诏令,将上党十七城献于赵国。


实际上并非赵国贪图便宜,而是上党居于太行山西侧,地形险峻,易守难攻,对于太行山东侧近在咫尺的赵都邯郸具有巨大威胁。上党一旦为秦国所有,则秦军随时可以攻打邯郸。赵国没有选择,只能选择与秦国正面争夺上党。


对于邯郸来说,上党不可不争


唐末 李克用、李存勖父子 占据山西,尽管绝对实力不如朱温,但是凭借沙陀兵之勇猛和山西之地利,与朱温大战数十年。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多次出兵华北平原,先后消灭华北平原北部的幽州镇、河北中部的镇州、定州镇,南部魏博镇,合山西、河北为一处,南下黄河消灭后梁。


强盛之时的后唐,李存勖为后唐庄宗


明末, 李自成 率军从陕西出发,由于山西守备虚弱,导致李自成几乎在山西几乎如入无人之境,最终占领北京, 明朝灭亡。


从南北向上看, 山西以南为四战之地的中原。洛阳、开封 两个古都离山西都很近,处在山西的攻击范围之内。北魏末年 ,尔朱荣建霸府于晋阳,遥控洛阳北魏朝廷。 北齐时期, 高氏诸帝也多居晋阳,遥控邺城朝政。 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都龙兴于太原,自太原出兵攻打洛阳开封,建立称雄一方,扩有黄河流域的割据政权。


有没有遥控的感觉。。


反之, 中原政权攻击山西,则是异常困难。 宋太祖、宋太宗先后多次兴兵攻打割据太原的 北汉 ,历经多次北伐,前后十余年,才最终攻下太原。其后宋太宗因太原城极其坚固,宋军之前多次在城下受挫, 遂毁太原城,以绝后患。


没有幽云十六州就已经很困难了,没有山西的时候真是极端困难


山西以北为内蒙古大草原 ,历史上这里是游牧民族故乡。 游牧民族南下,山西是必经的走廊之一。 历史上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都曾以大草原为根据地,南下山西,进军中原。其中 拓跋鲜卑 以平城(大同)为都,东克后燕,西灭赫连夏,北灭北燕,最终统一北方。


游牧民族的视角,所以大同往往是第一个目标


五代时期, 后晋将幽云十六州割给辽朝 ,其中含有山西北部的应、云、寰、朔等州。失去了北部屏藩的山西,犹如屋子失去了房顶,无法再遮风挡雨。在 金灭北宋 的战役中,东路金军南下河北,西路金军南下山西,除了在太原遇到较为激烈的抵抗外,几乎是不费多大力气就攻到黄河。最终两路金军会师河南, 消灭北宋。


金灭北宋之战


当中原王朝强大的时期,也往往从山西出兵,北上进攻游牧民族。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兵漠南、漠北,山西北部的代群是其重要基地之一。 唐太宗时期,李靖在今忻州附近的定襄大破东突厥颉利可汗,遂灭东突厥。


我国最强盛时期,北方防线也是压力山大的


尚武之风与重商之风

山西由于处在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接地带, 自春秋时期起, 这里就是汉族和游牧民族杂居融合之地, 游牧民族的勇猛也感染着这里的汉人,形成了山西历史上 尚武骁勇的风气。


春秋时期,山西有狄人建立的 狄国 ,一度攻克诸侯国卫国。东汉末年,三国战乱,匈奴、鲜卑等大量游牧民族内迁, 山西境内的匈奴、羯族等占据山西。


曹公当年尚能很好的管束南下胡人,到了西晋八王之乱,就玩脱了

尔等不解吾之用意,以至于此


晋人江统在《徙戎论》中记载,“ 并州之胡,本实匈奴桀恶之寇也…… 今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然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若有不虞风尘之虑,则并州之域可为寒心。”


大意是山西的胡人, 大多是匈奴人的后裔。 现在匈奴五部之众,户口达到数万,人口之盛, 超过了西戎。 但是他们天性骁勇,弓马娴熟,却远远超过氐、羌各族。一旦叛乱,并州地区就危险了。其后不幸为江统言中, 匈奴刘渊从山西起兵, 反对晋朝,南下洛阳,西进长安, 最终灭亡了西晋王朝。


夷狄乱华前北方各族分布图。

五胡乱华


此后数百年,山西境内,各民族杂居, 成为游牧民族政权进击中原重要的根据地。 这也造就了此处人民尚武好强的风气。


即便是隋唐建立, 山西、河北胡化之风依然残留。河朔三镇 长期与中央对抗,及至唐末, 山西成为沙陀部落的领地。 游牧民族凭借这种勇武的风气,长期威胁黄河流域, 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原王朝的肘腋之患。


906年,唐朝(即使仅剩名义上)即将消失,天下已然大乱


元末残酷的战争中,山西由于地理位置险要,遭受战乱较少(防御性强的好处),因此人口数相对于其他各省占有绝对优势。


明初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进行移民,中经 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 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 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如今山西的洪洞大槐树遗址。。


现今每年都有来自国内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洪洞县大槐树进行祭祖。山西人口的富集,也为 晋商崛起 提供了人力资本。 同时,需求一侧,有明一代,明长城沿线九边驻扎大量军队,庞大的军需,为晋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明朝同时 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互市, 晋商从中赚取丰厚的利润。


平遥古城,晋商发源地之一


供给一侧, 山西南连中原等主要产粮区 ,山西本省南部盛产盐、粮食、丝等各种物资,为晋商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