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的路都走不通时,剩下的一条绝路就是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丢了一块机械表,翻箱倒柜,寻找半天未果。
五岁的儿子只用了五分钟就找到了。
父亲很惊讶:“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儿子回答:“我只是静静地坐在屋子里,用心听秒针的声音,顺着声音,我就找到了。”
李安,就是个可以静静坐下来,聆听秒针划过时空的人。
上天并没有给予什么偏爱
李安出生在一个既传统,又普通的中国家庭。
父亲的老家在江西德安,是一个读书人,曾经是国民政府的公职人员。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只身到了台湾,组建家庭,生下李安。
李安的父母在台湾都是教师,父亲做过校长。
李安和父亲、母亲、弟弟合照
幼年的李安和父亲
李安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父母都是教育战线的人,能够找来各科名师给李安补习。
高考前夕,李安一周除了正常课业,要另外上十几节补习课。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什么。
第一次高考,李安落榜了。
复读一年。
第二次高考,李安的数学考了0.67分,和0分没有什么没差别。
自然,再一次名落孙山。
两次高考落榜的李安,非常沮丧而狂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拒绝和任何人接触。
父母甚至担心他会因此而做出自杀的蠢事,所以派弟弟李岗一天二十四小时盯着他。
我们今天说到李安,总是带着十分的羡慕与崇敬之情,以为上天曾对他有过什么偏爱。
其实,李安人生的开头和所有人一样,普普普通通,足以叫人忽略。
青年时期的李安
青年时的李安,非常时髦
一年以后,李安的父母来学校看望他。
父亲看到李安所住的宿舍,不仅空间狭小,而且环境很脏乱,
特别是看到下水管道上成群结队的老鼠上上下下,李安的父亲黯然伤神。
既有对儿子的疼惜,也有对儿子将未来寄托在这样的学校的无望与无奈。
作为同行,校长请李安一家吃饭。
在席上,校长对李安说:“小安,你休学把,住到我家来,我请最好的老师给你补习。明年重考。”
校长不知,在此前,李安可没少请名师辅导。
私下里父亲问李安:“你要不要重考?”
李安回复说:“我不复读。我觉得我是属于这一块的。”
父亲沉默良久,他告诉李安:“不复读也行。但是有个条件,必须要出国留学。”
答应李安不复读,是因为不想对儿子太多强迫。
提出要他出国留学,一方面是觉得在此处,前途无望;另一方面,也是对没有名正言顺考上大学的弥补,多少能找补回来一点面子。
此时,父亲对李安将来的设想是:出国留学,回家当老师。
耍酷的李安
拍片现场的李安
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有一句名言:“当一切可能被证明都不可能时,最后的不可能就是可能。”
李安走上导演这条路,也是如此。
刚开始时,似乎是别无选择,是没有路的路。
然而,这条路究竟通向和何方,走过了,才知道。
但是回过头来看,其实李安的导演之路最终去向何方,又似乎是在当年他的父亲问他是否要再次复读时,就已经注定了的。
“我是属于这一块的。”
这一句简单的话,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说出。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李安很早就知道了。
天生就属于电影的李安
短暂的风光后,是让人窒息的绝望
在大学期间,李安拍过一个短片《分界线》,拿过各种奖,受到业界高度关注。
大学毕业后,李安带着自己写的剧本和《分界线》,面试过无数家公司,每家公司都对《分界线》赞赏有加,让他充满希望。
然后建议他修改自己的剧本。
等修改几次以后,就如石沉大海,无疾而终。
刚毕业的李安,和所有人年轻人一样,意气风发
没戏可拍的李安在家浑浑噩噩,一待就是六年。
在这六年中,除了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别的一事无成。
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全部由太太承担。
李安则在买菜、煮饭、洗碗、扫地、带孩子的闲暇之余,看看片子,然后写写剧本。
李安曾经学过芭蕾,尝试过写作,学习过声乐,画过素描,结果都没有坚持下来。
事实上,除了拍电影,在其他别的方面,李安简直有些愚蠢。
为了生计,李安曾经去给剧务组看仓库,打杂,但是笨手笨脚,闹了很多笑话。
机灵的事情做不好,只好去做苦力,在剧组搬沙袋,抗东西。
即便如此,这份在剧务打杂的工作也还是很快就别人取代。
用妻子的话说就是:“不拍电影,李安就是个死人。”
李安欠着妻子的手走过奥斯卡红地毯
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岳父岳母到美国帮忙照料家务。
刚下飞机,妻子就特别叮嘱父母:“见到李安,千万别提拍片的事情,他受不了。”
李安则每天做一大桌子菜招待岳父岳母,岳父岳母每次只说:“好吃,好吃。”
后来李安回忆这件事说:“我就是要用饭菜堵住他们的嘴。”
然而,见到一个大男人整天没有工作,无所事事,岳母实在是有些不放心。
有一天,岳母小心翼翼地给李安建议:“你这么会做饭,我出钱,你去开个餐馆吧。”
然而,李安对这个建议并没有兴趣。
李安怀抱儿子
大学毕业快六年,年近四十,一事无成。
刚毕业一两年,还可以用梦想、理想来搪塞。
然而,三四年之后,再谈理想,就变成一个笑话了。
李安和所有人一样,变得迷茫、绝望、焦躁,自怨自艾,将自己关在家里,不外出,不见人。
李安自己说:“如果我有日本武士的气节,早该切腹了。”
妻子看李安精神萎靡,无法支撑的时候,就带他出去吃饭。
然而经济拮据,最奢侈的就是去吃顿肯德基。
每当此时,他们的大儿子就欢呼雀跃:“我们去吃老公公炸鸡。”
六年的时间,无数次心碎,锐气磨尽,虚度了青春。
李安,绝望了。
李安的结婚照
绝地逢生,终于听到秒针划过时空的声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在李安绝望的时候,上天终于向他露出了笑容。
他的剧本《推手》、《喜宴》在台湾获奖了。
然而,此时的李安,银行账户里只有四十三美金,连回去领奖的机票都买不起。
好在组委会体贴,承诺报销来回差旅费。李安才最终决定回台湾领奖。
上台领奖的西装,是弟弟借给他的。
此时是1990年年底,李安已经36岁。
电影《推手》的宣传海报
剧本得了奖,立马就有人出钱,让李安指导拍摄《推手》。
李安第一次有了工作,而且是做导演。
李安这样描述自己的这份工作:
“第一次有人叫我导演,拿个木盒给我坐,飘飘然,蛮过瘾。”
“每天我开车出去,晚上回家,他们就在家门口看着我进门。六年多来,我第一次有
工作,虽然还没开始赚钱,但有电影拍,又能和家人共聚。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推手》剧照
为了拍摄《推手》,李安投入了自己的一切。
资金不足,就将家里的家具搬到片场当道具,结果在一场家庭冲突的场景中,被砸了个稀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