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基金项目评审工作综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坚持“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 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 叉融通”的新时代科学基金资助导向,秉持“依靠专 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克 服了学科申请代码调整以及疫情对评审工作带来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本年度各类基金项目的受理、评审和资助工作。
1.1 评审工作原则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2020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2020年度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意见》和委内各类项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要求以及学部在初审、权限管理、回避管理、重要类型项目方面制定的细则,组织开展基金评审工作。依法履行各自职责,严 格工作纪律,改进工作作风,规范评审流程,重视廉 政风险防控,全面推进深化基金改革的各项举措,提 升评审质量,择优资助各类项目,确保了评审工作的 公正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1.2 项目接收与受理情况
截至目前,2020 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共接收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 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 作研究项目、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 项目、重大项目以及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等各类项目申请共计47542项,涉及1225 家依托单位。其中,面上 项 目 申 请 20740 项,与 2019 年 相 比 增 长 15.91%;青 年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18 771 项,增 长14.04%;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703 项,增长2.4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58 项,增长7.69%;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239 项,增长14.72%;重点项目634 项,增长6.55%;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1项,增长64.52%。
截至目前,2020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不予受理项目340 项,与2019 年相比(722 项)大幅下降,这与本年度全部采用无纸化申请相关,大大减少了相关环节的出错率。本年度不予受理项目中,面上项目107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5 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5项,重点项目3 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9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 项,联合基金项目43 项,其他42 项。共接收31 项复议申请,占不予受理项目的9.12%,其中28 项维持原判,3项同意复议申请,重新送审。
不予受理的主要原因为:(1)未按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推荐信、导师同意函、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证明等;(2) 申请人或主要参与者申请超项;(3)申请人不具备该类项目的申请资格,主要包括申请人正在申请或执行互斥的其他人才类项目、依收稿日期:2020-12-03;修回日期:2020-12-18* 通信作者,Email:laiyn@nsfc.gov.cn托单位不符合指南要求等;(4)申请人或主要参与者填写的信息不一致;(5)不属于项目指南资助范畴;(6)申请代码或研究领域选择错误;(7)申请书缺页或缺项;(8)研究期限填写错误,不符合指南要求;(9)其他可认定的不予受理情形。
1.3 指派与通讯评审情况
2020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进一步推进计算机辅助指派工作,充分发挥辅助指派系统在“回避” 与“匹配”两个方面的作用,对申请代码调整后的项 目指派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特 长,依靠而不依赖“辅助”作用,积极参考而不盲从 “指 派建议”。学 部本年度辅助指派项目占比为99.52%,平稳高效地完成了本年度项目指派工作。
本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继续实行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 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 目以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推荐上会的重 要类型项目严格经部务会审定,兼顾学科平衡。
1.4 会议评审与资助计划完成情况
2020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全面推进评审改革,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会议评审工作中,严格采取随机分组且分组信息保密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基础科学中心评审中遵循“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决不允许拼盘”。此外,全部的会议评审都采取了专人通知专家,专人负责专家报到,参会人员手机于会场外统一保管等措施。
公正性的保障既依靠构建科学界信赖的制度平台,更依靠评审专家的战略智慧和学术良心。要求评审专家能从发展基础研究的高度,不作为单位、部门的利益代表,不负使命,不负科技界的厚望,客观公正地遴选项目。在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工作下,顺利完成评审任务,所有拟资助项目均通过专家组一次性正式投票产生。
截至目前,共批准资助项目7536 项,资助经费 47.635亿元,资助项目涉及588 个依托单位的在职科研人员 14922 人次、博士后 1025 人次、研究生 24263人次。
2020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集中受理项目的总体情况(不含联合基金项目)如表1所示。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分类,本文对2020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所受理评审的项目分别进行概述,包括:(1)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3)人才类基金项目;(4)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5)国际合作研究类项目;(6)联合基金项目;(7)原创探索计划项目;(8)专项项目。
2.1 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概况
2020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量同比增幅分别为15.91%、14.04% 和2.43%,三类项目资助数量均保持稳定增长,为从事工程与材料科学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支持。2020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各学科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与资助情况如表2所示,总体上较好地满足了三类项目的定位、学科均衡和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面上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中的主要部分,其定位是 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在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促进 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评审时着重就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价。2020 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面上项目申请20740 项,受理20626 项,共发送同行评议函84581份,回函率100%;批准面上项目3309项,资助直接费用192398 万元,平均资助强度(直接费用,下同)58.14 万元/项,资助率为15.95%。本年度面上项目申请人的平均年龄为42.48 岁,且主要集中在31~55周岁,其中36~40 周岁的申请者占比最大,达到32.16%,具体年龄分布如表3所示。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定位是支持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在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注重培养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激励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培育基础研究后继人才。评审时着重就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申请人的创新潜力等方面进行评价。2020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18771项,受理18716项;共发送同行评议函65531 份,回函率100%;批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27 项,资助直接费用74560万元,平均资助强度23.84 万元/项,资助率为16.66%。本年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的平均年龄为32.64 岁,且主要集中在26~35周岁,其 中 31~35 周 岁 的 申 请 者 占 比 最 大,达 到 66.51%,具体年龄分布如表4所示。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也是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定位是支持特定地区部分 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开 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培养和扶植该地区的科学技 术人员,稳定和凝聚优秀人才,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评审时着重就科学价值、创 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价。2020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2703 项,受理2688 项;共发送同行评议函 9096份,回函率100%;批准地区科学基金项目393项,资助直接费用13750 万元,平均资助强度34.99万元/项,资助率为14.54%。本年度地区科学基金申请人的平均年龄为42.35 岁,且主要集中在31~ 55周岁,其中36~40 周岁的申请者占比最大,达到32.19%。2.2 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资助概况
(1)重点项目资助情况:重点项目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针对已有较好基础的研究方 向或学科生长点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促进 学科发展,推动若干重要领域或科学前沿取得突破。应当体现有限目标、有限规模、重点突出的原则,重 视学科交叉与融通,有效利用国家和部门科学研究 基地的条件,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评审时着重就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考虑:1)申请人和参与者的研究经历;2)研究队伍构成、研究基础和相关的研究条件;3)申请人完成基金资助项目的情况;4)研究内容获得其他资助的情况;5)项目申请经费使用计划的合理性。2020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接收重点项目申请634 项(2019 年595 项);批准资助108项,资助直接费用32400 万元,资助强度 300万元/项,资助率为17.03%。
(2)重大项目资助情况:重大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需 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超前部署,开展多学科交叉研 究和综合性研究,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作用,提升我 国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评审时着重就科学价 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考虑:1)科学问题凝练和科学目标明确情况;2)围绕总体科学目标,课题之间的有机联系;3)申请人和参与者的研究经历;4)研究队伍构成、研究基础和相关的研究条件;5)申请人完成基金资助项目的情况;6)研究内容获得其他资助的情况;7)资金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同时,要求重大项目申请人明确回答 DARPA 的海尔迈耶五问,即:1)你想做什么?通俗清晰地描述你的目标;2)现有相关研究情况怎样,现有研究有何局限?3)你的想 法有何创新?为什么能成功?4)谁会关心你的研究?5)如果你成功了,会带来什么改变?2020 年度共接收重大项目申请10 项,受理9 项,不予受理1项,原因为项目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经通讯评审、会议评审、资金预算专项评审和委务会审批等程序 后最终 6 项申请获得通过,总资助直接费用为10748.30万元。
同时,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积极应对当前的“新冠病毒”、瞄准未来重大疫情,针对重大疫情过程中及后期的水、空气、固废、土壤等环境安全与风险防控的重大问题,紧急启动了重大项目“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的立项工作,该重大项目共接收项目申请书4份。经同行专家通讯评审并报部务会审议及专家会议评审,建议资助1项。
(3)重大研究计划资助情况:重大研究计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加强顶层设计,凝练科学目标,汇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 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集群,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 养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支撑。重大研究计划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 华、跨越发展的基本原则。评审时着重就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考虑:1)凝练科学问题和科学目标的情况;2)与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的相关性;3)研究队伍构成、研究基础和相关的研究条件;4)申请经费使用计划的合理性。
2020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共征集重大研究计划立项设想10项,经科学部组织函评后推荐至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遴选,最后经部务会讨论审议,分管委领导审批,推荐“极端条件电磁能装备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参加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扩大)会议的遴选和审议,并最终获得批准立项。本年度该重大研究计划共接收重点支持项目申请35项、培育项 目申请 71 项、战 略研究项目申请 1项;共批准重点支持项目8项,资助经费2400万元;批准培育项目8项,资助经费632 万元;批准战略研究项目1项,资助经费400万元。
此外,2020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还接收“面向发动机的湍流燃烧基础研究”“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 关键技术研究”“航空发动机高温材料/先进制造及故 障诊断科学基础”“功能基元序构的高性能材料基础 研究”“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等重大 研究计划项目的集成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培育项目、战略研究项目等共计158 项。截至目前已批准各类型项目53项,总资助经费17801万元,如表5所示。
2.3 人才类基金项目资助概况
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系列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资助链,由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础科学中心以及前文提到的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构成。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评审时应当重点考虑:(1)近5 年取得的科研成就;(2)提出创新思路和开展创新研究的潜力;(3)拟开展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和创新性;(4)研究方案的可行性。2020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接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申 请 1239 项 (2019 年 1080 项),增 幅 为 14.72%;批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10 项,总资助直接费用13200万元,资助率为8.88%。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评审时重点考虑:(1)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科学价值;(2)对本学科领域或者相关学科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要有选择地阐述是否创立了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否为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是否对所在学科的认知体系或对解决重要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有实质贡献、是否可导致领域研究方向的变革或领域认知体系的显著进步;(3)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4)拟开展研究工作的创新性构思、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2020 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接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请 658 项 (2019 年 611项),增幅为7.69%。批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7 项,资助强度400 万元/项,总资助直接费用 22800万元,资助率为8.66%。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支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共同围绕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合作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群体。评审时重点考虑:(1)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的重要意义;(2)已经取得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科学价值;(3)拟开展研究工作的创新性构思及研究方 案 的 可 行 性;(4)申请人的学术影响力,把握研究方向、凝练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在研究群体中的凝聚力;(5)参与者的学术水平和开展创新研究的能力,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合理性;(6)研究群体成员间的合作基础。2020 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接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申请51 项(2019 年31 项),增幅为64.52%。批准创新研究群体项目6 个,总资助直接费用6000万元,资助率为11.76%。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旨在集中和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瞄准国际科学前沿,超前部署,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优势和特色,依靠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吸引和凝聚优秀科技人才,着力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相对长期稳地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和探索,致力科学前沿突破,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2020 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接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7项,批准2 项,总资助直接费用12000万元,资助率为28.60%。
2.4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资助概况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原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以提升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
2020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接收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申请10项,均未获得资助;接收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申请119项,批准17项,总资助直接费用12124.02万元,平均资助强度713.18万元/项,资助率为14.29%。
2.5 国际合作研究类项目资助概况
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资助科学技术人员围绕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我国迫切需要 发展的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组织或参与的国际大 型科学研究项目或计划以及利用国际大型科学设施与境外合作者开展的国际(地区)合作研究。2020年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接收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申请92项,与 2019 年持平,批准 14 项,资 助直接费用3440万元,平均资助强度245.71 万元/项,资助率为15.22%。
2.6 联合基金项目资助概况
联合基金旨在发挥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与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促进有关部门、企业、地区与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科学与技术人才,推动我国相关领域、行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负责材料和工程两个领域相关基础研究的资助与项目管理。项目 应用性强,与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在与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积极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智能电网联合基金、长江水科学联合基金、地震科学 联合基金、核技术创新联合基金、航天联合基金、高 铁联合基金等联合基金的设立。
2020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共受理15 类联合基金项目申请,截至目前,所有类型联合基金均已完成评审,各类联合基金的整体申请与资助情况如表6 所示,其中长江水科学联合基金为本年度新设立的类型。15类联合基金共接受申请1515项,其中42项不予受理,主要原因包括申请代码填写错误、研究期限填写错误、未按指南要求联合当地单位申报、申请人或参与人简历信息填写不规范等。共资助各类型联合基金项目268项,直接资助经费68303万元。
2.7 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资助概况
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资助科研人员提出原创学术思想、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如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和揭示新规律等,旨在培育或产出从无到有的引领性原创成果,解决科学难题、引领研究方向或开拓研究领域,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供给。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试行)》基础上,结合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的自身特点,制定了《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实施细则(试行)》。
2020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受理的第一批原创探索计划预申请项目89项,学科(处)采取双盲通讯评审的方式对受理的预申请项目进行了通讯评 审,经学部部务会审议,确定第一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预申请通过项目24 项。相关学科(处)已完成正式申请的通讯评审工作,通讯评审也以双盲形式进行。经学部部务会审议,推荐11 项项目上会答辩,经会议评审,第一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资助6 项,资助期限均为一年,直接资助经费420 万元。在一年执行期满后,将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对后续有 望获得突破性原创成果的项目进一步给予支持。截 至目前,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第二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共收到预申请57项,目前正在组织评审中。
2.8 专项项目资助概况
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用于资助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展相关的战略与管理研究、学术交流活动、科学传播、平台建设等活动。2020 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发布了两期专项项目指南,包括三种类型:(1)工程与材料科学相关领域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简称“战略与管理研究类”项目);(2)在华举办的有影响的国际(地区)学术会议和基础研究短期人才培训活动(简称“学术交流类”项目);(3)依托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的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学传播和普及活动(简称“科学传播类” 项目)。
第1期专项项目共接收战略管理类和学术交流类专项申请167项,经会议评审,资助15 项,直接资助经费150万元。第2期专项项目共接收战略管理类、学术交流类和科学传播类等专项申请106 项,经会议评审,资助14项,直接资助经费140万元。
3.1 优化学科布局,调整学科代码
优化学科布局是新时代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重 要任务之一,对于提升科学基金资助管理水平和推动科技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20年1月,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积极响应委党组优化学科布局的改革 方案,率先在全委进行试点,以“特征优先、粗细适宜、动态优化、服务管理”的科学基金申请代码优化为工 作原则,遵循知识体系的结构和逻辑演化规律及趋 势,对本部门内设的学科布局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申请代码调整的总体情况:(1)一级学科由原来的9个调整为13 个:新增2 个一级学科,分别为交通与运载工程和新概念材料与材料共性科学;优化升级出2个一级学科,分别为环境工程和海洋工程;(2)基金申请代码仅含有二级代码,不再设置三级代码(即原来的六位数代码),二级代码由原来的116个增加为117个;(3)少量原三级代码合并至新二级代码中,其余原三级代码体现在新二级代码下的研究方向或关键词中。申请代码的调整体现了其学科知识体系架构,同时兼顾了学科发展前沿,实现了学科重点发展领域的优化。优化后的二级申请代码包容性更强,分类更明确。申请代码体系的简化也便于申请、利于管理。
由以上本年度各类项目的申请数据可以看出, 学科代码优化调整后,量大面广的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增幅较大,超过全委增长率,说明代码的优化调整全面覆盖了工程与材料科学部13 个学科的资助领域,较好地反映了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相比较原有代码而言,新代码更加明确和凝练。新代码对研究方向的强调和突出作用,较好地促进了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申请信心,有利于申请人选择合适的领域进行申报,吸引了一部分相关学科的申请人进行申报。同时,在二级代码调整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学科资助方向,为项目申请和专家库维护提供了便利,也提高了本年度申请项目分组和匹配专家的精准度和效率。
3.2 落实分类评审,开展 RCC 评审试点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持续推进分类评审制度,学部认真总结了2019年试点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年的评审工作中全面推行和落实分类评审,特别是在评审过程中,提醒专家根据申请项目科学问题的属性进行针对性评审。部分学科在通讯评审阶段试点了“按照四类科学属性评审建议”的办法,充分考虑了分类评审的特点,为评审专家提供了详细且可量化的评审依据,避免了专家评审的随意性。
根据委内统一部署,以金属学科为试点,开展了“负责任、讲信誉、讲贡献(ResponsibilityCredibility, Contribution,RCC)”评审机制的改革工作。由于评审专家“讲信誉”信息需要多年度累积,2020 年试点工作采集了“负责任”和“计贡献”相关指标。按照《2020年“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评审机制试点工作细化方案》,在发给通讯评审专家的通知邮件中, 对于 RCC 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通讯评审过程中,对评审专家的态度进行定期记录,同时将专家 评审项目的重置工作与 RCC 紧密挂钩;评审意见返回后,对意见内容是否正确、反馈是否及时进行了初 步的评价。对于评审意见的公正性评价,在反馈意见时同步开展。同时,利用各类项目评审会对 RCC 改革工作进行了宣讲,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后续 将根据试点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为学部的改革提供参考。
3.3 严明学术纪律,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工作
为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营造良好科研氛围,针对答辩类项目代表作核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依据相关管理办法,制定了2020 年度代表作核查规则,以此为标准严格执行,保证所有违规情况不予上会答辩。在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营造良好科研氛围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从2021年开始,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将继续加强对申请人代表作的核查,唯一标准为真实。
此外,学部也高度重视基金项目的资金管理工作,在本年度结题报告审查中,针对部分基金项目经费执行率偏低的情况,督促项目(课题)负责人按照计划使用经费,已着手研究制定对经费执行率低的项目的处理办法。同时,充分利用各类评审会议,广泛宣传科学基金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规定,从严要求各责任主体落实审计整改的要求,持续推动降低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基金项目结余资金存量。
在未来的工作中,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将继续深化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决策部署, 不断巩固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 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推进落实科学基 金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 理,严控廉政风险,提升管理水平。结合中长期和 “十四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与战略布 局,构建三纵(工程、材料、工程与材料交叉)十四横(14个重点资助领域)工程与材料科学资助格局。
4.1 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前瞻引领作用
科学把握未来的时与势,坚持策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有关工作要求和部署,充分发挥中长期与“十四五”规划的前瞻引领作用。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突出“重引领、偏针对”;“十四五”学科发展规划体现“重顶层、聚针对”;强调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并举,在高度上不断螺旋式提升。2021年重点项目指南将在工程、材料、工程与材料交叉三方面布局14个重点资助领域。
4.2 聚焦重点任务,深化科学基金改革
聚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科学基金改革重点任务,及时响应国家重大需求,促进工程与材料的深度交叉融合。在重大类型项目立项机制和成果应用贯通机制方面加强改革力度。
进一步完善重大类型项目立项机制,理顺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之间的关系和层 次,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前沿 探索结合起来,合理设置项目指南,形成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有机整体。力求每一步都进行差额遴选,竞争贯穿始终,坚决杜绝“拼盘”“拉郎配”“自产 自销”等现象的出现,不断提高重大类型项目立项水 平,提升资助效益。
促进完善成果应用贯通机制,加强科学基金资助成果的展示,推动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转移转化。特别是针对高速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航天先进制造技术研究联合基金、智能电网联合基金等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产业发展中的紧迫共性需求,引导联合资助方深度介入项目的管理过程,注重成果的总结和发掘,强化项目成果与需求方对接,助推资助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转化贯通。
4.3 优化机构设置,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积极响应委党组优化学科布局的改革方案,率先在全委进行试点,在2020 年完成了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学科布局优化和申请代码的调整。学部将根据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自洽性、知识逻辑体系与国家重大需求的有机结合为原则,对调整后的学科布局,进行机构设置优化与人员岗位调整及合理配备。
严格按照基金委各项管理规定,继续完善学部各项工作实施细则,规范评审流程,严控廉政风险, 以激励担当作为、规范管理为主线,加强专业队伍建 设,汇聚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队伍,实现管 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队伍素质专业化精英化。
2、2020年地球科学部基金项目评审工作综述
2020年是全面深化科学基金改革和坚决贯彻地球科学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与十四五规划重点工作的重要一年。地球科学部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委党组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分管委主任侯增谦院士和科学部主任郭正堂院士的指导下,学部全体工作人员上下一心、通力合作,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岗位缺编等诸多困难,落实深化基金改革,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牢牢把握科学基金改革任务和举措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围绕“宜居地球”总体战略目标,以深地、深海、深空、地球系统“三深一系统”构成四梁,以地球科学优先支持领域组成八柱。在这一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地球科学部稳步推进人才、探索、融合、工具等资助体系的工作规划和评审工作。通过广泛调研、分析和专家论证,完成了申请代码优化调整的改革任务,全面优化了学科布局和资助导向。评审工作更加注重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资助缺口和学科间交叉融合的趋势;鼓励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开拓思路稳步推进分类评审改革工作。以地球化学学科为改革试点,探索 RCC 评审机制;持续完善人才类项目的评审和立项机制,增加重视申请人的独立原创能力的评审倡导;在重大项目、重大专项、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评审和管理实践中,积极探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及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问题凝练机制。推动学科交叉,积极应对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探索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资助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与地球科学紧密结合的方向、深时地球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演化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用机制等方面及时组织专家论证和专项工作部署,遴选资助重大专项项目,服务于国家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组织共享航次计划战略研究,加强和规范共享航次计划实施和调查资料管理。
地球科学部严格按照 《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各类项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规定,结合《关于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推迟2020年度项目申请与结题时间等相关事宜的通知》《2020年度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意见》《关于2020年度项目申请初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会议评审方式替代方案》《2020年度科学基金项目会议评审驻会监督工作实施方 案》等通知和文件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基金评审工 作。从严格工作纪律、改进工作作风、规范评审流 程、重视廉政风险防控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线上、线 下相结合的评审方式,全面推进深化基金改革的各 项举措,严格执行相关评审纪律,规范评审行为,力争使评审结果公平公正,得到科技界的充分认可。
1.1 项目接收与受理
2020年度共接收面上项目、青年 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 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 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 项目、联合基金项目以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0586项,其中,受理20350项,不予受理236项。不予受理通知发出后,共收到复审申请27项,其中27项维持原不予受理决定。
1.2 通讯评议与上会项目遴选
本年度指派过程中,地球科学部学科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专业特长,在充分发挥辅助 指派系统“回避”与“匹配”作用的基础上,依靠而不 依赖“辅助指派”,积极参考而不盲从“指派建议”。
地球科学部本年度辅助指派项目占比为96.85%,专家占比92.71%,维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集中受理项目的通讯评审共有3766份拒绝指派,拒指率仅为3.56%,也显示出学部通讯评审指派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年度地球科学部继续执行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送5份通讯评审,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 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 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以及国家重大 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等送7份通讯评审的规则。此外,联合基金项目中培育项目送3份通讯评审,重点支持、集成或人才等亚类项目送5份通讯评审。本年度共发函105411份,回收105410份,仅1份未回收。推荐上会项目同行评议回收率为100%。
推荐上会项目严格经部务(扩大)会审定,科学处兼顾分类评审和学科平衡要求,根据通讯评审情 况对项目申请进行排序和分类,原则上不逆序上会。如确有特殊情况,需向学部报告(实际执行过程中无 此类情况)。
1.3 会议评审及资助计划
答辩类项目会评专家组成除考虑学科布局、答辩项目的函评专家和资助方向的均衡性等因素外, 还严格回避申请单位、申请人导师及其他利益相关情况。
2020年度地球科学部学科评审会设置10个评审组,邀请专家208名;重点项目会议评审设置8个评审组,邀请专家123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会议评审设置7个评审组,邀请专家119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会议评审设置2个评审组,邀请专家42名;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会议评审设置1个评审组,邀请专家21名;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会议评审设置1个评审组,邀请专家20名;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会议评审设置1个评审组,邀请专家14名;联合基金项目设置15个评审组,邀请专家209名。专家组成与数量均符合要求。本年度不再要求会议评审专家从专家库遴选。这项举措大大增加了专家遴选的灵活性,扩大了遴选范围,避免了意 外情况对组建专家组的影响,有利于学科分布的均 衡性、专家组构成的动态性以及与研究进展的匹配性,便于保护专家信息,维护评审的公正性。按要求, 所有会评专家组成的建议及调整均会前经学部领导和分管委主任核准,并按要求会后公示不少于一周。地球科学部要求评审专家从发展基础研究的高度客观公正地遴选项目,不辱使命,不负科技界的厚望,为国家和科学基金事业遴选人才和项目,不能成为单位、部门的利益代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女性科研人员;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地区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的青年科研人员倾斜。公正性的保障既依靠构建科学界信赖的制度平台,更依靠评审专家的战略智慧和学术良心。在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工作下,地球科学部顺利完成了评审任务,所有拟资助项目均通过专家组一次性正式投票产生。经专家投票和部务会审定,拟资助项目4243项,拟资助经费(指直接经费,下同)255736.75万元。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探索、人才、工具和融合4个系列的资助分类体系,对2020年度地球科学部的项目评审和资助情况进行概述。其中,探索系列 项目主要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 合作研究项目等;人才系列项目主要包括青年科学 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 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 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工 具系列项目包括国家重 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 门推荐和自由申请两大 类);融合系列项目包括联合基金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此外,根据地球科学部的改革探 索情况,将专项项目的评审和资助情况单独列出予 以说明。
2.1 探索系列项目评审及资助情况
地球科学部 2020 年度共接收面上项目申请8678项(表1),与2019年相比增加11.63%。其中113项不予受理,主要原因为申请人或主要参与人职称信息不一致、申请书缺页或缺项、缺少主要参与者简历等。经评审,资助2000项,资助率为23.05%,资助经费116276万元,平均资助强度58.14万元/项。资助学部间交叉项目127项,学部内学科间交叉项目284项。获批准项目数量位居前五位的依托单位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45岁以下科研人员承担项目 1511项,占项 目负责人总数的75.55%。女 性科学家仅占获资助项目负责人的24.20%。(表1),与2019年相比增加5.95%。其中仅有4项不予受理,与往年相比大幅降低,主要是由于申请人可以通过下拉菜单选择附注说明中的领域名称。经评审,资助92项,资助率15.65%,资助经费27500万元,平均资助强度298.91万元/项(表1)。
本年度地球科学部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接 收 54 项 (表 1),与 2019 年 相 比 增 加 了 35.00%。其中2项不予受理,原因是申请书没有按照指南要求提供英文申请书或者合作协议。经评审,资助9项,资助率为16.67%,资助经费2310 万元,平均资助强度256.67万元/项。
2.2 人才系列项目评审及资助情况
地球科学部2020 年度共接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 8321 项 (表 1),与 2019 年相比增加了 11.23%。其中,不予受理36项,主要原因包括申请人职称信息不一致,申请书缺页或缺项,未按要求提 供证明材料、推荐信、导师同意函、知情同意函等,以 及没有按照指南要求填写资助期限等。经评审,共有1730 项获得资助,资 助率 20.79%,资 助经费 41112 万元,平均资助强度23.76 万元/项(表1)。资助学部间交叉项目132 项,学部内学科间交叉项目261项。获批准项目数量位居前五位的依托单位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 源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本年度地球科学部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接收1301项(表1),与2019 年相比增加了7.70%。共有23项不予受理,主要原因包括申请人职称信息不一致,申请书缺页或缺项,未按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推荐信、导师同意函、知情同意函等,以及没有按照指南要求填写资助期限等。经评审,共有204 项获得资助,资助率15.68%,资助经费7212 万元,平均资助强度35.35万元/项。
地球科学部在2020 年度继续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试点深化人才类项目的评审机制改革。在2019 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能力+ 四个要点”的升级版评价方法,在强调“重视独立原创能力”的前提下,从方法 学创新、关键科学证据、理论认知/国家需求、学科发 展等4个方面考察申请人的学术贡献和科学意义。不仅在“破”上迈出了坚实一步,更在“立”上实现了 重要突破,为科学界的人才遴选提供了考量参考。
本年度地球科学部接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656项(表1),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0.81%。项目申请人为男性的有533项,为女性的有123 项。其中不予受理33项,主要原因是申请书不具备该类项目的申请资格。申请人的平均年龄36.10 岁,最小年龄为29 岁,最大年龄为40 岁。男性申请人的平均年龄为35.91 岁,最小年龄为30 岁,女性申请人的平均年龄为36.89岁,最小年龄为29 岁。男性申请人的年龄集中在35~38岁,女性申请人的年龄集中在36~40 岁。经评审,对其中的59 项予以资助,资助经费7080 万元,资助强度为120 万元/项。
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平均年龄36.58 岁,其中男性50人,平均年龄36.50 岁,女性9 人,平均年龄37 岁。此外,地球科学部接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申请12项,经通讯评审,推荐3 个项目参加全委组织的会议评审答辩,其中2项获得资助,资助经费240万元,资助强度为120万元/项。
本年度地球科学部接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 394 项 (表 1),与 2019 年相比增加了 20.49%,增幅较大。男性申请342 项,女性申请52项。其中不予受理1 项,原因是申请人未填写博士后导师。申请者的平均年龄为41.84 岁,40 岁以下的申请人仅占18.03%。经评审,其中32 项获得资助,资助率为8.1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采用“包干制”,资助强度为400 万元/项,资助经费总额为12800 万元。获资助项目负责人平均年龄42.03岁,其中男性28 人,平均年龄42.07 岁,女性4人,平均年龄41.75岁。
本年度地球科学部接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申请34 项(表1),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9.68%。不予受理1项,原因是主要参与者的身份证件信息不一致。经评审,资助5项,资助率14.71%,资助经费5000万元,平均资助强度分别为1000万元。
本年度地球科学部接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申请7项(表1),“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获得资助立项,资助经费6000 万元,资助率14.29%。项目聚焦气候预测的三大难题:ENSO 与海温的预测、延伸期天气预报、年际—年代际气候预测,从季风系统动力学理论、精细化陆面过程模式、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季节内振荡、年际—年代际气候预测理论这五个方面展开关键科学问题攻坚,力争实现若干关键突破,提升预测科学水平和预测准确率,希望能提升我国在气候预测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2.3 工具系列项目评审及资助情况
地球科学部2020 年度接收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申请12项(表1),与2019年申请数量持平。共有2 项不予受理,原因为未按申请书撰写提纲要求提供购置(试制)大型设备申请书, 未按要求填写资助期限。经学部通讯评审专家咨询委员会审议,推荐2个项目参加全委的评审会答辩, 但没有通过全委会议评审。
本年度地球科学部接收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申请59项(表1),与2019年相比减少4项。共有1 项不予受理,原因为未按要求编制大型设备申请书。经评审,共有6 项获得资助,资助率10.17%,资助经费4077.75 万元,平均资助强度 679.63万元/项。
2.4 融合系列项目评审及资助情况
地球科学部在2019年试点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重大项目的立项改革。该方案结合地球科学 “三深一系统”发展战略,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 计与“自下而上”的建议征集和申请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统筹项目布局,鼓励竞争择优。2020 年度地球科学部共接收重大项目立项领域建议 47 份。经各学科总结、学科专家咨询会咨询以及地球科学部部务会讨论,共形成16个领域设想送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审议。经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审议并投票,遴选出12个领域设想,经过进一步优化完善后用于发布重大项目指南:“非传统的遥感信息机理与 定量化智能化处理”“陆域蒸散发的多尺度变化机理 及资源环境效应”“板片—地幔相互作用过程及效应”“地球早期演化的地球化学制约”“中国陆相页岩 油形成演化与富集机理”“人工智能油气地球物理反 演与成像”“全球海洋重力场与海底地形精细建模理 论及方法研究”“灾害性天气事件的机理、预测及风 险应对”“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环境基础”“海 洋系统洋际/层际耦联过程的前沿交叉科学问题” “重大滑坡预测预报基础研究”“土壤生物复合污染过程与调控”。指南发布后,共收到项目申请28 项,其中不予受理1项,原因为学科领域设想的咨询专家 本年度不能申请或参与申请所研讨领域的重大项目。经通讯评审和部务扩大会讨论,建议12 个项目上会答辩。经评审资助6项,资助经费10734.17万元。
本年度地球科学部共受理10 类联合基金项目的申请(表2)。10 类联合基金共接收申请470 项,其中20项不予受理,主要原因包括申请代码填写错误、未按要求填写项目研究的起止日期以及申请人或参与人简历填写不规范等。经评审,共资助103项,资助经费26129万元。
地球科学部正在组织实施且在2020 年度有评审任务的重大研究计划包括“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重大研究计划2020年度批准立项 1 项,为战略研究项目,经费 395 万元,旨在推动集成项目的成果总结,为重大研究计划的结题做好准备。“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批准立项3 项,均为集成项目,经费3400 万元。“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批准14项,经费3998 万元,其中重点支持项目 13项,集成项目1 项。“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批准14 项,经费3800 万元,其中战略研究项目1项,重点支持项目13 项。“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批准立项23项,经费4300万元,其中培育项目11 项,重点支持项目12项。
“南海深部过程”重大研究计划按预计目标完成研究任务,参加全委结束评估,评估结论为优秀。
2.5 专项项目评审及资助情况
2020年 3 月,为应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学部通过征集立项建议,及时启动并资助了3个专项项目,共资助经费353万元。其中,“基于时空大数据的重大疫情空间溯源与传染链重构研究”项目基于前期研究积累,结合手机信令大数据协助完成专报《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精准预测了疫情规模为371 人(实际为368 人),预测疫情的归零时间为2020年7月中旬(实际为2020年7月12日)。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地球科学部联合管理科学部开展深入研讨,发布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用机制”专项项目指南。共接收申请24项,批准立项4项,资助经费6000万元。
以上工作是地球科学部在2019 年度资助“川藏铁路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极地基础科学前沿”两个专项项目群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布局灵活多样的资助模式的延续,目标是精准对接国家需求,凝练和解决国家需求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
此外,2020年度地球科学部发布了2 期科技活动类专项项目指南。其中,第1 期科技活动专项项目共接收申请25 项,批准20 项,资助经费 437 万元;第2期科技活动专项项目共接收申请129 项,批准35项,资助经费776万元。
另外,地球科学部印发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试行)》)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调查 资料管理与共享服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料 管理与共享服务办法(试行)》),以加强和规范共享 航次计划实施和调查资料管理。组织专家讨论确定 了共享航次计划第一批固定断面调查,并列入当年 度项目指南中;审定了第一批开放共享的资料目录, 个人提交申请的审查方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 海洋科学资料共享服务中心注意搜集资料共享后的 反馈意见和产生成果的跟踪。发布了1 次“共享航次计划”申请指南,用于资助海洋科学考察船和潜水 器,为必需进行海洋和极地科学考察的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资助项目提供稳定、可靠的调查设施保障。共接收项目申请14项,批准14项,资助经费6000万元。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本年度地球科学部完成了指南引导类和专家推荐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的评审工作。针对该类项目,地球科学部采用了预申请审查、部务会审核和正式申请会议评审的评审方式。首先 针对预申请申请书,通过专家组审查的方式遴选出部分项目报部务会审核,确定后再通知填写正式申请书。正式申请书受理后直接进入组织会议评审程序,申请人以答辩形式介绍申请的原创性和研究思路,专家组投票确定资助项目。2020 年度地球科学部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深时地球科学 知识图谱与知识演化研究”为指南主题征集项目,着 力于通过推动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数学的深度交 叉,催生地球科学领域全新的研究范式。今年此类项目共收到预申请26 项,经预申请审查专家组审查,遴选出6 项通知提交正式申请书,最终批准 5 项,资助经费2482 万元;专家推荐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共收到预申请46项,经预申请审查专家组审查,遴选出10 项。经部务会审核后通知提交正式申请书,最终会议答辩遴选批准3项,资助经费373万元。
3.1 完善科学问题凝练机制
在不同层面的重大类项目立项过程中,充分借鉴和参考2019 年地球科学领域重大项目的改革举措,力推“自下而上的指南建议征集”结合“自上而下的科学问题凝练”新模式,积极探索基金改革中的科学问题凝练机制和重大类项目立项机制。在评审工作中,充分利用资助手段,积极响应科研需求,同时强调要严把各类基金项目资助定位,防止交叉领域研究项目出现生“硬拼盘”和“拉郎配”现象。
例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用机制”专项项目的评审和资助过程中,借鉴了地球科 学部重大项目的改革思路,“自下而上”的建议征集 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相结合,发挥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的支撑作用,发展地球系统科学和流域综合管理的基础科学理论与方法,促进地球科学与管理科学的融合创新。在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资助模式的探索中,同样借鉴了地球科学部重大项目的改革思路,“自下而上”的建议征集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 计相结合,围绕“深地”和“地球系统”的战略布局,确 定就“深时地球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演化研究”主题 开展深入研讨。有望通过地球科学与数学、信息科学的深度交叉,产生地球科学领域新的研究范式。以上主题的确定,也进一步凸显了地球科学顶层设计战略的前瞻性和重要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9 年资助的“川藏铁路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专项项目群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专项项目组根据科学研究认识,建议康定隧道避开复杂的活动断裂阶区,为选择川藏铁路线路提供直接支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评评价此专项研究工作是“科学研究为重大工程服务的典范”。
3.2 完善人才类项目评审机制
进一步修订人才类项目的评审要点,倡导重视申请人的独立原创能力,完善人才类项目的评审和立项机制,充分发挥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能力,引导申请人正确的科研工作价值趋向。地球科学部努力制定更加细化的评审纪律和规则,并不是为难评审专家,而是希望创造一个严谨求实的评审氛围。这些基本原则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带头执行起来,把规则变成习惯,把习惯变成文化,把文化变成生态,坚持下去,就能够改善当前的学术生态。《中国科学报》专门对此进行了深度报到。
3.3 优化学科布局
地球科学部统筹规划,明确提出了申请代码优化调整的3个基本原则:明确学科基础和分支学科领域,明确学科的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明确学科需求和支撑学科领域;安排综合与战略规划处针对国际主要基金资助机构开展学科布局国际发展现状的系统性调研;同时各学科通过广泛征集科学界意见和建议形成申请代码调整的初步方案。通过广泛调研和系统分析,在学科专家咨询会、学部专家咨询会上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结合若干次部务会讨论,完成了申请代码优化调整的改革方案。调整后的申请代码包括7 个一级代码,110 个二级代码,实现了满足未来学科发展,服务地球科学部“三深一系统”顶层设计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等目标需求。
为了更好地向科学界宣讲优化学科布局的改革成果,地球科学部在中国地球物理联合会2020 年度会议上组织专场报告,取得了良好反响。改革期间, 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静海,副主任王承 文及秘书长韩宇就地球科学部学科申请代码优化调 整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李静海主任对地球科学部 全体工作人员在此次优化学科布局中所作的工作表 示感谢,特别肯定了大家对于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3.4 全面推进分类评审
为了稳步推进分类评审改革工作,地球科学部召开部务扩大会充分研讨,要求大家充分借鉴试点大气科学学科分类评审工作的经验,鼓励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开拓思路,尝试不同的工作方案。学科应深入分析相关项目类型四类科学问题属性的特点,深入解读评审要求,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完善工作方案。基本确定了如下工作原则:针对不同科学问题属性,评审过程全链条采取不同举措,确定学科(或分支学科)评审要点,进行分类评审;通过对申请项目、上会项目及拟资助项目科学问题属性的对比分析,研究科学问题属性对评审过程的影响。如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在2个评审组尝试不同的分类评审方法,对比分析结果,总结经验。
3.5 试点 “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RCC)”评审机制
地球科学部以地球化学学科为试点,发扬科学基金“依靠专家”的优良传统作风,积极吸纳科学家智慧。在本年度项目受理前期,先后组织多方面专家代表(包括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申请人、依托单位管理 人 员 等)召 开 “负 责 任、讲 信 誉、计 贡 献(ResponsibilityCredibility,Contribution,RCC)”试点工作调研会,形成一些有效建议被全委 RCC 试点《细化方案》采纳。为了向科学界做好宣传说明工作,专门编写了“RCC 试点常见问答(FAQ)”,附于评审通知信后。为侧重体现对评审专家的正向激励,在 RCC 指标中,地球科学部强调将“计贡献”作为 RCC 的核心,将“对资助决策的贡献”“对申请人的贡献”分别量化为一定的分值。这对于今后 RCC 指标使用的可行性极具参考价值。
地球科学部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特别是抓紧落实中央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方面的重要任务,围绕基金深化改革中心任务,系统谋划科学基金2021—2035年中长期发展及“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工作安排。地球科学部将以“宜居地球”为目 标的“四梁八柱”战略发展框架为基础,继续加强战 略调研,构建符合地球科学知识体系、知识与国家需求融通的地球科学学科新布局,在地球科学领域科学发展战略规划、重大类项目的科学问题凝练和管理、地球科学支撑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1)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探索资助体系改革之路。在原创探索计划项目、重大类专项项目、重大项目等类型的建议征集和立项过程中继续深入改革探索。
(2)持 续推进和落实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如何推进地球科学部的战略规划是重中之重。为确 保规划完成后不流于形式,学部全力支持中国地球 科学前沿与优先领域战略研究白皮书的编写与出版 工作,并加强与科学基金业务工作的统筹安排。
(3)继续推进委党组的深化基金改革任务。根据委党组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继续推进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特别是探索地球科学领域分类评审的具体化方案,进一步完善 RCC 评审机制,基于优化后的学科代码维护和完善专家库。
(4)地球科学重大仪器研制与支撑技术战略调研。地球科学部已经着手对技术支撑和仪器研制相关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这是突破瓶颈、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环节;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交叉融通,促进“数据—模式”驱动的新的研究范式的形成,这是实现地球系统研究总目标,推进“宜居地球”战略规划的核心。
(5)要提高战略站位,将中长期及十四五战略研究成果和科学基金资助布局统筹考虑,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项目资助工具的效能。要深入一线,积极调研,进一步主动对接国家与行业部门对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将学部近期工作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5个重点集成领域(分别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两洋一海”多圈层耦合研究、极地环境及演化、“一带一路”区域固体—表生地球科学综合研究、空间天气过程和行星空间环境)统筹考虑,有序部署和全面推进地球科学基金事业的繁荣。
本文来源国家基金委,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