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时隔 24 ... ·  4 小时前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𝒎𝒖𝒎'𝒔 𝒕𝒉𝒆 ... ·  昨天  
知乎日报  ·  有什么东西是外国人吃,而中国人不吃的? ·  2 天前  
知乎日报  ·  世界上第一个养猫的人是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心理|为什么一失恋就痛苦得歇斯底里?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16-10-20 17:56

正文

题图来源:《重庆森林》

为什么相比其他挫折,结束一段亲密关系对人的影响似乎更加剧烈?

知友|曾旻

在亲密关系中,一般情况,我们和对方的自我界限是相互渗透的。我们常常会把对方当做自我的一部分。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陷入一段深深的恋情中时,仿佛对方的一切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对方的喜怒哀乐、一颦一笑都会引起自己的情绪,对方被他人伤害、侵犯或惹怒了等等,自己会愤怒,就像自己被伤害、侵犯了一样。

米纽钦(Minuchin)的结构派家庭治疗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界限」,在家庭中的「界限」就类似于细胞膜,它存在于每个个体之间,调节着家庭中每个人之间的亲密度。

我们知道人体的细胞膜有一个功能叫做选择性通透,即细胞膜要保持适当的厚度和通透性,才能保证细胞能够和外界有一定的物质交换的同时,细胞独立、不受外界侵害。

换句话说,就是家庭中的成员之间的亲密感要适度,即不过分亲密,又不过分疏远,才是最健康的。

基于此,米纽钦(Minuchin)认为,这种成员之间的「界限」的功能是否良好,是在于界限的品质和渗透性。

因此,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界限」:

  • 僵化的界限(疏离): 界限的厚度太大、通透性很低。

    这个细胞膜隔离了所有分子的进出,以至于成员之间的沟通不通畅,互相没有内心的交换,因而关系比较疏离。

  • 清晰的界限(正常):界限厚度适中、有适度的通透性。

    细胞膜允许部分分子进出,但同时也隔离一部分,从而保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

    成员之间有内心的交换,沟通是顺利流畅的,关系比较亲密;同时成员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有完整和稳定的自我。

  • 模糊的界限(缠结):界限厚度太小、通透性过于强。

    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失去了它选择的功能,任何外界的分子都可以随意进出,细胞内部的稳定性就难以保持。

    在家庭中就表现为成员之间过于缠结,不分你我,个体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无法建立完整和稳定的自我。

    而如果这种倾向十分强烈的个体、并且这种自我界限丧失的状况扩展到家庭之外,我们在临床上有一个概念可以定义这类人,叫做边缘型人格障碍。

所以,我们看到:

1


如果我们的原生家庭中成员之间是僵化的界限,互相之间亲密感缺失,我们会很缺乏这种亲密的体验,有可能会使得我们在成年之后建立成人的依恋关系的时候容易出现两种极端:

一种是延续成长中的亲密关系模式,也就是在亲密关系中继续缺乏亲密感,而建立强大厚重的墙来保护自我的界限。

另一种是因缺乏而过度地补偿,在成年之后离开了原生家庭的环境,那么在建立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时过分的投入自我,和恋人之间过于缠结而界限模糊。

2


如果我们的原生家庭中成员之间是模糊的界限,互相之间过于缠结, 在我们成长之后会缺乏稳定强大的自我,因而在建立成人间的亲密关系时会延续缠结的亲密关系,依然没有界限, 因为个体稳定的自我就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

3


如果我们的原生家庭中成员之间是清晰的界限,互相之间既有亲密,又保持稳定自我。那么这样成长起来的个体往往也容易建立起清晰界限的成人亲密关系。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僵化界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个体,成年后延续了僵化界限的亲密关系模式时,就不会出现「亲密关系的丧失会比其他挫折影响更大」。

因为他们自我坚固稳定,失去一个自我之外的恋人,就像失去自我之外的任何一个东西一样,不那么重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