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太爷
高太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攻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学习可以很快乐,生活可以更美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有奖征集|写给做过心理咨询的你 ·  昨天  
壹心理  ·  你有多敢表达脆弱,就有多强大 ·  2 天前  
简单心理  ·  初五,简单心理和你一起迎财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太爷

“高太爷,我关注你究竟有什么用?”

高太爷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0-02-13 12:03

正文

“太爷,我关注你究竟有什么用?

这是很久前一位小伙伴在后台问我的,当时思考了很长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我被一个更大的问题困惑着,这个困惑让我这两年一直在徘徊犹豫,裹足不前。

这个问题,我把它贴在了墙上。


我到底想要什么?

是啊,我到底想要什么呢?

以前,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做知乎,做公众号,做流量,副业超过主业,赚钱,成就,事业,这个明确的目标让我动力十足,干劲十足,所以,2016年,2017年,我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周三篇,四篇,甚至五篇的更新。

但后来的一系列事情,我抑郁了,当我从抑郁中走出来,我变得佛性了,整个2018年,我就更新了三篇文章,2019年,我也大约才更新了十多篇文章,平均一个月一篇。

大家都在如火如荼的努力,拼搏,创业,奋进,我却两年如一日的趴窝,为什么呢?

核心原因就是:

我到底想要什么?

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

我很迷茫,我不知道要做什么,想要做什么。

我的人生没有纲领,没有方向。

没有方向,精力自然也就无法聚焦,所以,我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静静的趴窝,与书籍思考为伴。


我到底想要什么?

两年如一日的探索、思考、澄清、实践、检验,终于,答案慢慢浮现出来了,方向有了,动力也有了,激情也就回来了,这也是我这周开始恢复正常更新的缘由。

先回顾下我的历程。

01



201409,这几个数字对我极其重要,如果真要说,它是“高太爷”的起点。

我是哈工大的本硕,毕业后进了体制,待遇不错,虽不能大富大贵,但体面的生活不成问题,但我自己知道,我会生活会平静的如一潭死水,未来也不会起一点波澜。

这种静谧的压抑,让我非常迷茫,非常空虚,所以,那时候,经常约三五好友吃吃喝喝,打牌,玩游戏,看小说,等等,日子一天天就这么混着。

直到201409,这个关键的数字,想必大家也猜到了,就是2014年09月,不知怎么的,我开始写日记了。

有生以来这么多年,我第一次写日记,第一次真心的想要记录点什么东西。

我坚持记录,慢慢将注意力由外在的吃喝玩乐,转向内在的自我关注,自我探索,我发现,很多事情慢慢的发生变化。

我开始觉得,自从毕业后,我的生活就失去了目标,没了活力。

于是,我做了目标的探索,这个探索很简单,只有两步:

首先,罗列尽可能多的目标,50+以上,越多越好;

第二步,做减法,直至剩下一个目标。

很简单粗暴,但效果真的很好,我最后剩下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

说实话,看到这个目标,我自己都有点震惊,要知道,我本硕都是计算机专业,纯工科男,而隐藏在我生命活力源泉中的目标,居然是成为一个心理学家。

震惊,异想天开,简直风马牛不相及,等等,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尽管不敢相信,但这个目标,真的能给我动力。

所以,我规划了目标实现的路径。

首先,在体制里工作,通过副业、创业等方式,实现基本的财务自由;

然后,再追求自己的心理学梦想。

很简单,也很务实。

所以,2015年,我第一次开始创业,和一个朋友一起开发一款投资类的安卓APP,我负责程序开发,他负责市场。

整个一年,我从事程序的设计,框架,代码,UI设计,等等,非常辛苦,这种辛苦,不仅是工作量,还有身边氛围的原因,身边的朋友,同事,都在过着悠闲的体制生活,我却一个人非常苦逼的做着开发,有时候想想自己正在做的事,再想想之前悠闲的生活,经常会动摇,何苦为难自己呢。

为了缓解内心的矛盾,我开始慢慢看书调节,最早的书是《拖延心理学》,《自控力》,《理解人性》,整个2015年,只看了这3本书,但这3本书的笔记,比这3本书还厚。

我细细的阅读,仔细的揣摩,结合自己的生活,践行书中的理论,推进业余时间的程序开发。

2015年年底,程序开发出来了,但在市场推广方面却失败了,所以,整个项目失败了。

我有点迷茫,不知道做什么。

直到2016年年初,查找资料,我无意间接触到了知乎,突然发现,这是个很好的平台,可能对实现我的理想有帮助:

我可以借助知乎平台,分享我在心理学方面的学习,收获,感悟,体验,既可以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可以帮助他人。

这是个很大胆的想法,因为,不管是小学还是高中,语文成绩都是拖后腿的,而语文中,作文是最让我头疼的。

可以说,高考之后,除了必要的学术文章,我就没写过一篇文章。

但我决定试试。

刚开始的三个月,我的关注量没有突破三位数,100人都不到,但那时候没有流量的概念,能借助回答拓展眼界,梳理知识、分享观点就很满足。

这种持续的坚持,不仅让我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持续的输出倒逼输入,以教促学,我对心理学的理解,认识,知识储备也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从2016年5月份开始,我的关注量也呈现指数型的增长,到2016年年底,粉丝数突破10万,成为知乎当年增长最快的几个人之一。

2017年开始做公众号,短短半年多,关注也突破10万。

一切在有条不紊的推进着,生活一片欣欣向荣。


02



在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后,我开始尝试做一些商业的事情,我开了第一个社群,也就是学习力社群,这既是社群,其实也是个人学习体系的总结和梳理,包括读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习惯养成方法。

这个社群做了4期,每一期内容迭代都超过50%。

很多人很不理解,因为每一期的反馈都很不错,为什么要这么大强度的迭代呢?

原因有很多,口碑,责任,质量,等等,但其中还有一个最核心的因素,就是我对自己不自信,不满意,训练营没有达到我想要的高度和标准。

才不配位。

我的能力,不足以匹配我的影响力。

这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持久的压力下,我非常焦虑,2017年底,生活和情感也出现危机,多方面的压力下,我的心理防线崩溃了。

2018年初,我抑郁了。

在抑郁期间,我才知道,心理咨询有多不靠谱,或者说,找到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有多难,在前后找了十多位心理咨询师后,我放弃了心理咨询,转而求助自己的心理知识。

很庆幸,自媒体创作需要高强度的阅读、思考、整合、输出,这种以教促学的方式对我的专业能力进行了高强度的打磨,让我具备了自救的能力,在黑暗中挣扎了4个多月,我走出了抑郁。

在走出抑郁后,我意识到抑郁的价值。

心理学家安东尼.斯托尔曾指出丧亲者孤独的价值。他认为,丧亲者必须经历过一段孤独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他会非常痛苦,但在这种孤独的体验和思考中,他对至亲和人生的态度会逐渐发生变化,慢慢可以在没有至亲的世界中开始新的生活,展开新的追求。

孤独,让一个人,对至亲,对生活,乃至对世界的态度发生变化了。

我认为,抑郁也有这个价值,通过抑郁的痛苦体验,我开始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辞职,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但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

我不清楚。

但我对情绪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从2018年5月,到2019年12月,可以说,这15个月时间,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理解情绪。

我大量阅读情绪方面的书籍,同心理方面的朋友和老师,交流对情绪的看法,这17个月,我读了400多本书,大部分是情绪相关的。

对于情绪我有了自己的系统认识,我想梳理出来,但脑海中关于意志力的内容,也迫不及待的往外溢出,所以,我先是做了意志力训练营,然后做了情绪训练营。


03



2019年12月份,情绪训练营结束后,情绪在我的大脑中画上了句号,我以为我可以恢复正常更新了,但没想到,我的兴趣开始转移到社交和情感领域了。

从2020年元旦开始,我开始大量涉猎社交和情感的书籍,并且乐在其中。疫情的爆发,很多朋友都在抱怨无聊,我反而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时间,让我静静的阅读,思考。

直到最近,我跟一个朋友三木聊天,聊起未来商业模式的问题。

他是商业咨询顾问,帮助别人做个人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他一眼看出我的商业模式问题,我涉猎的内容太多,但没有聚焦。

比如意志力,他的建议:


我认为他说的很对,这是非常可行的商业模式,而且不仅是意志力,我之前做过的学习力,思维,阅读,习惯,以及情绪,其实都可以聚焦,深入,以其中的任何一个作为核心轴,打造持续深入的商业模式。

但,这真的不是我想要的。

我的兴趣是客观的,它在自动转移,不受我的意志控制,没有办法聚焦,也不想聚焦。

有点迷茫。

我到底想要什么?

我再一次面对墙壁上的问题。



我脑海中闪过这几年做的事情,纯粹兴趣驱动的事情:

从最早的阅读方法,到学习方法,到思维方法,到习惯养成,再到意志力,情绪,以及即将要深入展开的社交和情感。

这些事情串起来,我突然有了一丝顿悟。


原来,我一直在做的,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分享普通人的成长之道;
分享普通人的精英之道。

这里的“成长”,指的是一个人基本心理素质的完善,培养良好的素质与品质,获得强大的内在力量,包括,阅读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习惯能力,意志能力,情绪能力,社交能力,亲密(情感)能力,通过这些基本能力的培育,一个普通人脚踏实地、情绪稳定、能力坚实、内心强大、自尊自强的成长之道,自我完善之道。

这里的“精英”,既有世俗理解的“精英”成分,但更多的是“做自己的精英”,指的是追求我们真正渴望的理想、梦想、事业、成就,打造真正高质量的朋友关系、伴侣关系及家庭关系,把生活过成我们真正想要的样子。

不得不说,三木是很好商业顾问,帮我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在我准备对这次长达两年的探索画上句号时,我内心深处隐隐有些抗拒。

我再一次看向墙壁:


突然有一道光划过,分享

原来,不甘心仅仅是分享,而是要践行,我要亲自去践行,我不甘心只是做一个读万卷书的书呆子,我还要做一个走万里路的践行者

回顾我的经历,一切都说得通了。

上文提到的2018年的辞职,我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但这于我远比想象的还要难得多。

我之前对自己的工作,一直以“体制内”一笔带过,不加详细描述,因为,工作性质较为特殊,所以不方便透露太多,但我们内部有一个规定,工作(自大学阶段始)年限满18年即可提前退休。

提前退休,一个月也可拿15K+,且逐年会增加,另外,还有国家的养老医疗,有同事给我初略估算了下,以现在的购买力,大约总计2000多万

而我只差2年即可提前退休。

事实上,我完全可以再等两年,一边拿着还算丰厚的2000多万退休金做保障,一边追求自己的心理学事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