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重点企业被约谈
五部门:不得哄抬价格囤积居奇
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受到监管层高度关注。
为落实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5月23日上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召开会议,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钢铁工业协会、有色金属协会参加。会议指出,对违法行为“零容忍”,将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坚决依法严厉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散播虚假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
业内人士认为,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政策组合拳正在形成,且保障供给与遏制过度投机炒作的两大重点得到明确,不应低估管理部门保供稳价的决心和能力。
对过度投机炒作说“不”
此次五部门召开的会议提出,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国际传导因素,也有许多方面反映存在过度投机炒作行为,扰乱正常产销循环,对价格上涨产生了推波助澜作用。
会议要求,有关重点企业要强化法律意识,依法合规有序经营,带头维护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秩序,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捏造散播涨价信息,不得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有关行业协会要从有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正确履行行业自治组织职能,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指导行业企业加强自律,共同维护好行业正常市场秩序。
参会企业和行业协会表示,将按照约谈提醒要求,认真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依法合规经营,为营造和谐稳定的市场和价格秩序做出积极贡献。
5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等工作,特别提出要加强市场监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加强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适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行为;依法严厉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散播虚假信息、哄抬价格特别是囤积居奇等行为并公开曝光。
业内人士认为,对加强市场监管的强调,表明近期大宗商品涨价过程中存在的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行为已引起相关部门高度警惕,被列为重点整顿打击领域之一。
多举措增加供给
近期,有关方面就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密集发声,在持续释放稳定价格信号的同时,一些针对性的举措相继出台。
除了打击哄抬价格、囤积居奇之外,促进增加供给也是主要着力点之一。前述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多措并举加强供需双向调节。
对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央行近期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主要推动因素有三:一是主要经济体政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二是供给端存在制约因素,需求复苏进度阶段性快于供给恢复;三是全球流动性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
研究人士认为,在大宗商品涨价背后,供给因素比需求发挥了更关键作用。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表示,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大涨主要原因在供给,抑制价格上涨的关键还是恢复供给。
前述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分析人士表示,一手保障供给,一手遏制过度投机炒作,抑制大宗商品价格不合理上涨的两大重点得到明确。
机构激辩后市走向
受一系列组合拳影响,近期以黑色系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纷纷出现回调走势。
截至5月24日国内期市收盘,多数品种下跌,黑色系品种跌幅较大。A股钢铁板块联动走弱,八一钢铁、重庆钢铁跌幅逾4%。
对于大宗商品后期走势,机构展开激烈讨论。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有关部门将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宗商品整体价格有望回落。
国金证券发布研报称,政策的关注、市场的快速调整以及后期的展望对投机资金形成较为有效的打压,投机炒作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资金获利难度增大。目前国内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确认见顶。
“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仍在海外,因此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改、财政刺激力度加大、经济复苏预期强劲,都将支撑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限。”中银国际证券研究部宏观分析师张晓娇说。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琦认为,钢铁和煤炭下游需求温和复苏的确定性较高,供需缺口年内难以消除,黑色系大宗商品在经过回调后,价格在需求推动下仍有上行动力。(来源:中国证券报)
大宗商品“疯狂”引发监管密集出手
本轮涨价潮到头了?
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成为全球焦点,尤其是期货价格波动远大于现货,这更是引发监管关注。国家发改委5月24日消息显示,23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等五个部门召开会议,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钢铁工业协会、有色金属协会参加。
这已不是监管层首度关注大宗商品涨价问题。今年4月以来,监管层的关注在持续升温,煤炭钢铁价格也因此冲高之后出现大幅回调。那么,全球大宗商品涨价狂潮到头了吗?
24日,国内商品期市开盘多数走低,黑色系期货领跌,铁矿石期货主力跌幅一度扩大超9%,热卷、螺纹主力合约跌超7%,动力煤、焦炭主力合约一度跌超5%,焦炭跌破2300元/吨水平,创3月末以来低位至2293元/吨;股市方面,钢铁、有色板块跌幅居前,截至24日收盘,中国有色业(01258.HK)跌7.24%,报3.97港元;重庆钢铁(601005.SH)跌4.14%,报2.78元;中国铝业(601600.SH)跌2.25%,报5.22元。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企业和分析师普遍认为,监管约谈导致市场投机情绪降温,不过铁矿石目前紧平衡的现状不变,因此现阶段需要看其下游钢材的价格,供给端的弹性仍不大,欧美的钢材价格拐点可能要到三季度;相比起更多由中国定价的黑色系,有色品种的价格主要由国际市场主导。近期铜价的回调更多是因为此前涨价过猛、印度疫情暴发等因素,但全球经济的复苏对铜的需求形成了有力支撑,再考虑到全球疫苗接种进度的差异,短期内铜的供需仍将保持在紧平衡状态。
“涨价潮”引发监管密集关注
鉴于海外供应中断、国内限产措施升级、全球需求复苏、国内建筑活动平稳以及对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扬的担忧而引发的全球补库存,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部分原材料价格甚至创下历史新高。
这也带动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屡创新高,4月同比达6.8%,且月度环比高达0.9%,连续5个月的环比值都在1%上下,说明物价上涨的持续性较强。但是中国主要是上游原材料(主要是由中国定价的黑色系品种)价格上涨较快,如动力煤、螺纹钢、铁矿石等以及相关的制成品价格上升较多,带动PPI上涨。
“一部分原材料价格甚至创下历史新高。与我们交流的投资者普遍担忧,上游价格上涨会侵蚀下游行业的利润率。”瑞银证券A股策略分析师孟磊对记者称。
在这一背景下,监管部门频频发声。早在4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会上企业家反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带来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很大;“要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李克强在5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
此后,大宗商品经历了一轮回调。铁矿石此前一度涨超20%,在过去几周内则维持在上涨10%左右;叠加印度疫情对需求的影响,LME伦铜回落至10000美元/吨以下,截至北京时间5月24日18:20报9921美元/吨,此前伦铜在5月上旬快速飙升,一度冲破了10700美元/吨的高位。
5月24日,监管部门再度出手,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约谈提醒大宗商品重点企业。会议明确,下一步,有关监管部门将密切跟踪监测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加强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对违法行为“零容忍”,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坚决依法严厉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散播虚假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
受此消息影响,24日早盘,国内商品期市黑色系领跌,铁矿石跌近7%,热轧卷板、螺纹钢跌逾4%,焦炭跌逾3%。A股市场上,钢铁、有色金属板块跌幅居前。
商品价格或维持高位宽幅震荡
目前,业界有分析认为铁矿石和钢材价格有望维持宽幅震荡的状态,而例如铜等有色品种仍取决于海外的需求和供给情况,仍或维持在高位。
就黑色品种来看,铁矿石未来有望维持宽幅震荡。“欧美的钢材价格拐点至少要到夏天才有可能看到,也就是三季度铁矿石仍维持紧平衡的现状不变,现阶段完全要看钢材价格了,供应端的弹性很小。至于下游买涨不买跌,其实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我们目前还没看到下游采购有明确变化。”某外资机构铁矿石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辛卡摩尔(TonySyncamore)对记者表示:“全球对铁矿石和钢铁产量的需求正在上升。澳大利亚供应了中国60%的铁矿石,而中国消耗了澳大利亚和巴西生产的97%的铁矿石。中国压低价格的努力正在发挥作用。在5月初上涨20%之后,螺纹钢价格下跌了14%。当地生产商正试图提高产量。然而,当地矿藏难以开采、品位低、能源密集。中国可能会考虑钢铁出口禁令,增加对国内市场的供应,以此降低价格、减少通胀压力。此外,中国为房地产市场降温也可能会减少对钢铁的需求。”
5月12日,普氏62%铁矿石指数一度飙升至233.1美元的高位,此前几日几乎保持每日涨10美元的惊人速度。不过在监管发声后,5月14日普氏62%铁矿石指数大跌超10%报209.35美元。截至5月21日,该指数报200.1美元。但即使是200美元的价格,在历史上来看仍是颇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