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园 ©上海华都建筑与规划有限公司
上海杨浦区的新旧城市结合部有一套这样的居室,它
拥有70年的历史,原来曾是
业主爷爷奶奶的旧居,爸爸妈妈的婚房。如今,又将成为90后业主的婚房。
这套仅35平方米,见证3代人幸福的小居室,如何才能满足两位老人、两位新人和未来生育儿女的需求,成为了设计团队最大的挑战。
3
5平
方米,高6米的垂园一隅
从街道看垂园
互不连通的旧居
原房屋为砖木结构,共两层,高耸狭窄,拥挤混乱。平面为“手枪型”(含公共走道的面积
为3.4
×9.5米),其双坡屋面最高处6米。套房共有4个房间,互
不连通,
厕所为公共使用,其余房间均需通过公共走道进入,阁楼仅能使用爬梯爬入。居室空间局促、墙体结构危险、设施老旧、蚊虫鼠蚁多、噪声灰尘较大。
理念:“垂园”
狭小的空间,很高的层高。对于设计,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由此,设计团队提出了“垂直园林”的概念。他们将江南园林空间与路径的复杂性从二维拓展至三维,
复杂多变的
狭小空间转化成了设计的优势。
通过对园林的研究和演绎,设计团队把园林的平面空间想象为立体的竖向布局,将二维的平面分成一个个组团,进行拆离,再竖向叠加,形成一种多层分布、错落有序的园林形象,“垂直园林”这样诞生了,昵称为“垂园”。
为了更好地诠释垂园,设计团队从传统园林的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进行了演绎。园林精神作为空间的动静体验、表现意韵,选用的物质元素为“亭台廊阁、花木水石”。
设计介入
首先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的园林手法进行研究。提取“园韵”的概念。“园韵”主要通过对造园和游园的设计进行表现,园林的感受是根据时间、空间、人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过造园手法让人产生自身的园林意韵体验。可以是静态的赏园,也可以是动态的游园。
根据园林及造园,设计团队总结了“小中见大、步移景异、曲折有度、巧于因借、观想自然”五点,期望这不仅是造园手段,也是观园方法。经营
局部
,形成相对“小”的面积,创造出相对“大”的观赏居住空间。
游线的设计采用了虚实结合、灵活应用、曲直自如等做法,将美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画卷中,将园韵的手法融入到各种空间中。
改造后剖面,四个楼层 × 七个标高
垂园 · 小中见大
传统园林中令人称道的重要一点便是小中见大,自然山水统统浓缩到一个小小围墙里。在这里,设计团队首先将30多平米的空间面积,扩展到80,甚至100平米以上的空间体验。除此之外,还设计了许多可变化空间,通过各种装置变化实现了空间的连通和转换。
父亲的卧室=休息厅
父亲卧室的可变性设计
厨房区=过道厅+玄关
厨房通过移门的设计可以实现封闭式厨房
客厅=餐厅
隔扇门开启和关闭提供不同的空间体验
卧室
=条形书房
折叠楼板增加灵动
的使用空
间
垂园 · 步移景异
在这里,看到的每一处风景,都是整体中存在的“片段”,充实了游园的体验。垂园游线为:精致玄关
—
多变的父亲房
—
隐蔽的厨
—
开敞的客厅
—
明亮的阳台
—
蜿蜒的楼梯
—
幽静的过道—雅致的小客厅—敞亮的卧室—隐藏的楼梯—可翻折加大的客房
—
幽静的顶亭。
垂园 ·
曲折有度
园林中的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富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
——陈从周《园林清议》
垂园采用的蜿蜒曲折的路径,信步其中,增加游览趣味。三层平台和四层的亭子空间,要通过隐藏在柜中的楼梯进入,路径上和心理上有双层曲折。
垂园 ·
巧于因借
这里有大量的 “借景”。二楼客厅的低窗,坐在沙发上可赏最美的景色;顶部亭子的方窗,正对室外一片绿意;顶部的圆窗,将公共景致的引入室内;厨房还利用原结构设计了条窗,打破了封闭厨房使用时的压抑感。
戏剧手法
园林讲究“诗情文心”,垂园中每个空间景致都进行了命名,以戏剧化的情境设置,点题当代生活的人文精神,将《西厢记》的点滴都移入居室。室内一共注入了14个西厢记场景。这些场景也就成为了可独立展示的美景,也是园林的一部分。
“阁”,解释为楼房的建筑物,四面开窗供远眺。二楼的主卧室采用阁的方式,这个房间三面有窗,侧墙保留了原始立面的窗;屋顶增设了天窗;还有一个向外倾斜面对阳台的通透玻璃窗。
“台”,由客厅电视背景区呈现,此处的台方而平、居于客厅高位,符合台的形象。同时,也有戏台之意。
“亭”,是垂园这幅画卷的点睛之笔,位于最高屋脊处,尖顶的形与亭的立体构成相一致,垂园的亭既可是一处静怡、悠然的私人空间,又是聊天小聚的场所。
“水”,在垂园中水是立体的、流动的、环绕的一个整体。材料上选择了穿孔铝板,一个个小洞有一种波光粼粼的视感,光带增加了涓涓细流的动感
。
“木”,垂园采用传统抽象提取的竖向装折做法,一根根形成了树、形成了林。这种做法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有实有虚、有隐有现。
“石”本就是楼梯底的实体部分,形成错位叠放的山形。
“花”垂园中一盏灯、一支瓶、一盆绿都是花以配角的身份衬托这个园林。
结构技术
楼板的承载问题:本工程楼板为混凝土预制空心板,按照上部所有夹层荷载完全附加于楼板之上,核算楼板超载严重。
设计时将夹层的部分荷载通过上部吊柱传至两端的山墙和屋架上。在屋顶上设置的吊柱通过抱箍的做法与已有结构构件进行连接,避免对原有构件的破坏。柱底设置扩大的柱脚底板,扩大柱子与楼板的接触面积,减小单位面积内的作用荷载,有利于避免局部冲剪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