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一叶落知天下秋”,
最近各地频频刷低的气温
和路边随处可见的落叶,
都在提醒我们,
深秋时节,真的已经来了!
说到秋天,
除了日渐寒凉的天气外,
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好多有趣的天气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
聊聊
秋季里身边的那些气象科学。
又到赏叶季了,每年秋天,大大小小的黄叶给秋色增添了无限魅力。目之所及,满眼金黄,随意一处路边皆风景。
但是,你是否想过, 为什么秋叶会变黄呢?
秋叶。姜虹 摄
秋叶。李根 摄
从科普角度来看,各种各样的植物,其叶片中都含有色素,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叶绿素类,类胡萝卜素类和藻胆泰类(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含有前两类,藻胆素仅存在于藻类植物中)。这三大类色素,都能在光合作用中起作用。
树叶呈现出什么颜色,主要是看这三者中谁更"强势"。
由于
叶绿素的合成过程中需要较强的光照和较高的温度
,
在春天和夏天,太阳光照长,气温高,水汽充足,新生叶子叶绿素的含量远远超过叶黄素等其他色素,其他色素的颜色被绿色掩盖,所以叶子呈现叶绿素的颜色——绿色。
而到了秋天,尤其进入深秋,气温较低,白天短夜晚长,太阳光照相对不足,因此秋季合成叶绿素的能力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它的小伙伴
类胡萝卜素(主要有胡萝卜素、叶黄素等)相比则不易受到外界温度降低的影响
,因此当秋天叶绿素的含量下降后,类胡萝卜素所占比例相应就增加了,从而使得叶片呈现出黄色。
图片来源:互联网
俗话说“霜打的柿子,甜透了”,霜降时节的柿子个大、皮薄、汁甜,可谓达到了最佳成熟状态,你准备好大口大口吃柿子了吗?
不过,吃之前先考考你,
你知道为什么,霜打后的柿子更甜吗?
其实也和天气因素有关。霜冻这一天气现象本身是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发生,水果们为了防止自身细胞被冻坏会采取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为了抵抗寒冷,它们会将植物果实、块根、块茎等贮藏淀粉较多的部位里的淀粉类物质转化成麦芽糖酶,进而又转化为葡萄糖,
细胞液中增加了糖分,细胞液就不容易遭受破坏
,这样水果也就不容易被霜打坏,这是植物自我保护、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办法。
除了柿子,秋冬时节,菠菜、白菜、萝卜等蔬菜也会变得味道甜美,也是同样的道理。
图片来源:互联网
《诗经·蒹葭》有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说的是当河岸边的芦苇变成暗绿色,露水也因气温降低而转化为霜花了。
在我们的口语中,常说下雨、下雪、下雹子、下霜,二十四节气中还有“霜降”这一节气。
那么,霜真的是像雨、雪那样从天上降下来的吗?
从霜的成因中我们知道,当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上的物体温度降到0℃以下时,
空气中的水汽接触到冷的物体就在其表面凝华(气态变成固态)成了冰晶
,这就是我们见到的白花花的霜。
由于霜是地面附近的水汽凝华而成的,所以不管物体的上面下面、里面外面,只要冷到成霜的程度,都能有霜生成。难怪瓦片底下也是雪白的霜呢!如果霜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那瓦片底下是不会有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