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一本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传媒,她关注未知世界的新发现和新进展,追逐已知现象的再探索和再认识。她讲述社会热点、难点、疑点话题的地理科学背景,用精准、精彩、精练的图文语言为大众提供科学话题和谈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夕阳,白鹤,和鹳雀楼 ·  7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科考旅行 ... ·  7 小时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冰上转场你见过吗?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今天,被“神树冰脉”震撼到了 ·  2 天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青海 湖北 浙江这样部署2025年林草重点工作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家地理

变化莫测的自然美景,你了解多少?

中国国家地理  · 公众号  · 地理  · 2025-02-19 17:01

正文


消失的岛屿、沙漠变花海

南极由白色变成粉色、“血流成河”......

这些众人皆知的地理景观

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或多或少出现了变化

有的变得更美,有的则是另一番景象

今天我们来看看世界范围内

地理景观的“变形记”


消失的岛屿景观


在遥远、辽阔的南太平洋上,散落着分属25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0余个岛屿。从飞机上俯瞰这些岛屿,它们就像繁星点缀夜空,也像珍珠遗落人间,神秘得让人充满遐想。


太平洋群岛


环境虽然美丽,但是居住在印度洋、太平洋群岛国家上的人,他们却越来越日夜难眠。因为不断融化的冰川使得海平面升高,像 马尔代夫的岛礁、密克罗尼西亚、瑙鲁、帕劳、图瓦卢 等国家或地区随时都会将会被淹没。


密克罗尼西亚是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

全国面积仅700余平方千米

总共有600多个大小不一的岛屿组成

人口约10.5万

这里风景秀丽,阳光明媚

当然还有洁白无瑕的沙滩

图为密克罗尼西亚南部消失的岛


从1990年以来,密克罗尼西亚附近的海面每年上升速度超过12毫米,30多年时间里,西太平洋洋面上升了 超过0.3米 ,且最近几年还有加速上升的趋势。


0.3米上升对于某些比较低洼的小岛来说是灾难性的,因为除了海平面上升外,海浪的侵袭会加速一个由沙洲构成的小岛瓦解!


山东海蚀柱“石老人”

同样由于海水昼夜不停侵袭

最终“石老人”上半部分坍塌


沙漠变花海


在太平洋东岸——阿塔卡马沙漠,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平均降雨量不到1毫米,其干旱程度是撒哈拉沙漠的数百倍。曾经在1845到1936年的 91年间滴雨未下


这座沙漠虽然背靠太平洋

可太平洋的水汽却丝毫影响不到这里

阿塔卡马沙漠


有趣的是,这样干旱的环境之下,偶尔也能见到 鲜花烂漫之时



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在一系列海水、洋流、风带的作用下,于太平洋东部的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降水量增加,雨水下渗和当地的高温促使沙漠中埋藏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



这些花朵,以紫色为主调,却又不尽相同。有的花瓣轻薄如纱,随风轻舞;有的则厚重饱满,色彩斑斓。它们或簇拥在一起,形成一片片紫色的海洋;或独自绽放,在金色的沙丘上点缀出一抹亮色。这些花朵的出现,不仅打破了沙漠的沉寂与单调,更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南极冰雪变色?


在我们的印象中,南极的颜色就是白色,白色的冰、白色的雪。南极的土地也不全都是白色,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里,生命依然顽强地存活着。


在2020年,有很多人在网上看到南极的雪被染成了红色,颜色显得十分怪异,各种花名也随之而来:“果酱雪”,“覆盆子雪”,甚至“血浆雪”,最常见的称呼则是“西瓜雪”,其实这些都是 “极地雪藻” 的手笔。



不同于其他藻类,雪藻是一种微藻,遍布于全球水体中,但在极地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这是因为,极地区域的极端环境使得极少有高等植物可以在这里生存,最能适应这里的,是具有特殊抗低温特性、可以忍耐长久的微光环境又能抵抗24小时白昼强烈的紫外线光照的微藻。


到了夏季(12~2月)

雪藻常常分布在潮湿的冰雪表面

冰雪融化的溪流和季节性的湖水中


粉红色的雪,看起来很浪漫,但是如大面积出现这情况,会威胁到生态系统。


在藻类未出现的区域,冰可以反射80%的太阳辐射。红色雪藻可以使积雪表面的反射率下降到约60%,绿色雪藻甚至可以使之下降到45%。因此可以说它们是加速冰川融化的幕后推手。



然而, 雪藻爆发并非毫无正面影响。


我们都知道树木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殊不知微藻同样可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固定量的40%以上,所生产的有机碳总量更是达到高等植物近7倍。


黄土高原变绿了


黄土高原,曾经历了人类百余年的开垦和利用,造成这里植被大面积退化,风沙侵袭严重。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但现如今, 曾经的千沟万壑,早已绿意尽染;曾经的荒漠沙地,早已生机勃勃。


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一路上升

由之前的34%提高到现在的63%以上

是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为了治理黄土高原,人们想到了一系列巧妙的设计,将山上流失下来的水土拦截在沟里的淤地坝,为了能在高山陡坡上种树而垒成一个个鱼鳞形状树坑的鱼鳞坑,以及将原本倾斜的山坡变成台阶状的旱作梯田。


加上每年定期植树造林,使得水土流失逐渐被控制住。然而,更大的威胁仍然存在,锁住脚下的泥土,还得拦住流动的风沙。


黄土高原鱼鳞坑


彩色沙滩


大海和陆地的交界处往往会形成沙滩,通常我们所说的沙滩是指以砂质为主的沙滩,并且多呈黄、淡黄色。但根据沙滩中不同沉积物含量的多少,沙滩可以有多种颜色。


不过,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某种有色矿物在沙滩中含量变得特别高,沙滩的颜色就要发生变化了。比如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地方经常会出现 黑色的沙滩。


冰岛黑沙滩


不过与黑沙滩相比, 红沙滩 更为罕见,仅在夏威夷毛伊岛、希腊圣托里尼岛等地可以觅得它的踪迹。


圣托里尼岛上的红沙滩位于一座深红色的岩石山,它就是红沙滩红色沙粒的来源。不过由于这种红色的火山岩在结构上类似浮石,所以它的碎屑也只有在海浪比较轻柔的地方才能沉积下来。


圣托里尼岛红沙滩


此外在巴哈马群岛,有一种当地特有的有孔虫遗骸构成的粉红色“沙子”。这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积非常小,肉眼很难看到。在哈伯岛周边的礁石上附着着许多红色或亮粉色外壳的有孔虫,被大浪袭击或鱼类冲撞后,它们就会成团地掉下礁石,最后被冲到了沙滩上而变成了 粉红色的“沙子”



“血流成河”


和红色沙滩成因类似,在青藏高原上有一道罕见的 红河谷景观


红河谷辫状水系


柴达木河上游有两支源流,其中西支源流有一个湖泊叫阿拉克湖,从该湖泊流出的河流——乌兰乌苏河。


平常是淡红色,但一到雨季,雨水会携带着山上的红色泥沙汇入到河道, 沉积在河底的红色泥沙也被卷起,整个河流的颜色就变得极为鲜艳 ,即使有其它清澈支流的注入,也改变不了它的红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