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神农投资
关注神农投资,关注阳光私募基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饕餮海投资  ·  黑铁时代 ·  昨天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本田想控制日产遭拒,全球第三大车企合并告吹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神农投资

来了,本月唯一8分大片成功上线

神农投资  · 公众号  · 投资  · 2020-02-11 08:00

正文

Sir现在已经不太敢打开微博,也刷不动朋友圈。


谁也想不到。


一次疾病,能暴露出这么多恶心作呕的魔幻现实。


天灾?


人祸?


Sir分不清。


但冷静下来,这一切并不意外。


在祸害自己的道路上,人类的劲头永远十足,且不知悔改。


这个道理,早在103年前就被验证过——



《1917》


终于等到,今年的低调黑马。

从默默无闻,到奥斯卡大热。

提名制霸——

入围10项,且包括最重磅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

就目前的口碑,可以说是近年最优秀的战争题材。


但抛开这些,Sir认为——

《1917》是最适合我们当下冷静反思的电影作品。

电影主题:一战。

英文翻译:the great war。

“great(伟大)”格外刺眼。

—— 这是场让人类自己都惊讶的“杰作”

比起二战的万众一心反法西斯。

一战甚至都懒得找个理由惺惺作态,只是纯粹在探索人类作恶的极限。

的确做到了:

它被誉为“终结了一切战争的战争”。

但终结的,不是战争。

而是代表人类文明的所有光亮——

伟大,勇气,正义,信念,以及人性。
故事灵感,源自导演萨姆·门德斯祖父的一战回忆。

一个充满希望和正义的开场。

1917年,一战进行到第三年。

英德对抗前线。

由于战场形势变化,加之通讯被切断。

两个年轻的英国士兵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穿越敌人的阵地,徒步9英里,给另一只英国部队送信——

停止第二天即将发起的进攻。

而这个命令背后,关乎到两个营,1600条性命。

其中就包括主人公之一,布雷克的兄长。

△ 左:斯科菲尔德,右:布雷克


正义吗?

救人啊,当然正义。

但你认真想想——

这么重要的任务,将军只愿派两个新兵蛋子去执行。

出发前没有任何侦察,或者火力掩护。

有可能完成吗?

连新兵自己都知道不太可能。


那为啥要下这样的命令?

简单说—— 没人把这两条人命当回事

这是当时一战的特性。

和我们更熟悉的,狂飙突进的二战装甲大对决不同。

一战的日常,是战壕对峙,大炮猛轰。

经常投入巨量兵力大打消耗战。

争夺的,也不过是仅仅几公里的土地。

举个例子。

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

参战双方投入近500万军队,历时5个月,伤亡130万人。

这场最大规模战役,有着耸人听闻的阵亡数量,但你猜结果怎样?

赢的那边,不过推进了5-12公里的战线。

可能都没能从村头打到村尾。


所以,当时的将军都知道:

要让人穿越几公里阵地送一封信,难度是地狱级别。

但命令又不能不执行。

咋办?

必须考虑失败成本——即,就算任务失败,也不过再搭上两名不会打仗的新兵。

至于那1600条命?

是很重要,但也已经麻木。

要知道在索姆河期间,英军曾经在一天之内就阵亡过近6万人。

所以这1602个人,就被放弃了吗?

奇迹发生了。

回到电影。

两个小兵,一天时间,跨越战场送信。

徒步9英里,救1600条命。

开始,幸运女神还算眷顾。

他们成功跨越了已经撤退的敌军阵地。


见到了战争过后的小镇废墟。


甚至救下一位德国的飞行员。


还遇到美丽的法国人母亲。


直到最后,达成目标,最终成功阻止了进攻发起的命令。

Sir剧透了?

不,这根本不是故事的结局。

任务成功后,小兵面对的不是营救生命的雀跃。

一点都没有。

眼前,只有满目疮痍的战场带来的心灵创伤。


这才是《1917》带给你最绝望的悲哀——

在一个比谁先死光的战场上,很多人从战斗到死亡,毫无意义。

人命只是数字。

在一个冷血麻木的修罗场里,再伟大的救援,都无足轻重。

光环只能反衬更压抑的黑暗。
有人说,《1917》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公路电影。

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一天之内经历种种。

但Sir觉得应该反过来:

它是一部 公路式的战争电影

前者,只是为体现后者所选取的一种形式。

尤其是本片最大的噱头:一镜到底。

恰恰是这份“nobody”的视角,让普通观众感受到战争那沉甸甸的重量。

采访中,导演萨姆·门德斯表示:
从一开始我就想以实时方式拍这部电影,让观众一同踏上旅程,与角色同步呼吸,“一镜到底”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最好方法。

因此,我们跟随镜头,仿佛能置身于一战的战场中。

满满的细节。

泥泞的战场,狭窄的战壕坑道,已经麻木的士兵。


长期的坚守足以让人脚底发霉生疮,折磨得意志崩溃。

这还只是前戏。

等他们走向战场,才撕开了战争的伟光正滤镜,展现出一种真正的地狱模样。


已经被炮火犁成烂泥的土地,以及和大地融为一体的骸骨,随处可见。

天知道死过多少人。

但这些都还只是服化道上的优秀。

长镜头带来的效果是一种主观视角的“路过”,镜头保持冷眼旁观,但你又止不住产生一种微妙的共振。

就像公路片里的不断邂逅与告别。

比如从他们身旁走过的士兵,他们眼神闪过的惊愕。


见到的将军和各级军官,他们表情和肢体的冷漠。


尸体、残骸、平民、孩子、敌人……

没有前情交代,也没有特写解释。

匆匆扫过的长镜头里,全都一视同仁。

什么是战争?

在电影里,战争就是你所有视角的总和——

聚焦主角二人的视角,你能感受到他们的渺小。

而在他们视角以外,你更感受到无论什么身份、军衔、阵营,一律同等卑微。

其次,一镜到底显现功底的地方:

节奏上的呼吸感。

由浅入深,张弛有度。

电影里有几个重要的意象。

比如,花。

第一幕从花切入,两个新兵被叫走,一路上聊着家信和日常,节奏舒缓。


花的意象,电影结尾再次出现。

刚刚逃过追杀,在水中摔得找不着北的斯科菲尔德,抓住的希望,正是水面飘零的花瓣。


这浪漫化的一幕,于紧张刺激后能给人宽心和舒缓。

但只停留瞬间。

飘落的花瓣的终点,是已经挤满了肿胀死尸的河畔。


平和之余,新的危机感再度袭来。

同样的意象,还有食物。

吃饭是战场上难得的获得饱腹安全感的机会。

但,《1917》里每一次出现食物的意象,紧接着就是危机。

比如,两人发现了德国人留下的,没有打开的狗肉罐头。


以及德国人设计的诡雷。

惊悚之余,下一秒,老鼠造成了诡雷触发,两人差点就被炸死。


比如,两人在废弃谷仓里发现了一桶刚挤出不久的牛奶。

刚装了一壶。

可下一秒,飞机的引擎轰鸣声响起,危机来临。


……

这种一呼一吸之间的节奏把控,超出了文本的表达,是一种任何观众都能体会到的技法胜利,也是电影艺术的魅力。

难怪连编剧都承认:
构建一个发生在两小时内的好故事很难……但和拍摄相比,剧本的困难不算什么,毕竟我又不带摄影机。

所谓一镜到底最大的功效,就是在不断告诉观众:

《1917》真正的主角——

不是你眼前所见。

而是你内心所想。
如果仅仅以为《1917》不过是一场炫技,那就大错特错了。

和所有的战争题材一样。

电影的反战内核,一样没少。

甚至,表达得更加硬核。

电影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主角们因为战争而获得成长。

而是, 战争这场灾难,主动地把人改造成它喜欢的模样。

主角之一的布雷克。

他怀揣着爱国热情参战,始终充满乐观,军事素质过硬,加上勇气可嘉,以军功章作为最大的荣耀。


为了拯救1600人,还有自己的大哥。

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多次克服困难化险为夷。

甚至,连德国坠机上的敌军飞行员,他也遵循西方人道主义,毫不避讳地施以救助。

但。

战争中泯灭的,从来不缺人性。

一个细节。

布雷克拯救飞行员的时候,斯克菲尔德去打水。

结果打出的井水是污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