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界
商界传媒官方新媒体,旗下拥有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杂志之一《商界》,以及《商界评论》、《商界时尚》等多本知名财经期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上海又双叒叕让你上头了?来说说原因! | 话题征集 ·  昨天  
数据宝  ·  罕见涨停,机构抢筹1.4亿元 ·  2 天前  
华尔街见闻  ·  2025第一家造车公司破产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商界

集团总资产54亿,子公司年纯利润上亿,却穷得交不起电费!

商界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2-23 14:48

正文


版权声明
  • 文 / 杨大侠

  • 来源: 商界 (ID:sj998_)

  • 本文为商界记者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取授权,并请备注好来源、作者和微信公号ID以及商界二维码,侵权必究


刚过完春节,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化股份”)还未来得及在春天里大展拳脚,就再度进入寒冬。

2月15号,柳化股份公司宣称,发行的本金5.1亿元公司债将于3月底面临投资者回售,公司却并没这么多钱来收拾自己一手造成的烂摊子。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两天后(17号),该公司又爆出一则消息:因为拖欠柳州发电公司6388.4万暖气款,被后者告上法庭。

而令人诧异的是,这个穷得吃土的企业,却有一个富得冒油的“亲爹”——柳州化学工业集团(以下简称“柳化集团”),后者是一个国企,旗下拥有10余个子公司,其总资产一度超过54亿。在“亲儿子”身陷5亿债务、连电费都交不起的时候,柳化集团为什么没有表示?它又身陷怎样的僵局?


01

债务臃肿的化工帝国

在搜索引擎输入“柳化集团”,“倒闭”、“债务”等负面字眼总在最显眼的位置跳出来——是的,它同“亲儿子”柳化股份一样,如今沦为一个债务臃肿不堪的化工帝国。

柳化集团的前生是柳州化肥厂,建立投产至今,刚好跨越半个世纪。该集团以氨化肥为核心产品,经过几十年奋斗,从乡间草莽发展成广西大型国企,为这块经济欠发达的土地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律动的血脉。集团从国外采购大量大型先进机械设备,使得工艺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的同时,也建立起了科研、开发、施工、生产经营的一体化生态。凭着人无我有的竞争力,柳化集团的产品远销海外,总资产也达到54亿。

柳化集团

金融危机前后,整个工业大环境步入漫长的萧条时期,化工业自然也无法幸免。价格低迷、需求不振、农垦面积下调、粮食价格走低等直接或间接的综合影响下,柳化集团的发展势头如同针刺的气球一般急剧收缩,效益下滑、产量过剩、成本上升、创新能力减弱等问题频频爆出,每年的亏损高达数亿;尽管手握10余家子公司,但真正能产生效益的只有柳化股份一家,而它正如同柳化集团一般苟延残喘。

面对难以扭转的困局,柳化集团不得不借助外债求生。2015年,柳化集团对广西铁路发展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广西铁投”)定向增发了价值16亿的股票(当中10亿属柳化股份)。在此之前,集团向广西铁投借款3.499亿。然而到了还钱时间,柳化集团并无偿还能力,定增方案被迫终止,并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2016年,南宁中院将集团所持有的3600多万支股票划到广西铁投头上,以此作为补偿。

除了广西铁投,柳化集团还与华融租赁、兴业证券有扯不清的瓜葛,最终不得不依靠划转千万计的股票来得以解决。此外,柳化集团还存在数十笔贷款,金额合计6.02亿元,利息高达1.06亿。为此,江苏银行深圳分行、浦发银行深圳分行、中行东莞分行等三家银行集团起诉柳化集团,后者的2900多支柳化股份的股票被冻结,并有1亿多支轮候冻结,柳化集团对此却无能为力。

而在不堪重负的集团内部,多名高管因债务问题被调查,加上股东的登堂入室与频频更换,管理层的秩序面对不断的打乱重组;在财务上,集团还在不断亏损,去年三季度末,集团负债率高达94.68%,净资产仅剩3.84亿,不足鼎盛期的10%。

3.84亿,即便兜底,也填不上柳化股份的窟窿;54亿,也成为难以追溯的曾经。


02

交不起电费的上市公司


到现在,柳化集团对于柳化股份的困局爱莫能助;但在2009年,柳化集团却做了对不起“亲儿子”的事——一个月内连续三次套现,套现资金近8千万,尽管当时柳化股份无论市场还是股市都如日中天。

其实自2001年上市以来,柳化集团就以蓝筹股的姿态高歌猛进,虽然每年盈亏不定,但都在上亿级别的净利润上波动。而套现的潜台词,是人们对企业的不看好,而且国家也很反对高管对国企套现,但柳化集团无动于衷。它甚至在2016年,在柳化股份四面楚歌、在己方无钱增持的时候,还强行套现2.28亿,这自然令投资者愤怒,经济学家宋清辉甚至直接表示“对这种行为严厉打击、惩一儆百”。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柳化股份走到今天,母公司要负很大责任。柳化股份如同搭建在危卵上的积木房子,柳化集团却抽走了当中的某些部分。

2013年,柳化股份的业务拓展计划失败——低价抛售经营5年的贵州煤矿,“5年产煤不到10万吨,还不如1亿元存5年定期的所产生的利息高”。而这年,也成了柳化股份的分水岭,它的利润从上涨进入长期的断崖式下滑:2013年亏损1.53亿元,2014年盈利860.85万元,2015年亏损4.86亿元,2016年前三季度亏损4.32亿元,全年预亏6.5亿元到8亿元;今年,则更是看不到希望。

类似于母公司柳化集团,柳化股份也存在一笔高达1.34亿的欠款,同时欠税3千多万,负债率也飙升到91.48%。如果借款方和税务局同时发难,柳化股份将束手无策。

更要命的是,柳化股份在2011年曾发行5.1亿元公司债,期限7年。但在第五年末(2017年3月27日),如果企业不被看好,投资者有权回售选择权。今年恰好是第五年,柳化股份的狼狈也不言而喻,届时投资者将登门讨债,但很明显柳化股份还没准备好。

欠债、欠税,如今再多一个欠电费,看似可笑的表象也在情理之中了。目前,柳化集团对其股份占比仅为9.74%,且均被冻结和轮候冻结;由于连亏四年,柳化股份很可能被ST处理,而柳化集团的大股东地位也将不保。老牌国企走到穷途末路,上市公司沦为交不起电费的“特别处理”对象,这场年初大戏,未免也太过悲情。


03

柳化启示录

柳化集团和柳化股份走到如此境地,让人为之感叹可惜,但它也不失为一个教训,一个警告后来人不要重蹈覆辙的前车之鉴。

盛极必衰,是任何人、企业、产业乃至国家必经的阵痛,这种阵痛可能让一切灰飞烟灭,但也能通过自己的作为,将其降到最小。

工业的发展,就是一场盛极必衰的演变,但衰弱不代表工业的倾覆,特别是它作为三大产业之一。在这个分岔口,企业会面临多重选择,但柳化的做法——凭借外力——绝对是下下策。

借了别人的钱,就相当于陷入一场博弈;在大环境萧条的情况下,这场博弈的胜算微乎其微。而一旦败下阵来,就只能在别人的催逼与责问之下艰难度日,而且时间拖得越久,就越难以还清。

同时,若为了现金而轻易将股权分给资投资家,就相当于把野蛮人领入自己的温馨家庭。与文明对立的野蛮,容不得你对他的喜怒无常指手画脚。一旦效益不好,他随时可以卖掉股票走人;他或许没有赚钱,但你要收拾整个烂摊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