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视谷”为载体,以视觉智能为先导,以智能物联为生态,以“人工智能+”助力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数智杭州,未来可期。
文|《财经》智库研究员 苏琦
编辑|张燕冬
超1.5万亿元!根据现有的最新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杭州市生产总值15215亿元,这是杭州首次在前三季度实现GDP(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种种不利态势所造成的下行压力,杭州GDP的增长还出现了提速之势。
据杭州市经信局人士对《财经智库》调研组介绍,杭州新动能的持续壮大,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推手。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兴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一个地区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杭州规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9%、6.0%和6.3%,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分行业看,上半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7.7%,表现均十分抢眼。
对于杭州这样体量的经济体而言,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上述这些横跨工业和服务业的行业产业实现从“聚合”到“整合”的跃迁,更好地形成联动倍增效应,更有效地盘活存量培育增量,以新产业集群助推杭州经济继续做大做强。
为此,杭州给出的答卷是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等五大产业生态圈。而其中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尤为重中之重。
据悉,智能物联已成为浙江省极具增长力的产业,是浙江省四个迈入万亿级的集群之一。今年1月-6月,全省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实现规上营收同比增长10.3%,高于规上工业4.7个百分点,其举足轻重可见一斑。
而据杭州市经信局测算,杭州的智能物联产业规模达到万亿级,也只欠临门一脚。作为浙江智能物联产业空间布局中的关键“一核”,杭州的智能物联产业规模在2023年底已经超过8000亿元大关,预计2025年将实现“万亿级”,这也将是杭州第一个达到万亿级规模的产业生态圈。
在这个“万亿产业”的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版图中,视觉智能正成为先导产业链,而作为视觉智能产业汇聚载体和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平台的“中国视谷”,正成为一个能见度越来越高的产业地标。
“今年是市委市政府启动‘中国视谷’建设的两周年。2022年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市政府正式发布了‘中国视谷’建设的消息。两年来,‘中国视谷’从无到有,从蓝图变为现实,视觉智能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建设体制机制也不断完善,已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杭州市政府人士介绍说。
为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近年来杭州市决定以打造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为引领,以推动视觉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建设“中国视谷”产业名片为主线,按照“一园窗口、双核引领、四区协同、全域联动”总体格局,加快构建“三层七端多元”“中国视谷”产业体系,着力贯通“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产业跃升路径,推动形成国家级城市产业新名片、全球视觉智能产业新地标、世界级数字产业新集群,将杭州打造成为全国“视觉智能第一城”。
过去两年中,杭州大力推动“中国视谷”纳入部省合作协议,会同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共同打造“中国视谷”国家级产业名片,还在市级层面制定了《关于合力建设‘中国视谷’加快推进视觉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2027年)》。
毋庸讳言,“中国视谷”所发展的视觉智能产业,其前身是数字安防产业。随着数字安防产业发展放缓,如何将数字安防转化为视觉智能,打造新的具备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杭州的必解之题。
近年来在内外形势的倒逼之下,数字安防企业已经有意识地将核心业务和研发向视觉智能、图像分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延伸,将产品线和应用场景拓展到工业视觉、智慧医疗、自动驾驶、智能生活和办公等领域——将“电子眼”应用于各个场景——进而实现“数字安防—视觉智能—智能物联”的产业跃迁。
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是,虽然视觉智能产业的市场潜力之巨大毋庸置疑,杭州方面也已通过数字安防的积淀以及近年来的延伸和转型取得了先机,但如果只在应用端花功夫,没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没有构建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就始终会受制于人,无法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
根据杭州市发布的《“中国视谷”产业发展规划》,“中国视谷”将聚焦做深基础层、做强技术层、做大应用层,重点发展数字安防、工业视觉、医学影像、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生活及办公、虚拟现实及元宇宙、特殊成像七大产业端,加快构建起“三层七端多元”的产业体系。
据介绍,在此体系架构下,各个领域已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业,6G技术、仿生机器人、类脑计算、低空视觉等多元赛道正在杭州迸发。
而之所以要推出“中国视谷”,杭州政府方面的意图是打造一个品牌,形成一个产业地标和资源汇聚平台。“别的地方有‘光谷’和‘声谷’,那杭州是不是可以打造一个‘视谷’?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产业集聚起来,利用区域优势进行招商引资。”杭州市经信局人士介绍说。
这首先意味着对杭州的生产力空间布局进行重塑,借打造“视觉智能第一城”之机对各区的产业资源和空间进行优化重组,该疏解的疏解,该承接的承接,兼顾各方利益并达到最优解。“比如滨江的土地资源有限,一些增量项目就转移到钱塘区、富阳区等区域。滨江和萧山还共同设立了滨萧合作园,因为萧山有土地资源,且一直重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所以当时对‘中国视谷’的构想是‘四区联动’,窗口设在滨江。窗口的意义是,可以利用土地来承接项目。萧山也专门制定了一些招商引资政策。品牌要打出‘中国’的名号,就需要中央部委的支持,因此我们找到了工信部下属的一些部门,制定了相关政策。”
由此,“中国视谷”从概念到落地走上了一条快车道。
杭州的雄心是集全市之力推动杭州高质量打造“视觉智能第一城”。为此,杭州要求在市域统筹下,各个区域间的城市设计、控规编制和产业规划要有机融合,构建“一园窗口、双核引领、四区协同、全域联动”的工作机制:以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为窗口园区,集中展现“中国视谷”发展风貌和核心成果;以萧山区和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为双核心,联动打造视觉智能核心产业承载地和产业共富示范区;推进萧山区、滨江区、余杭区、钱塘区协同发展,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视觉智能产业集群;全域联动共建产业生态圈,形成一批视觉智能创新产品和典型应用,逐步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延伸。
作为窗口园区,滨萧特别合作园的使命是对标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为此杭州市为其提出的任务是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为高端要素集聚做好基础配套。加强高端要素导入,加快在窗口园区合作引进一批视觉智能龙头企业创新业务板块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发挥湘湖院士岛院士专家集聚优势,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研究委员会,加强创新型企业孵化,向窗口园区导入企业项目、科研院所、要素平台、活动赛事等。迭代升级园区布局,整体形成北部研发、中部孵化、南部智造的链式布局。
作为“中国视谷”建设的“双核”,杭州市要求滨江区和萧山区突出强化总部研发、数据服务、产业引领、场景应用等核心功能,引领带动视觉智能产业能级跃升。
其中滨江区的任务是强化龙头企业引领,支持龙头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资源,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培育壮大视觉智能特色产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加快建设浙江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杭州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提升集成创新、开放创新能力。强化数据要素支撑,依托全省首个数据安全实验室、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等数据平台,高质量推进杭州数据交易所建设,打通数据资源与产业需求接口,全面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夯实视觉智能产业发展数据基础。持续增强龙头企业引领、技术研发创新、数据要素支撑综合能力,打造5000亿级视觉智能产业核心区。
而萧山区则要更多发挥产业空间优势,聚焦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示范区、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高能级平台,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为导入视觉智能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承载空间。加强应用场景拓展,依托萧山区制造业产业基础,推进视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构建“视觉+制造”行业应用生态。强化开放枢纽功能,发挥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萧山区块与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萧山园区叠加效应,依托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和大会展中心等国际会议会展设施,率先开展视觉智能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视觉智能优势产品出海。持续夯实视觉智能高端智造承载、场景应用带动、国际合作影响综合能力,联动打造核心产业承载地和产业共富示范区。
此外,杭州市还引导滨江、萧山、余杭、钱塘四区差异协同发展,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造大走廊两廊共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视觉智能产业整体竞争力。
其中,滨江区要依托物联网小镇、互联网小镇等平台,聚焦数字安防、集成电路、医学影像、智能家居及办公等领域,打造视觉智能产业核心集聚地。而萧山区则依托未来产业社区、湘湖视觉走廊、信息港小镇等平台,聚焦数字安防、工业视觉、自动驾驶等领域,打造视觉智能产业核心增长极。
“智力资源”密集的余杭区要依托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科研院所和人工智能小镇等平台,聚焦人工智能、智能计算、高端软件、扩展现实等领域,打造视觉智能产业创新策源地。钱塘区则被要求依托大创小镇、钱塘芯谷、临江高新区等平台,聚焦集成电路、自动驾驶、虚拟现实及元宇宙等智造领域,打造视觉智能产业智造新高地。
谋一谷而促全局,杭州市希望以“中国视谷”的建设推进全域联动发展,聚焦视觉智能全产业链体系建设、技术创新应用以及融合赋能,全域布局建设视觉智能特色产业平台。
杭州市还要求按照“一园一主业”发展模式,鼓励各区、县(市)立足视觉智能产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视觉智能领域示范基地(特色小镇),打造一批视觉智能主题产业园区,培育一批视觉智能领域新的增长点。具体而言,要做强滨江区集成电路、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余杭区高端软件等“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做大萧山区数字安防、网络通信,钱塘区智能计算,富阳区集成电路、网络通信、数字安防,桐庐县数字安防等“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
总之,杭州希望发挥核心区创新能力领先、规模效益显著、一流企业集聚等优势,强化核心区、协同区联动,推动各区、县(市)产业链共建、创新链互促、供应链协同,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合作共赢的联动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按照产业生态系统共构原则,推动实施一批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主体培育为核心、以开放合作为路径的关键工程,加快构建关键技术领先、企业实力雄厚、场景应用丰富、基建支撑有力、品牌质量卓越的“中国视谷”生态系统。
“中国视谷”园区
以“中国视谷”为先导,托举视觉智能的谋略,离不开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的加持。2023年可谓是杭州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建设丰收之年。全市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在库企业,实现营收超过8000亿元,同比增长7%。
在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中,首屈一指的二级赛道自然是视觉智能产业链。在总体规模、研发投入、先进制造和产业生态等方面全球领先。全年实现营收超过7000亿元,同比增长7.1%,高于生态圈平均水平,拥有上市企业9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6家、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家。此外,杭州还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试点城市。
集成电路被人们认为是智能物联的产业底座。在中芯国际前董事长周子学看来,杭州在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的火热年代,一度忽视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曾“拱手”将集成电路生产线落地的机会“让给”了绍兴。如今杭州市在集成电路产业奋起直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据悉,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去年实现营收超过800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设计业超过600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稳居全国第四。目前杭州市企业在模拟芯片和数模混合芯片领域已经形成比较优势,射频电路、存储芯片、模拟芯片与功率器件、传感器、AI芯片、光电集成器件等领域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涌现出士兰微、矽力杰、杰华特、立昂微、万高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头部企业。
一切“智能”的根本和基础都是算力,这方面拥有阿里云等企业的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实力。2023年杭州全年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实现营收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2.1%,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杭州拥有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链相关的国家级技术中心6家、省级技术中心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73家、隐形冠军企业6家,5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3年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杭州·云栖大会已连续举办十年,已成为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行业盛会。云计算龙头企业阿里云牢牢占据着国内云服务市场第一的位置,阿里云飞天2.0操作系统采用自研微内核设计,构筑“一云多芯”无缝异构算力,超1亿并发连接和超100Gbps吞吐的核心性能打破四项世界纪录。
除了视觉智能,另外一个对全市智能物联产业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二级赛道是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产业链。2023年全年杭州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企业实现营收超过4000亿元,同比增长11.3%,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工业软件等基础层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具备自研技术水平并进入全球领先梯队的高端软件产品。
其中,蚂蚁集团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阿里云关系型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恒生电子Light-LDP分布式低延时中间件、LightDB金融分布式数据库等自研产品,为200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国产替代解决方案。网易数帆CodeWave、钉钉、宜搭等新一代智能软件开发平台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杭州的人工智能产业也当仁不让位居全国第一梯队。杭州拥有阿里云“城市大脑”、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同盾科技“智能风控”等三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搭建了之江实验室“天枢”、浙江大学“智海”等两个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形成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体系。阿里“通义千问”、海康威视“观澜”、网易“玉言”、新华三“百业灵犀”等大模型以及恒生电子“LightGPT”、安恒“恒脑安全”、之江实验室“蛋白质模型”等专用模型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在前不久举行的2024云栖大会上,阿里云CTO(首席技术官)周靖人发布通义千问新一代开源模型Qwen2.5,其中,旗舰模型Qwen2.5-72B性能超越Llama 405B,继续稳居“最强开源大模型”位置。据悉,Qwen2.5涵盖多个尺寸的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数学模型和代码模型,每个尺寸都有基础版本、指令跟随版本、量化版本。截至2024年9月中旬,通义千问开源模型累计下载量已突破4000万,成为仅次于Llama的世界级模型群。而通义旗舰模型Qwen-Max也全方位升级,性能接近GPT-4o。相比2023年4月的初代通义千问大模型,Qwen-Max的理解能力提升46%、数学能力提升75%、代码能力提升102%、幻觉抵御能力提升35%、指令遵循能力提升105%,模型与人类偏好的对齐水平更是有了质的飞跃,提升了700%以上。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能物联并非为“智能”而“智能”,亦非为“联”而“联”,相反,智能物联的终点是赋能实体经济,首要的是提升工业生产效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离不开智能仪表产业链。智能仪表是杭州的特色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产品门类齐全、应用范围广、竞争力强的细分产业。全年实现营收超过900亿元,同比增长9%,已培育聚光科技、中控技术、海兴电力、威星智能、山科智能、先锋电子、正泰中自、金卡智能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在环境监测仪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智能燃气表、智能电表、温度仪表等方面拥有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势产品。
近年来智能制造蔚然成风方兴未艾,但在落地过程中却不同程度陷入“数据收不回来”和“指令发不出去”的尴尬。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网络通信建设是重点。在这方面,杭州也处于全国较为领先的地位。据悉,杭州网络通信产业链已形成了通信设备、光纤光缆和网络服务“三位一体”的产业格局,2023年网络通信产业实现营收超过1000亿元,拥有中国(余杭)5G创新园、国家(富阳)光纤光缆产业园等高能级产业平台,集聚了新华三、富春江通信、万马股份等一批龙头企业,其中新华三在网络交换机、移动终端及射频器件等领域具有全国领先优势。
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在“中国视谷—视觉智能—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谋略的背后,是杭州市重塑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雄心。据长期关注杭州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的资深人士介绍,杭州的智能物联产业可以追溯到2014年杭州信息经济“一号工程”启动的那一年。从2014年开始,杭州专注于“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一号工程”也成为几届市委书记主抓的工作。
2023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三个“一号工程”部署,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并成立了以市领导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制定了《杭州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
近年来,数字经济对杭州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重要。据统计,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近五年平均增速达10.2%,始终高于全市GDP增速,占全市GDP比重不断攀升。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675亿元,增长8.5%,拉动全市GDP增速2.6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达28.3%,创历史新高,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为杭州市迈入2万亿元俱乐部起到重要支撑。
放眼全国,杭州数字经济位列全国第一梯队。从其他数字经济第一梯队城市来看,深圳数字经济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比重较大,北京、上海则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工信部组织了“中国软件名城”首次评估,杭州获三星级评价(全国共三个三星),列全国第二名。
据杭州市经信局人士介绍,杭州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得益于诸多优势。
杭州首先是数字产业和人才的集聚地。杭州把打造“热带雨林式”数字经济创新创业生态作为重要着力点,培育形成阿里、海康、大华、新华三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数字经济领域独角兽企业达36家、准独角兽企业达180家,数贸会、云栖大会、未来大会、西湖论剑大会成为全球数字行业风向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多年保持全国前列。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杭州数字产业的存在感足以令很多地方“艳羡”。
杭州同时也是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杭州致力于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率先走出了一条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到“未来工厂”的智能制造之路。
此外,杭州也是数字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先行地。今年以来,杭州市出台了两个数字经济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其中,《杭州市数字贸易促进条例》是全国首部数字贸易领域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则使杭州成为全国首个为低速无人车立法的城市。为抢抓人工智能新一轮发展机遇,去年7月,杭州市出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又迭代出台《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通过扩容算力券发放、加大融资贴息支持等多项举措推动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
日前,杭州市委在调研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建设推进情况时,要求要高水平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抢占新赛道、培育新优势,奋力打造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加快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势。
此次调研行程中的两家重点企业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在阿里巴巴集团,杭州市委领导希望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在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硬核优势,积极参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联合产业上下游关键企业与科研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中电海康,杭州市委领导希望企业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强化央地协同,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
在业界人士看来,杭州市委的专题调研给出了强烈的信号。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意味深长地指出,人们可以认为,这是杭州市方面明确希望通过海康们的“眼睛”+阿里们的“云”来进一步夯实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建设。换言之,不仅要通过视觉智能“碟变”数字安防,还要全方位盘活阿里系们所代表的丰沛的数字经济资源。
中国视谷”在杭州高清3D屏“西湖天幕”的户外广告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
有别于人们对杭州是“弱政府”和“强企业”组合的习惯性认知,近年来杭州市对于政府的作用有了新的理解和推进。当前杭州市政府官员的一个共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需要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来联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系统结合的“新打法”,让“中国视谷”和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壮大。
自“中国视谷”开建以来,杭州进一步推动“链主”、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也因此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产业链的引领离不开空间链支撑。按照市级统筹、部门协同、市区联动原则,杭州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注重落实视觉智能产业空间,充分预留视觉智能产业用地未来空间,并鼓励视觉智能产业集中连片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做强。
在智能物联产业的关键技术攻关上,杭州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推进: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创新任务,鼓励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凝练科研攻关项目。对于核心技术攻关,杭州有着相应的政策支持。
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方面,杭州主要通过扩大研发补助覆盖面和提高补助强度来实现。对认定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按照每年的研发投入和增量给予分类分档补助。此外,对于研发的激励,杭州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投入、有设备、有成果、有产品、有制度”的标准,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对新获批企业牵头建立的重点实验室给予补助。
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杭州重点聚焦网络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建设,获准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入选首批“千兆城市”,累计建成5G基站3.6万个。杭州还在探索云计算数据中心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统筹全市云计算数据中心发展,合理部署边缘计算中心,推动从“云+端”集中式架构向“云+边+端”分布式架构演变。阿里巴巴浙江云计算仁和数据中心作为杭州地区规模最大的绿色数据中心,已投入运营,标志着阿里巴巴集团在长三角智能数据中心建设中的重要起点。
此外,之江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的建设。杭州市联合之江实验室等单位,充分发挥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联盟作用,加快推进浙江新型算力中心建设,意图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
在业内人士看来,杭州在云、网、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力度较大,涵盖了云计算、大数据、5G网络、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并积极推动下一代互联网(IPv6)、千兆宽带、5G-A、6G等新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指数级发展,智能物联产业需要密集的投入和研发,方能跟上全球前沿趋势。近年来诸多因素导致中国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偏弱、民营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下滑、外资投资规模有所缩小。政府资金如何补位发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又谨守本分,不越位,不越俎代庖,考验着中国各地方政府的智慧。在这方面,杭州围绕“中国视谷”和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成立于2018年的杭州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下称“杭州资本”)操盘着从早期科创投资到中后期产业投资全生命周期的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两大千亿元基金的出资和运营。作为一家母基金,杭州资本强调的是组建“朋友圈”,一方面是产业朋友圈,一方面则是市场化基金的朋友圈。
据介绍,之所以选择母基金模式,是因为相较于“一花独放”的直投模式,母基金具有组建速度快、撬动效应好、利于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特点。杭州资本在履行国有资本服务地方产业职责时,利用市场机制筛选优质企业,以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投融资需求。
例如2023年,杭州资本牵头发起“杭创营”活动,最新一期的人工智能营是与元璟资本联合运营,首期面向全球招募十个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团队,协同链主企业和科研机构,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需求,服务科研和创业人才,集项目挖掘、培育、成长于一体,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截至2024年7月底,科创基金和创新基金累计设立子基金260只、组建规模达1639.9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1200亿元。
由杭实集团联合萧山、滨江两区共同发起设立、规模为30亿元的“中国视谷”产业投资基金则通过“基金+基地+招商”的产业培育发展模式,围绕“中国视谷”全产业链体系进行战略配置。目前,该基金已与西湖烟山、西湖视觉、诠视传感、当红齐天、华芯智能等项目签约。
除此之外,杭州市还筹集了“3+N”产业基金集群,对智能物联产业领域进行大规模密集投资,投资了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数据安全、AI等多个领域的创新项目,为杭州市智能物联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24年6月底,杭州三大千亿元基金集群累计覆盖智能物联行业的基金和项目93个,投资规模1189亿元。其中,三大千亿元基金集群已投资子基金投资杭州智能物联产业领域的项目499个,投资金额约251亿元,投资金额占杭州市五大产业生态圈比例约为49%。
2024年1月-6月,杭州三大千亿元基金集群新增投资覆盖智能物联行业的基金六个。
在重大产业基金合作方面,创新基金出资参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为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形成集聚氛围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项目投资方面,杭州三大千亿元产业基金集群围绕智能物联领域所投项目中已有多家企业成功实现上市,包括中控技术、安恒信息、当虹科技、虹软科技、光云科技等,充分带动了杭州智能物联产业发展升级。
在产业招引方面,杭州三大千亿元产业基金集群充分发挥了产业基金引领撬动、招大引强功能,推动多个10亿元以上重大智能物联产业项目落地。
智博会上的中国视谷展区
新需求侧革命助推新数实融合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看来,在推动智能物联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供给侧的技术创新、融资支持和政策支持,创造需求场景也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很多产业技术都有了很大提升。通过进一步促进应用场景的开发,可以帮助这些产业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促进技术成熟,引领产业发展。当企业看到有需求时,需求创新的创造对其他地方也会有示范引领的作用。这可能也是智能物联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职能,需求侧的政策在产业政策中的位置相比以前可能会更加重要。”许召元表示。
对此,杭州方面表示,将通过进一步推进产业数字化来更好地推动企业“发现”新的技术需求。据介绍,杭州在产业数字化方面起步较早,自2013年以来,走出了一条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
“企业上云”到“未来工厂”的智能制造之路。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连续11年领跑全省。同时,杭州坚持好中选优,向国家和省输送标杆项目,国家层面有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7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15个。省级层面先后获评省未来工厂19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22家,全省第一。
目前,杭州正在推进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以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为引领,扩大制造业数字化的覆盖面。今年,在城市试点方面,目标是完成生物医药及健康、汽车零部件、通信设备制造三个细分行业550家企业数字化改造备案。在全覆盖方面,今年提出的目标是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虽然只是1.0版,但可以引导所有规上工业企业走上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具备基本的数字化改造意识。”杭州市经信局人士表示。截至目前,杭州已经有265个获得补助的数字化改造项目,投资200万元以上的项目,可以按20%的比例进行补助。
另一方面是推进“未来工厂”体系建设。据介绍,该体系分为几个层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链主工厂,截至目前,杭州市已评定11个链主工厂、54个智能工厂、94个数字化车间。链主工厂不仅要进行自身的数字化改造,还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领跑优势,推进“1+N”链式改造,联合对链上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推动集群式改革,带动其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企业进行协同改造。例如,海康威视、春风动力和老板电器等链主工厂,其数字化改造通常会带动其供应链的数据打通和标准化协同改造。
在此基础上,杭州准备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时代对工业的最大赋能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智能制造。我们正在编制相关方案,旨在利用杭州的算力资源,进一步推动智能化发展,迈向3.0阶段。”杭州市经信局人士介绍说,智能制造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从设计、生产、服务到管理的所有制造环节,具备信息自动感知、智能自动决策、精准控制和自动执行的功能。“这些定义已经超越了我们对传统工业的理解,涵盖了工业、2.5产业和部分服务业。”
此前,阿里巴巴集团CEO(首席执行官)、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在2024云栖大会上表示,根据IDC《202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67%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企业内的应用机会或已经开始进行相关资金投入,2023年人工智能在互联网AI渗透率高达89%,而制造业的AI渗透率也已超过47%。
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成为智能制造的突破口和发力点。为此,杭州准备加快推进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数据支撑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抓紧在五大产业生态圈等重点细分领域部署工业大模型,打通公共数据,建设标准化语料资源池,形成一批数据集。如推动将数据服务于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端,输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形成集医保、医药、医院、医药生产重点企业等单位的行业数据集。
二是加快推动算力支撑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推进形成完整算力体系,创新发展智能芯片、加快发展存储器件、优化发展智能网络设备、大力发展AI服务器,发挥人工智能算法、服务器等基础层在全国的领先优势,构筑全国算力成本洼地。
三是加快推动模型支撑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推进工业大模型发展顶层设计,按层级分类施策,形成模型家族。重点围绕“智能感知”产品场景矩阵和通义千问的开源生态,推动“软硬结合”,培育通用大模型;立足传统制造业、五大产业生态圈和未来产业,选树行业大模型;重塑研发、生产、管理、服务、设备等生产制造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推动制造业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阶段,培育场景大模型。
以“中国视谷”为载体,以视觉智能为先导,以智能物联为生态,以“人工智能+”助力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数智杭州,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