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供包括《网络舆情》内参、舆情监测、声誉管理、舆情培训、智库咨询、大数据平台建设、新媒体研究和融媒体技术应用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是国内最早、产业链最长、业务最全的舆情服务机构和信息增值服务机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文旅部门卷入游客纷争,舆论引导需警惕“三大暗礁” ·  19 小时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B站一员工植入恶意代码报复用户、银行回应网传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江西一市监局“迟到门”舆情事件引发的基层治理反思 ·  昨天  
西安晚报  ·  刚刚,格力通报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从2024年度热词 展望2025年舆论发展丨舆见2025②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公众号  · 舆情  · 2025-01-15 16:5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年度关键词与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情绪和舆论逻辑的集中体现。尽管它们在表达情绪、调适心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关键词的传播和流行也伴随着潜在风险。同时,年度关键词作为未来舆论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可让我们透过2024年的关键词流行现象对2025年的舆论发展进行展望。


圈层文化的扩散可能导致群体隔阂强化

从“抽象”到“偷感”,这些源于小众圈层的流行语,通过社交媒体和平台算法迅速进入主流舆论场。然而,圈层文化的扩散在形成共鸣的同时,也可能强化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其带有圈层特质的语言符号可能加剧主流价值观与亚文化群体之间的碰撞。

碎片化与娱乐化表达削弱部分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班味”“偷感”等关键词为个体提供了情绪出口,但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戏谑性的语言标签。职场焦虑、社交压力等严肃议题,在碎片化和娱乐化的传播中容易被淡化甚至忽视。“班味”传递了职场疲惫,但背后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却未能得到充分关注,使公共议题的深刻性在讨论中被稀释,模糊严肃性与调侃性的边界,导致公众对重要社会问题的关注度降低,甚至误导舆论走向。

权威与传统的解构可能引发虚无主义倾向

关键词如“抽象”“那咋了”背后隐含着对权威和既定规则的挑战,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社会现状的反思。然而,过度地去权威化和消极抗议,可能导致部分群体对社会价值体系产生消极态度,甚至陷入虚无主义。这种趋势一旦扩散,可能对社会文化秩序和价值观稳定构成威胁。

基于年度热词对过去一年社会文化的总结,可从传播特征、价值观演变和舆论引导三个维度展望2025年的舆论发展。


01
传播形式将更趋即时与多样化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与社交媒体算法的进一步优化,关键词传播的即时性与互动性将显著增强。例如,短视频与直播等实时性强的内容形式将成为关键词传播的重要媒介,平台算法会更精准地捕捉用户情绪需求,并推动关键词在圈层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实现更快地转化。此外,语言创新可能进一步增强。例如,“抽象”“松弛感”这样的词汇未来或将被赋予更多元的表达形态,通过短语、表情包或动态贴纸等新媒介形式,增强其传播力与趣味性。在这种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关键词可能不再局限于某一群体,而是形成覆盖多层次、多语境的传播效应。

02
多元价值观在流行语中进一步交融

关键词的流行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变化。2024年从“抽象”的反规则叛逆到“松弛感”的心理调适,展现了多元价值观之间的交融与碰撞。2025年可能涌现更多在娱乐化包装下带有深度思考的关键词,这些词汇既是年轻人情绪表达的出口,也成为讨论复杂社会议题的切入点。未来,流行语可能更倾向于承载多重意义:既满足个体表达的需要,又推动对宏观问题的反思。例如,涵盖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或心理健康等议题的关键词将更受关注。这种趋势体现了社会对共鸣性话题的需求,也表明了多元价值观在舆论场中的持续融合。

03
舆论引导需平衡创新与正向价值传播

面对流行语的迅速传播和潜在风险,有关部门和平台需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鼓励语言创新与幽默表达的同时,应注重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例如,通过官方榜单和社交平台联合推广健康向上的流行语,抵御过度娱乐化或消极情绪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支持年轻人通过创造性表达探索自我,是未来舆论管理的重要方向。政策与平台应联合扶持优质内容创作,为青年文化提供更多展示机会,增强社会共识,进而为社会稳定与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5年的舆论发展将在技术进步、价值观多元化和文化创新的共同推动下继续演进。热词将不再仅仅是情绪的表达符号,而是社会文化的镜像和未来趋势的指向标。通过优化传播机制、支持多元表达与强化舆论引导,流行语的正向作用将进一步扩大,为社会舆论生态注入更多正向能量。

推荐阅读:



 · 从各平台机构推出的2024年度热词解析背后舆论心态丨舆见2025①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苏越


编辑:李娅琦 | 责编:朱明刚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