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曹将  ·  分享最近的小启发 ·  12 小时前  
旁门左道PPT  ·  红配绿丑吗?看完这套新能源PPT,我沉默了... ·  昨天  
秋叶PPT  ·  千万别用PPT自带的蓝色表格,丑爆了! ·  2 天前  
跟我学个P  ·  之后我可能很久都不会再讲PPT配色了。 ·  2 天前  
秋叶PPT  ·  微信接入DeepSeek我却用不上?这2个渠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微信 7.0.0 版「看一看」,我为什么看好它?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18-12-22 12:59

正文


知道自己手上有哪些牌,然后在恰当的时机打出去。 这是赌博的逻辑,也是商业的逻辑。


微信将公众号里的「点赞」,换成了「好看」。读者点击后,文章会出现在「发现」下的「看一看」里。

↑「发现」-「看一看」

乍一看,很小的改变。

但说实话,真的很妙!

因为它破解了一个十分微妙的场景,并让平台上的供求双方会心一笑。

这个怎么讲?

/ 01 /

我们先看需求端的使用者

有一大部分人不喜欢转发文章到朋友圈,原因很多,比如:

1.有的人看到一篇干货文,只想私藏,自己成长就好。

2.有的人喜欢一个公众号,不希望它太火,怕变大以后就膨胀,膨胀以后就没了初心。

3.有的人看到一篇爽文,但总觉得发到朋友圈后,会显得自己不够上进,那还是算了。

4.也有一些人就不想在朋友圈里太抛头露面,做一个安静的男子或女子就好。

……

而「好看」,则提供了一个比较折中的选择。它不会出现在朋友圈的时间线里,只有当对方进入另一个入口时,才有可能看到我的喜欢。

这就如同,我买了个表,但不愿意太过张扬,索性将它隐藏在衬衫下,但有心人会注意到我偶尔抬手时它的露出。

——内敛,懂的人自然知道品味。

/ 02 /

再看平台方

自从公众号改为了类信息流,大家一直叫苦不迭。之前跟几个创作者聊,得到的数据普遍是下降 50% 以上。比如改版前一篇能到 2 万以上,之后便极速降至 1 万以内。

微信不可能听不到这些声音,之后也做了努力,比如大家标星号的公众号,可以获得更「宽敞」的展示;那些经常阅读的公众号,则可以获得小圆形的亮相。

但事实却是,杯水车薪。

面对类似今日头条等平台的攻城略地,守城必须更加坚决。

怎么办?

《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的经典招数,叫做: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这样的方法,腾讯早已试过,比如「天天快报」,也是基于大数据推荐,只是没打赢:今年六月,天天快报月活在5000万上下,是今日头条的四分之一左右。

好吧,使命还是交给老大哥微信。

老大哥这时候有点为难了。

内容的呈现,已经有了两个重要的渠道: 一个是公众号本身的推送平台「订阅号」和「服务号」,另一个是基于熟人社交的「朋友圈」。

它们都是建立在一个个小圈层里,要触及到某个新的对象,难于上青天,奥,也可能是贵于上青天。

好吧,再增加一个基于没那么熟,又是基于算法推荐机制的新渠道吧。

但这需要一个连接点,一把打通两扇大门的钥匙。

想必微信内部早就讨论过无数个方案,最终某个产品经理在某个深夜,看着某篇公众号的某篇文章发呆,突然灵光一现:这个赞,是文章内唯一可以方便操作的按钮,是不是可以……

于是,一个可能会影响很多人的深远决定萌芽:赞换成了「好看」,成为了连接公众号内容、熟人圈子和信息流渠道「看一看」的媒介。

妙!真的妙!

它符合一切做产品、做设计的人对极致的追求: Less is more。

想必那天晚上,这位产品经理肯定激动得睡不着觉,赶紧埋头写下文档。可惜的是它太过简单,一页纸便是全部。

好了,不继续 YY 了。

/ 03 /

回到创作者这一边

在看到这个新功能时,他们已经开心得笑开了花。

每个文字创作者内心中都有一股骄傲,相信自己的文章值得被更多人喜欢。好吧,投票权就交给读者,让他们,用一次次点击,为自己换取更多的展示空间。

如果不行,那就在文末号召大家点「好看」。如果还不行,那就让正在写「XX 元 XX 次点击“好看”」商业企划书的创业者帮忙。

不管怎么样,有了一个新的展示机会,总是一件喜事。

于是,平台的两边,在这一个按钮的改变下,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握手。

而这个按钮的图标,由两个六角星组成,或许也代表了平台上所有人发自内心的期望,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股热爱:

六六大顺。

我是尾巴


更多微信实用技巧,奉上 微信效率手册 」, 希望你能喜欢。



微信效率手册:

1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