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接下来一周的IP地址会显示在黑龙江,他描述了在东北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包括室内温度并不低,可以穿短袖。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产品是无数个争议后的共识集合。他分享了与合作伙伴进行远程产品评审会时的讨论和争议,强调了面对技术成本过高而产品收益不明显的问题时,应该如何从第三方视角给出建议和方案。
作者认为产品收益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绝对的。他提出了产品方案的落地过程分为探索期、验证期、增长期和衰退期,强调了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应对策略。同时,他也提到了有些团队过于追求ROI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作者分享了自己作为产品顾问的经验和能力需求,包括如何帮助产品经理提升综合能力,如何提供线下和线上课程,以及如何提供一对一指导和求职辅导等。
我到东北来了,接下来一个星期你们在文章标题下看到的 IP 地址会一直显示黑龙江。
不是很冷,也就零下一二十度,室内得穿短袖。
昨天上午跟合作伙伴开了一场远程产品评审会,期间他们产品总监说了一句话我非常有印象。
他说,产品是无数个争议后的共识集合。
我想了想,的确如此。
起因是评审会期间研发对产品团队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很多挑战,大多聚集在技术成本过高而产品收益不明显的一些点上。
对此,双方产生了很多讨论,也形成了不少争议。
作为一名外部产品顾问,我能做的就是从第三方视角给一些建议和方案,目的是引导产品落地。
对于产品收益不明显这个点,我说了下自己的观点。
首先,产品在需求探索和初期验证阶段,是会存在很多先验性假设的,说白了就是一开始不知道结果会怎样。
但是,不能因为是先验假设就排除去探索和落地的可能性,因为所有的价值增量都是从这个过程中挖掘出来的。
这种可能性,某种程度上就允许了一部分的资源冗余和浪费。
我在一些产研团队里经常会听到这么一种声音,觉得老板的一些想法不靠谱、做了没意义、看不懂想干啥。
其实,这些新的想法和探索也是为了挖掘价值增量,寻找可能性,同时也是作为老板和上层意志的体现。
在上层的思维和认知里,守好当下一亩三分地是本分,但是开疆拓土或者把手上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得更好才是职责。
相反,员工们会觉得能把手上的事做好做稳定才是当务之急,对于变化的拥抱程度往往不是很高。
这是立场的差异,也是各自代表利益的体现。
如果普通打工人能在某一时刻发生这种立场转变,在做好一亩三分地本分的基础上去拥抱变化、去创造价值增量,那他的职业路线就有往上走的可能性。
其次,不是所有的产品收益都需要在当下进行量化。
我发现有些团队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凡事都追求 ROI,甚至会把 ROI 当成挡箭牌。
比如,研发会用 ROI 去档产品经理的需求,产品无法量化的需求他们会拒绝开发。
还有,产品经理也会用 ROI 去档业务的需求,这并不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在我看来,产品方案的落地分为探索期、验证期、增长期、衰退期。
如果在场景和用户需求碎片中发现一些产品信号,那就处于探索期,这个阶段要做的就是把信号转变为先验假设,进一步形成方案。
方案落地到产品上之后,就进入了验证期。
这个阶段可以设定一些数据指标去监测,但也不是所有都能监测到,比如用户体验往往就比较难客观量化,偏主观感受。
被验证的先验假设会在主观和客观指标上得到不错的反馈,此时就进入增长期,这时候产品探索出来的价值增量就会显现。
就拿最近很火的 DeepSeek 来说,如果按照算法、算力、数据的固有范式去提升模型能力,那算力和数据就是核心投入,但这个方向的价值增量很难挖掘。
所以,他们团队选择去探索一条新路径,让有限的算力在高质量的数据
基础上去提升算法表现,从而提升模型能力。
从探索到验证,再到增长,DeepSeek 给出了一条相对完美的路径。
我相信,这条路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挑战、很多争议、以及很大的难度。
但是,走一条别人都认为难的路,反而比走一条大家都在走的路在预期收益性上反而更大一点。
所以,产品收益不是一个绝对答案。
产品,是无数个争议后的共识集合。
有争议,那就用探索的行动去明确问题,用验证的方案去解决问题,用增长的结果去证明假设。
有争议,不是停滞不前的借口,更不是绕路的理由,需要的是分析、梳理、排解。
有争议,才是做产品的常态。
·················
唐韧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