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当我们打开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你会看到玛丽·居里、珍·古道尔、屠呦呦等这些响当当的大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50实在算不上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但这个数字中的每一位女性,无不奉献了自己一生的智慧与勇气,打破桎梏、投身科学、改变世界,把50化为无限大。这其中,就包括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
王贞仪,一个有些陌生的名字,对这本畅销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对话剧《望星河》来说,她是百分之百。通过首轮演出,王贞仪的名字被更多人看见。1月8日,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北京戏剧家协会承办2024北京新·戏剧展演公布提名名单,《望星河》又斩获3项提名。分别是2024北京新·戏剧展演戏剧年度榜年度编剧王斯汀(提名)、2024北京新·戏剧展演戏剧年度榜年度导演王斯汀(提名)、2024北京新·戏剧展演戏剧年度榜年度演员明家歆(提名)。此前,《望星河》在第八届华语戏剧盛典上也表现不俗,获得了第八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创新剧目(提名),第八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女主角(获奖)。
编剧/导演王斯汀最早则是在儿时阅读《清代女科学家》这本书籍中,与王贞仪初识。把儿时接触到的一个活在书页中的名字搬上舞台,让更多人了解王贞仪短暂却传奇的一生,这段路到底有多长?带着这个问题并延伸到更多,导演王斯汀为我们带来了《望星河》的台前幕后。
编剧及导演作品入选第九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资助项目、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北京新·戏剧展演、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新时代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及选题孵化。作品获得第八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创新剧目提名”、“最佳女主角奖”;2024北京新·戏剧展演戏剧年度榜“年度导演(提名)”、“年度编剧(提名)”;“戏剧中国”话剧类优秀剧本荣誉称号。主要作品:话剧《望星河》《长什么样不重要》《禁闭》《原野》《背叛》;音乐剧《消失的证人》《祝你好运》;音乐话剧《不是那个武家坡》等。《望星河》取材于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的故事,我最早知道她,是因为小时候看到了一本书叫作《清代女科学家》。这本书里介绍了许多在清代坚持科学研究但鲜为人知的女性,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贞仪。因为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有一张表格,列出了所有科学家们研究的领域,和做出的贡献,王贞仪基本上在表格的每一列都被打了勾,所以当时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的我觉得她是一个全能的天才。 长大之后我进入中戏导演系学习,我真正决定动笔创作这个剧本,是在我本科毕业的那一年。彼时的我想着,终于要毕业了,未来的创作可能还未形成一条很清晰的路线,所以我想把我毕业之后的创作留给一个对我影响很深的人。
再加上多年的观剧经历让我深感女演员的机遇稀缺,以女性为主题的话剧也不多见,那么作为一名女性导演,我觉得我要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女性的故事。毕业时的迷茫、创作的冲动,以及对市场现状的观察——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最终让我创作了这个故事。我的联合编剧鲁奕敏与我共同构思打磨了剧本,在这位并不为大众所广泛知晓的女性科学家身上,我们想要借助两百年来女性群体所共有的性别困局以及精神象征,与当下共鸣。
(二)你的脑海中最先浮现出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或者情节,拓展成了如今完整的话剧作品的?
构思之初最早浮现的其实就是王贞仪在仰望星星的画面。因为我在看她的故事、包括在构思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很难避开的一部分就是她跟宇宙的对话。当她在仰望星星的时候,她到底在想什么?对星空的仰望与好奇,不仅是人类最古老的课题之一,更是激发科学文明进步的源泉。我觉得科学文明的进步其实就是来源于这种仰望这种好奇——我对宇宙有探索欲,我思考宇宙跟我的关系,这个是推动我们人类进步的很重要的一点。
这种画面多了之后,我再搜集了一下相关的资料,然后看到了她这一生当中的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就把它们提炼出来了。
在这些重大事件里面,我觉得王贞仪一定有很多次仰望星空的时刻,也一定有很多次从自己的童年当中汲取到力量,因为她走上天文道路,是因为他的爷爷王者辅给予的家庭教育,让她能够在那样一个封建年代下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天文研究。
所以可能在王贞仪的心中,有两个东西特别重要,一个就是从小爷爷在他们老宅子里,在德风亭里,教授她的那些东西。王贞仪留存下来的最重要的书《德风亭初集》也是用德风亭进行命名的,所以我觉得这是她心中的力量来源之一。另外一个点就是她抬头仰望的这个动作。所以我在最初构思的时候,我觉得亭子和星空之间的关系就是构建她精神世界的一个来源。
你希望通过话剧《望星河》引发观众怎样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呢?
王贞仪生活在清代那个女子被束缚于“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环境,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精神层面的共鸣却跨越时空。她是如何在那样一条对女性并不友好的孤独道路上,坚持探索自我兴趣,追求精神自由的?她历经重重阻挠,却从未屈服,直至生命的尽头,精神世界已超脱尘世,生活在星星之中了。这可能就是我想要通过《望星河》传达的核心——如何超脱世俗的眼光,在逆境中坚守精神追求。
剧中还有其他女性角色所面临的偏见与困境,正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会遭遇的。她们的反应与抗争,也能引发我们的深思。试想,如果王贞仪生活在今日,凭借其科学探索的热情,她一定会在专业领域大放异彩。科研环境的改善、性别平等的进步,加上全球化带来的出行与信息便利,一定会让她拥有更多的同路人。对外,她或许能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学术舞台;对内,她可以自由地指导学生,无论男女;她不必四处偷偷摸摸地收集资料和研究器具,她可以无需遮掩地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光明正大地署上自己的真名。
(一)你是怎么对王贞仪一生的故事做出取舍,如何选择讲述的角度的?
关于历史剧的创作,如何在尊重历史与吸引观众之间找到平衡是一大挑战。有一位前辈对我说过“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对我启发很大。所以我们整个创作的原则就是,在王贞仪的人生轨迹和关键节点上忠实于史实,所有的人物也都是基于史料中的真实人物原型进行艺术加工,力求让历史生动且引人入胜。
我们的剧本结构还是按照人物传记的模式去创作的,从王贞仪幼时在吉林,后来随父游历,重返江南,邂逅詹枚,嫁到安徽宣城,这一路径串联起她的生平。选取了她生命中的重大转折作为叙事焦点,以詹枚的视角展开叙述。为什么会选择以詹枚的视角切入呢?第一是王贞仪的一生,地理跨度大;《望星河》这个戏的时间跨度也大;第二是,詹枚与王贞仪情感深厚,全力支持她的事业,是串联王贞仪一生故事的理想叙述者。詹枚的视角既深情又灵动,这样就避免了纯客观叙述的疏离感。
所以在剧本初始构想中,詹枚在王贞仪去世后竭力出版其著作,遭遇重重困难,后得点拨决定将故事编为话本,以减少出版阻碍,让王贞仪的著作能得以保留与流传。这是我觉得很理想化的一个举动,却映射出许多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女性的命运。
另外就是詹枚作为叙述者,把王贞仪的著作编为话本之后,戏剧创作中的虚构部分就可以通过话本的方式得到平衡。同时像刚刚提到的,他对王贞仪的深厚感情,也增强了剧本的感染力。
简单地说,简而言之,这些角色的构建部分参考了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灵感源自王贞仪一生中的际遇。在她的游历中,遇到了很多人——朋友、师长、闺蜜,支持者与反对者都有。我从她留下的书信、诗句,尤其是她对这些人的态度中汲取灵感,塑造了与王贞仪处于相似环境,甚至拥有共通之处,却因选择和性格差异而走向不同人生道路的角色。例如,王贞仪的挚友陈宛玉,我设定她拥有与王贞仪相当的科学天赋,算学天才,但是她最终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嫁人生子,过安稳的日子;王贞仪的骑射老师,蒙古将军夫人,虽然是虚构的,但也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有人物原型。在那个时代,许多女性虽有才华,却因性别所限,无法施展抱负,最终选择放弃。这些不同的人生轨迹,凸显了王贞仪的独特之处——她走出了一条少有人敢走且最终走通的路,她一直坚持科学研究。
另一个关键角色是她的爷爷王者辅,他是引导王贞仪踏上科学道路的童年引路人。爷爷保护着她的“灵商”,在他人可能斥责孩子的好奇心时,他却给予鼓励,这种鼓励成就了王贞仪敢于想象、勇于实践的性格。
(一)《望星河》舞台呈现的整体设想和风格定位是什么样的?
《望星河》历经三轮孵化,所以我们获得了诸多尝试的机会。每一版舞台美术设计虽各不相同,但共同之处在于展现星空的辽阔无垠,以及王贞仪与宇宙的深刻联结。舞台呈现的核心就是她对宇宙的不懈探索。最终我们采用了特殊材质,并且在舞台上有可变性的亭子、德风亭以及杉木,以及一些可以分体、可以连体的台阶装。
《望星河》整体设计追求的是假定的、写意的空间。因本剧涉及的场景众多,地域跨度大,且剧中涉及不同时空并存,因此舞台的空间场景应是虚化的,结合叙述者的台词、多媒体和灯光来展现空间变化。
我希望这部剧是创新的,它具备灵动而写意的气质,舞台要避免过于写实而违背剧作的本质。
(二)观众们都说,德风亭是王贞仪的精神象征,这个构想怎么来的呢?
在阅读王贞仪的著作时,不难发现她频繁提及爷爷的影响,甚至将书名与“德风亭”相联系,这表明德风亭对她而言,宛如心灵的安全港湾,是她天文探索之旅的起点;最后她临死之前要把自己的书籍烧掉,亭子又见证着她人生的落幕。因此,德风亭既是王贞仪人生的启航站,也是归宿地。
亭子的元素贯穿全剧,而且随着她在江南、宣城等地的游历,与各地特色亭台相融合,配合每场独特的舞美设计,呈现出多变的视觉景象,非常有利于场景转换。
我们团队年轻而富有创造力,成员间充满干劲,同时也有经验丰富的老师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帮助,形成了极佳的搭配。以服装设计为例,优秀青年设计师陈璇月是我研究生同学,我们出了非常多版方案,也实现了很多我很大胆的设想。与此同时赵艳老师作为服装造型总监,她给我们把控方向,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这样的话整体最终的效果,我觉得是既传统又创新的。
舞美设计梁红建老师也是“屡遭折磨”,出了非常多版的方案,改了一次又一次。他有很多天才的想法,然后徐海东老师也给我们提了很多建议,在这样的结合之下呈现出来了最终版的方案。
灯光设计由入围了第二十八届开罗国际实验戏剧节的何异艺老师担任。《月食解》的那一幕,正好是何老师博士毕业作品的一个研究方向的延伸,所以就感觉非常的契合。
此外,我们还特别邀请了阿言、吕亮、明家歆、樊宁参与创作插曲、推广曲、主题推广曲等,由白倬铭、方书剑、明家歆及鹭卓倾情演唱。
合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当导演坚定信念、明确核心时,就能将各部门紧密团结在一起,大家拧成一股绳,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种力量是无穷的,当导演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时,全世界都会来帮忙,这并非空谈,而是我真实的感受。
《望星河》取材自清代女天文学家王贞仪的传奇人生。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浩瀚的宇宙吸引着无数科学家探索其中的奥秘。在科学被打压而迷信盛行的清朝时期,在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残酷压迫之下,有一颗璀璨的明星,用天才与反叛划破了漆黑的长夜,为这个世界留下了科学的火种。她,就是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剧本围绕贞仪的传奇人生展开,以丈夫詹枚在贞仪死后四处奔走出版为线索,回溯贞仪的一生。我们追随她从吉林荒原到江南水乡,从懵懂孩童成长为江宁女史,不变的是头顶的那片星空。一个民族总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她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砥砺前行,引领我们走出蒙昧的迷雾。
出品/制作单位:
北京巨龙世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南京市话剧团
出品人:刘忠魁、常小川
监制:童青华、杨彦
统筹:袁玚、胡凯
编剧:王斯汀、鲁奕敏
导演:王斯汀
舞美设计:梁红建
造型总监:赵艳
光影设计:何异艺
音响设计:谭凇
服装设计:陈璇月
化妆设计:张丹雪
道具设计:吴佳怡
副导演:杨冰冰
技术总监:夏纯仙
制作人:邓然
明家歆 饰 王贞仪
李南依 饰 王贞仪
冯冠博 饰 詹枚/歌队
刘政凯 饰 王者辅/歌队
盛贝娜 饰 卜谦艾/歌队
霍蓉 饰 阿嘎丽/歌队
沈璐 饰 陈宛玉/歌队
杨冰冰 饰 夏乐山/歌队
李云飞 饰 夏乐山/歌队
史田林 饰 王锡琛/歌队
张秋月 饰 二丫/歌队
舞台监督:夏纯仙
光影设计执行:刘弈希、张文权
光影制作:王海洋、周鸿鑫、蔡婕、李昌儒、李欣妍、宋姿慧
音响设计助理:陈骐骋、卢比
助理舞监:吴佳怡、彭建平
灯光操作:王海洋、周鸿鑫
舞台机械操作:黄海涛
音乐音效操控:李睦恒
音响操作:姚雄健
灯光技术:彭建平
多媒体统筹:彭浩然
多媒体技术:曹巍、彭浩楠
装置:李中华、李飞宇、李新红、祝亚楠
灯光:冯树超、肖勇兵
道具:汪勇
服装:周雨晨、汤金蓉
化妆:张丹雪
妆发:李超逸
场记:袁野
剧务:王浩
演出统筹:高美雯
宣传统筹:杨冰冰、吴丹
特约稿件:空空、斯宾塞
宣传:陈泰宁、孙雅萌、田培金、韩璐、徐佳玥
票务支持:王彦懿
海报设计:刘航
主题推广曲《望星河》
作词:王斯汀
作曲:樊宁
编曲:李小端
演唱者:鹭卓
推广曲《别怕黑夜漫长》
作词:王斯汀
作曲:明家歆
编曲:吕亮
演唱者:方书剑、明家歆
插曲《人生学何穷》
作词:王贞仪
作曲:樊宁
编曲:阿言
演唱者:白倬铭
推广曲预告片拍摄:虞嘉楠、马雯钰
推广曲预告片剪辑:马雯钰
定妆照拍摄:王晶
剧照拍摄:陈泰宁、李婧、蔡园、海淀阑尾
特别鸣谢:作曲阿言先生、叶云川先生、北京瑞鸣音乐有限公司、徐海东先生
感谢曾经参与孵化的演职人员:
开思源 仇晗菲 陈健坤 胡紫熙 郭子沫 孙诗杭 刘星辰 朱瑀晗 张语烔 滑国华 李雪 郄意 姜苏庭 朱冠霖 张文明 徐督 哈晓晴
林志浩 李淏杨 张立仁 卢比 耿健翔 蔡宸昊 杨霖雅 殷子童 杨俊杰 吴骋宇 崔航旗 蒋未 陈乐森 谢婷婷 于正声 宁凡迪 焦文特 王楠 龚齐杰 冯澜 段俊如 刘悦菲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撰稿:斯宾塞
责编:张丽佳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